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思光《新编》中的“孟荀之辩”
发布时间:2023-11-15 17:41
劳思光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大家,他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本文简称为《新编》)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新编》的特色之处是以儒学为主干,以孔、孟、陆、王所代表的道德心性论所透显的主体性哲学为评判标准,来梳理和阐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精神,基于此种设准,劳思光的“孟荀之辩”具有明显的尊孟贬荀的立场。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劳思光在《新编》中对孟子、荀子思想的诠释,主要围绕“心性论”、“政治思想”和“价值根源”三个方面解析了其“孟荀之辩”的基本内容。由于劳思光《新编》中的“孟荀之辩”的诠释特点及其尊孟贬荀的立场既区别于大多数港台新儒家,又与大陆以尊荀为主的中国哲学史家相对立,有其鲜明的个人学术风格的一面,又有主观色彩较浓的局限。针对当代“统合孟荀”的学术议题,我们也可以吸取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以助研究,共同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孟荀之辩”概述
第一节 “孟荀之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孟荀之辩”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孟荀齐号
二、尊孟贬荀
三、荀学复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之辩”的文本诠释
第一节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心性论之对立
一、道德自觉之性与自然本能之性
二、道德自觉之心与经验观理之心
第二节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政治思想之比较
一、民本与尊君
二、仁政王道与权威主义
第三节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价值根源之不同
一、知天与制天
二、孟荀哲学的价值归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劳思光“孟荀之辩”的理论特点及其局限
第一节 尊孟贬荀
一、孟学为主流,荀学为歧出
二、对荀学及其影响的忽视
第二节 以主体性为中国哲学的唯一理论设准
一、以心性论为中国哲学的正宗
二、对孔孟儒学去形上学化的改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思光与部分中国哲学史家“孟荀之辩”的对比
第一节 与尊贬互见的部分港台新儒家的对比
一、与牟宗三之比较
二、与徐复观之比较
第二节 与尊荀为主的部分大陆哲学史家的对比
一、与冯契之比较
二、与李泽厚之比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64197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及趋势
第一章 “孟荀之辩”概述
第一节 “孟荀之辩”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孟荀之辩”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孟荀齐号
二、尊孟贬荀
三、荀学复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之辩”的文本诠释
第一节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心性论之对立
一、道德自觉之性与自然本能之性
二、道德自觉之心与经验观理之心
第二节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政治思想之比较
一、民本与尊君
二、仁政王道与权威主义
第三节 劳思光《新编》中“孟荀”价值根源之不同
一、知天与制天
二、孟荀哲学的价值归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劳思光“孟荀之辩”的理论特点及其局限
第一节 尊孟贬荀
一、孟学为主流,荀学为歧出
二、对荀学及其影响的忽视
第二节 以主体性为中国哲学的唯一理论设准
一、以心性论为中国哲学的正宗
二、对孔孟儒学去形上学化的改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思光与部分中国哲学史家“孟荀之辩”的对比
第一节 与尊贬互见的部分港台新儒家的对比
一、与牟宗三之比较
二、与徐复观之比较
第二节 与尊荀为主的部分大陆哲学史家的对比
一、与冯契之比较
二、与李泽厚之比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64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6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