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及其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03 19:30
“知”“行”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一对重要范畴,知行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内容,贯穿发展始终。大多数著名哲学家都对此命题有过论述,并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理论。明朝中期,王阳明在继承和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阐明了“知”和“行”的定义,论证说明了“知”“行”相互依存的关系。王阳明主张学用结合的哲学精神因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当今政治、社会、文化领域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知和行一”为主题,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由来、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从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的角度介绍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由来,从思想渊源、“心即理”思想的学术角度阐明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界定“知”“行”范畴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知行合一”的基本内涵,明确知行本体合一和之间相互作用,说明知善行善的转化过程,揭示“知行合一”与“心即理”“致良知”的内在联系,“知行合一”就是以心中天理(良知)为指导,在为人处世过程中不断修炼品行,最终达到至善境界,成为圣人。最后,通过上述分析,客观评价“知行合一”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指出该理...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缘由和哲学基础
2.1 社会背景
2.1.1 政治环境
2.1.2 文化环境
2.2 理论渊源
2.2.1 二程知行观
2.2.2 朱熹知行观
2.3 个人经历
2.3.1 为学三变
2.3.2 龙场悟道
2.4 “心即理”的提出
2.4.1 心体的构建
2.4.2 心与理
2.4.3 心与物
第3章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3.1 “知行”范畴
3.1.1 知与良知
3.1.2 躬行与意念
3.2 “知行合一”的本体论
3.2.1 知行本体
3.2.2 知行如何合一
3.3 “知行合一”伦理意义
3.3.1 化知识为德行
3.3.2 道德行为自愿
3.4 “知行合一”的功夫论
3.4.1 立志成圣
3.4.2 静坐工夫
3.4.3 省察克治
3.4.4 事上磨炼
第4章 “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分析
4.1 历史价值
4.1.1 学术价值
4.1.2 社会影响
4.1.3 理论的局限性
4.2 现实启示
4.2.1 加强道德建设
4.2.2 倡导学用结合
4.2.3 增强文化自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45648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情况
1.2.2 国外研究情况
1.3 选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知行合一”思想形成缘由和哲学基础
2.1 社会背景
2.1.1 政治环境
2.1.2 文化环境
2.2 理论渊源
2.2.1 二程知行观
2.2.2 朱熹知行观
2.3 个人经历
2.3.1 为学三变
2.3.2 龙场悟道
2.4 “心即理”的提出
2.4.1 心体的构建
2.4.2 心与理
2.4.3 心与物
第3章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
3.1 “知行”范畴
3.1.1 知与良知
3.1.2 躬行与意念
3.2 “知行合一”的本体论
3.2.1 知行本体
3.2.2 知行如何合一
3.3 “知行合一”伦理意义
3.3.1 化知识为德行
3.3.2 道德行为自愿
3.4 “知行合一”的功夫论
3.4.1 立志成圣
3.4.2 静坐工夫
3.4.3 省察克治
3.4.4 事上磨炼
第4章 “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分析
4.1 历史价值
4.1.1 学术价值
4.1.2 社会影响
4.1.3 理论的局限性
4.2 现实启示
4.2.1 加强道德建设
4.2.2 倡导学用结合
4.2.3 增强文化自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45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