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对“格物致知”的多维化诠释
发布时间:2023-06-18 02:06
自两宋起,随着《大学》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三纲领八条目”这一重要概念被提炼了出来。“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八条目”修养功夫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也逐渐被儒家学者所重视,并在其内涵上不断进行发掘诠释,成为了传统儒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历代学者在构建自家学说的理论体系时,无不重视在“格物致知”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发挥和构建。其中,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格物致知”观诠释最为突出,也最具有针对性。程朱理学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格物”即是为了穷尽事物之理,穷尽事物之理自然知致,形成了求知于物的理学“格物致知”工夫论。而心学“格物致知”观自陆九渊“发明本心”方法论始,经由王守仁加以“致吾心之良知”的发挥,形成了求知于心的格物致知观点,与理学“即物穷理”的格致论在诠释维度上体现为相反的路径。如此,对“格物致知”诠释观点的沃土已然形成。自此之后,杨简、罗钦顺、王夫之等人从自身的修养体验角度分别对程朱、陆王加以批判圆融,或试图分离外向、内向的格致方式,或寻求内外结合,形成了多种维度的诠释格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先秦、汉唐以及宋明儒家的“格物致知”论多是侧重人伦道理的,有程朱学派从“天理”角度...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部分)
(二)跨学科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第二章 格物致知释义的发端
一、格物致知与先秦儒家理想人格
二、两汉格物致知的训诂释义
三、唐代格物致知释义的延伸
第三章 程朱理学格万物通“一理”的诠释维度
一、程颐“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的诠释
二、朱熹“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的诠释
第四章 杨简以“格去其物”批判程朱的格致论
第五章 陆王心学格“一心”明万物的诠释维度
一、陆九渊“格物者,格此者也”的诠释
二、王阳明“致知”即是“致良知”的诠释
第六章 罗钦顺以“通彻无间”批判王阳明的格致论
第七章 格物致知释义的圆融及西化
一、王夫之对朱熹、王阳明格致论的批判与圆融
二、方以智对“格物致知”去人伦化诠释
三、颜元对“格物致知”实践化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34566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部分)
(二)跨学科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第二章 格物致知释义的发端
一、格物致知与先秦儒家理想人格
二、两汉格物致知的训诂释义
三、唐代格物致知释义的延伸
第三章 程朱理学格万物通“一理”的诠释维度
一、程颐“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的诠释
二、朱熹“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的诠释
第四章 杨简以“格去其物”批判程朱的格致论
第五章 陆王心学格“一心”明万物的诠释维度
一、陆九渊“格物者,格此者也”的诠释
二、王阳明“致知”即是“致良知”的诠释
第六章 罗钦顺以“通彻无间”批判王阳明的格致论
第七章 格物致知释义的圆融及西化
一、王夫之对朱熹、王阳明格致论的批判与圆融
二、方以智对“格物致知”去人伦化诠释
三、颜元对“格物致知”实践化诠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34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3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