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艾思奇《大众哲学》及其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8 08:45
  70多年前问世的《大众哲学》启发和教育了千百万寻求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他们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的人生道路。它何以能赢得如此众多的读者?何以能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回到《大众哲学》的文本,发掘它成功的奥秘,挖掘它的价值,这对于现阶段怎样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大众哲学》的创作背景。从时代背景、作者的早期经历以及前期的理论准备等侧面揭示了《大众哲学》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它是时代催生的产物,是研究者认真学习艰辛创作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本的角度研究了《大众哲学》。它结构清晰,尤其在哲学的大众化方面特点突出:第一,形式生动、深入浅出;第二,写作路径独具风格;体系结构新颖、系统;第四,理论逻辑严密;第五,联系实际、指示大众。并且创新性显著,在理论内容、研究方法、体系上都有突破创新。 第三部分,分析了《大众哲学》的历史价值和方法论价值。一方面,《大众哲学》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它开启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之先河;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时我国革命事...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1.2.2.2 国内对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的研究
        1.2.3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状况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大众哲学》的写作背景
    2.1 时代背景
    2.2 《大众哲学》创作的理论准备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2.2.2 艾思奇早期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2.2.3 “大众化”概念的全面提出
    2.3 《大众哲学》的诞生
第3章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本
    3.1 《大众哲学》的文本结构
    3.2 《大众哲学》在哲学大众化方面的特色
        3.2.1 形式生动,深入浅出
        3.2.2 写作路径独具风格
        3.2.3 体系结构新颖、系统
        3.2.4 理论逻辑严密
        3.2.5 联系实际,指示大众
    3.3 《大众哲学》的创新
        3.3.1 理论内容的创新
        3.3.2 研究方法的创新
        3.3.3 体系的创新
第4章 《大众哲学》的历史价值和方法论价值
    4.1 《大众哲学》的历史价值
        4.1.1 开启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之先河
        4.1.2 《大众哲学》的革命作用
        4.1.3 《大众哲学》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贡献
    4.2 《大众哲学》的方法论价值
        4.2.1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回答大众关注的现实问题
        4.2.2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述
        4.2.3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重视教会大众学哲学、用哲学
        4.2.4 大众化的哲学必须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性质
第5章 《大众哲学》的现实价值
    5.1 《大众哲学》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借鉴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创新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
    5.2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借鉴
        5.2.1 注重在“改革成果惠及百姓”上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服力
        5.2.2 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5.2.3 注重通俗读物的建设工作
    5.3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
        5.3.1 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形式
        5.3.2 建立检验标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落实
    5.4 《大众哲学》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借鉴
        5.4.1 走哲学大众化道路
        5.4.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5.4.3 坚持与时俱进
        5.4.4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
结语 与时俱进 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 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2 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形态的论证方式和叙述方式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开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24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24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c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