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06:23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对人所作的“自我意识或者自由意志”抽象理解,代之以深刻的“劳动”概念,拨开了弥漫在哲学上空的认识论的迷雾,突入了一种真正的存在论世界观的领域。人及其类和人类的历史在其本质上是人作为劳动者自我劳动并在此基础上自我规定、自我理解和自我创造的活动,并在这种自我创造的过程完成个体与历史生成的交汇。然而,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实践哲学因其过度笼统和抽象仍然遭到一种被归为近代形而上学残余及其变种的误解。回应并加入这种潮流当首推汉娜·阿伦特。要想本质把握二人思想之间的交锋,必须深入了解“劳动"概念在二人思想体系中的真正意指。劳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基础性本质。然而,以劳动全面支配的社会或人类境况势必被劳动本身的特征所左右,人类境况就成为只有劳动的生产和消费的严格决定,所以整个社会生活就处在生产一消费的循环之中,人类也无从挣脱自然的必然束缚,也就没有阿伦特眼中的稳定世界性的超越,导致现代社会的无世界性和消费主义,更不会有行动政治体的不朽性活动,所以阿伦特对马克思理论批判的借鉴充分在自己的视野中对劳动的本质进行新的发现。马克思和阿伦特各自有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维眼界,而且具体思潮的不同影响,对于二人劳动的分析导出时间性与历史性、个人与人类、私人与公共的不同,以劳动为核心对二者的比较以小见大地突出二者差异和他们劳动范畴内涵差异。
【关键词】:劳动 异化 时间性 无世界性 消费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0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导论6-8
- 第一章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8-19
- 1.1 马克思对黑格尔“劳动”概念的批判与继承8-10
- 1.2 劳动生成人的本质10-13
- 1.3 劳动的历史性与人类历史的发生13-19
- 第二章 阿伦特的“劳动”概念19-27
- 2.1 阿伦特劳动理论视野的阿基米德点19-23
- 2.1.1 劳动20-21
- 2.1.2 工作21
- 2.1.3 行动21-23
- 2.2 劳动的本质23-27
- 2.2.1 劳动的必然性23-24
- 2.2.2 劳动的私人性24-25
- 2.2.3 劳动的单一同质性25-27
- 第三章 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27-31
- 3.1 两者思想历史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差异27-29
- 3.2 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的内在差异——历史性与时间性29-31
- 3.2.1 二者的基本视野的差异29
- 3.2.2 “劳动”概念内涵的差异29-31
- 第四章 劳动异化与现代社会31-36
- 4.1 现代劳动的特征——无世界性31-34
- 4.2 异化劳动与消费主义34-36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德峰;论异化劳动学说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詹妮弗·林;陈文娟;;既需要马克思,也需要阿伦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3 陈周旺;理解政治现象: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0年02期
4 陈高华;;马克思的劳动观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从阿伦特的视角看[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