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概念与现象属性——为属性二元论申辩
发布时间:2023-12-09 12:13
本文关注的是关于意识的难问题,即,如何在自然的世界中为现象属性定位。我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讨论为属性二元论——现象属性不是物理的——辩护。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给出支持属性二元论为真的论证并捍卫该论证,二是说明对属性二元论的其他质疑都不是致命的。 具体地,本文要使用一个新的可设想性论证支持属性二元论。这个论证的成立取决于两个关键的论题,一个是现象概念直显性,一个是模态理性主义。现象概念的直显性论题是关于现象概念的一个特征,指的是:如果我们理解了一个现象属性q的概念Q,那么我们知道属性q的实质是什么。对于现象概念的研究主要来自于物理主义者那一方,来自二元论者的系统性说明还不多。我对日常概念进行分类,把现象概念和其他不具有直显性的日常概念进行对比,得到现象概念在认知方面具独特性的结论,并且使用二维语义学的工具来进一步说明我的结论。另一个关键的论题是模态理性主义,其基本想法是在某种限制下的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经本文讨论得到的限制是,要使用直显性概念对可设想的情景进行描述,且要满足不包含逻辑矛盾这样的要求。对模态理性主义的辩护,将从我们对模态的使用和对可能世界的理解这些一般性考虑入...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背景
1.2 论文的合理性说明及内容简介
1.3 术语说明
2 现象概念和物理概念的直显性
2.1 现象概念直显性论题的含义
2.2 论证现象概念直显性论题
2.2.1 日常概念的分类
2.2.2 直显性的来源——一种常识性的说法
2.2.3 直显性的来源——更精细的说明
2.2.3.1 现象概念同时呈现现象属性
2.2.3.2 指称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概念
2.2.4 从定义出发,什么样的概念有直显性?
2.3 用二维语义学进行说明
2.4 物理概念具有直显性
3 模态理性主义
3.1 证明模态理性主义
3.1.1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的第一个限制
3.1.2 第一个限制是不够的——克里普克的挑战
3.1.3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的第二个限制
3.1.4 不可能性论题(模态理性主义的逆否命题)
3.2 回应对模态理性主义的反对意见
3.2.1 非克里普克式的反例
3.2.2 对于可能世界的不同理解
3.3 模态理性主义的具体应用
4 属性二元论论证
4.1 新的可设想性论证
4.2 与其他二元论论证的比较
4.3 小结
5 反驳与回应
5.1 循环论证?
5.2 反对直显性论题
5.3 反对前提3
5.4 现象概念策略的两难困境
5.4.1 现象概念策略与全能论证
5.4.2 反对全能论证前提(2)的尝试
5.4.3 反对全能论证前提(1)的尝试
5.4.4 信息论是黑马?
5.5 反对前提2
5.6 反对前提6
6 属性二元论的其他困难
6.1 心智因果性
6.1.1 排除难题与相容论策略
6.1.1.1 雅布洛的相容论策略
6.1.1.2 本尼特的相容论策略
6.1.1.3 一般性考虑
6.1.2 副现象论
6.1.2.1 副现象论在本体层面的威胁
6.1.2.2 副现象论在解释层面的威胁
6.2 来自实体二元论的挑战
6.2.1 笛卡尔论证的失败
6.2.2 笛卡尔的逆袭
6.2.2.1 实体二元论比属性二元论有优势?
6.2.2.2 属性二元论必须承诺实体二元论?
6.3 反科学和反自然主义的质疑
6.3.1 自然主义
6.3.2 属性二元论与科学成果和自然主义世界观相容
6.3.3 属性二元论与弱自然主义相容
6.3.3.1 概念分析与自然主义
6.3.3.2 属性二元论与关于现象意识的科学
6.4 结语
附录
附录A 依随关系
附录B 理解一个现象概念的条件
附录C 用二维语义学解释后天必然性
附录D 可能世界的概念化——典范描述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致谢
本文编号:3871553
【文章页数】:13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背景
1.2 论文的合理性说明及内容简介
1.3 术语说明
2 现象概念和物理概念的直显性
2.1 现象概念直显性论题的含义
2.2 论证现象概念直显性论题
2.2.1 日常概念的分类
2.2.2 直显性的来源——一种常识性的说法
2.2.3 直显性的来源——更精细的说明
2.2.3.1 现象概念同时呈现现象属性
2.2.3.2 指称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概念
2.2.4 从定义出发,什么样的概念有直显性?
2.3 用二维语义学进行说明
2.4 物理概念具有直显性
3 模态理性主义
3.1 证明模态理性主义
3.1.1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的第一个限制
3.1.2 第一个限制是不够的——克里普克的挑战
3.1.3 可设想性蕴涵可能性的第二个限制
3.1.4 不可能性论题(模态理性主义的逆否命题)
3.2 回应对模态理性主义的反对意见
3.2.1 非克里普克式的反例
3.2.2 对于可能世界的不同理解
3.3 模态理性主义的具体应用
4 属性二元论论证
4.1 新的可设想性论证
4.2 与其他二元论论证的比较
4.3 小结
5 反驳与回应
5.1 循环论证?
5.2 反对直显性论题
5.3 反对前提3
5.4 现象概念策略的两难困境
5.4.1 现象概念策略与全能论证
5.4.2 反对全能论证前提(2)的尝试
5.4.3 反对全能论证前提(1)的尝试
5.4.4 信息论是黑马?
5.5 反对前提2
5.6 反对前提6
6 属性二元论的其他困难
6.1 心智因果性
6.1.1 排除难题与相容论策略
6.1.1.1 雅布洛的相容论策略
6.1.1.2 本尼特的相容论策略
6.1.1.3 一般性考虑
6.1.2 副现象论
6.1.2.1 副现象论在本体层面的威胁
6.1.2.2 副现象论在解释层面的威胁
6.2 来自实体二元论的挑战
6.2.1 笛卡尔论证的失败
6.2.2 笛卡尔的逆袭
6.2.2.1 实体二元论比属性二元论有优势?
6.2.2.2 属性二元论必须承诺实体二元论?
6.3 反科学和反自然主义的质疑
6.3.1 自然主义
6.3.2 属性二元论与科学成果和自然主义世界观相容
6.3.3 属性二元论与弱自然主义相容
6.3.3.1 概念分析与自然主义
6.3.3.2 属性二元论与关于现象意识的科学
6.4 结语
附录
附录A 依随关系
附录B 理解一个现象概念的条件
附录C 用二维语义学解释后天必然性
附录D 可能世界的概念化——典范描述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致谢
本文编号:3871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7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