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4 03:49
“仁”和“礼”是儒家学说中的两个核心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及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梳理二者的思想可以看出:儒家的“仁”和“礼”是“仁本礼用”的关系,二者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批判吸收各家的学说,以其“人性论”为理论基础,进一步阐明了“仁本礼用”的观点。这一思想对于落实儒家的王道、仁政思想于道德教化、治国理政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天,我们应汲取其有益的成分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荀子“仁”、“礼”思想的背景。战国末期礼崩乐坏,在稷下学宫这一学术氛围中,荀子扬弃各家学说,建立起自己的理论。荀子在建构其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对“人性善恶”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其所谓“人性”实质上是自然之性,无所谓善恶、可善可恶。但自然人性如果不加规范引导,就可能因人欲膨胀泛滥而生争夺、动乱,因而需要“礼”来规范引导以达到“仁”的境界。由此可见,荀子所论述的“人性”是其学说的基点。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荀子“仁”的思想。荀子吸收孔子等儒家先辈的“仁”学思想,把“义”作为“仁”的外延,从身心修养之学、道德伦理准则及治国行政之道等方面来阐释其“仁”的...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荀子“仁”、“礼”思想的基础
第一节 荀子其人
第二节 社会背景
第三节 思想文化背景
第四节 荀子的人性论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化性起伪”论
第二章 荀子论“仁”
第一节 先秦“仁”论的演变
一、“仁”概念的起源
二、先秦“仁”论的发展流变
第二节 荀子对“仁”的阐述
一、为“仁”的前提
二、“仁”的外延----义
三、身心修养之学
四、道德伦理准则
五、治国行政之道
第三章 荀子论“礼”
第一节 先秦“礼”论的演变
一、“礼”的起源
二、先秦“礼”论的发展流变
第二节 荀子“礼”论的内容与性质
一、天人一体
二、道德准则
三、伦理规范
四、政治原则
第三节 “礼法”概念的提出——荀子“礼”论的扩充
一、以“法”释“礼”
二、“礼”主“法”辅
三、“礼”、“法”为“仁”
第四章 “仁本礼用”—荀子儒学的基本思维模式
第一节 先秦“仁”、“礼”关系的流变
第二节 以“仁”为本
一、“王者先仁而后礼”
二、仁义礼法“仁”为本
第三节 以“礼”为用
一、个人道德修养
二、社会伦理准则
三、仁政王道追求
第四节 “仁”本“礼”用
第五章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评析
第一节 对社会的影响
一、以“礼”为用建构社会观念
二、以“仁”为本实现社会理想
三、为“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二节 儒家“仁”、“礼”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节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07893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荀子“仁”、“礼”思想的基础
第一节 荀子其人
第二节 社会背景
第三节 思想文化背景
第四节 荀子的人性论
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化性起伪”论
第二章 荀子论“仁”
第一节 先秦“仁”论的演变
一、“仁”概念的起源
二、先秦“仁”论的发展流变
第二节 荀子对“仁”的阐述
一、为“仁”的前提
二、“仁”的外延----义
三、身心修养之学
四、道德伦理准则
五、治国行政之道
第三章 荀子论“礼”
第一节 先秦“礼”论的演变
一、“礼”的起源
二、先秦“礼”论的发展流变
第二节 荀子“礼”论的内容与性质
一、天人一体
二、道德准则
三、伦理规范
四、政治原则
第三节 “礼法”概念的提出——荀子“礼”论的扩充
一、以“法”释“礼”
二、“礼”主“法”辅
三、“礼”、“法”为“仁”
第四章 “仁本礼用”—荀子儒学的基本思维模式
第一节 先秦“仁”、“礼”关系的流变
第二节 以“仁”为本
一、“王者先仁而后礼”
二、仁义礼法“仁”为本
第三节 以“礼”为用
一、个人道德修养
二、社会伦理准则
三、仁政王道追求
第四节 “仁”本“礼”用
第五章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评析
第一节 对社会的影响
一、以“礼”为用建构社会观念
二、以“仁”为本实现社会理想
三、为“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二节 儒家“仁”、“礼”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节 荀子“仁本礼用”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8078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0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