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以抗争政治理论为视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07 05:20
社会抗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是一个社会现象,更是一个重要而普遍的政治现象。本文试图以抗争政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抗争及其治理之道。论文首先通过揭示社会冲突的来源、本质与外部环境探讨社会抗争的产生动因;随后文章论述了社会抗争的目的是获得以政治参与、政治认同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机遇,借以指明社会抗争的政治面向;然后通过阐释抗争政治理论视域下的民主与民主化过程来分析社会抗争的结果;以上述论证为基础,论文探讨了社会抗争治理的角度,即充分认识国家因素对社会抗争的重要作用,进而从国家的角度对社会抗争予以回应;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对于社会抗争研究的重要性,论文还以当代中国的经验与反思从现实层面探讨了社会抗争的治理实践;最后,文章补充论述了社会抗争治理的新挑战以及治理社会抗争的突破口。 在对社会抗争及其治理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抗争政治理论的研究视角,强调国家与社会抗争的互动关系,认为国家因素能够深刻影响社会抗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抗争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国家的民主与民主化进程。文章指出,健全并完善民主政治制度、选择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是国家对社会抗争的积极回应,可以有效的疏解社会利益冲突,促进和巩固社...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意义
(二) 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预设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贡献与不足
一、 社会冲突:社会抗争的动因分析
(一) 冲突的来源:身份差异、文化冲突与社会排斥
1. 竞争性的身份关系
2. 文化及文明的冲突
3. 边缘化群体与社会排斥
(二) 冲突的本质:利益博弈
1. 从生存权到公民权的基本利益诉求
2. 利益的相对剥夺与利益博弈的失序
(三) 冲突的环境:市场化、社会转型与国家建设
1. 市场化的冲击与经济发展的缺陷
2. 社会结构变迁与利益关系的变化
3. 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
二、 政治机遇:社会抗争的目的分析
(一) 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
1. 公民参与:社会抗争的直接效果
2. 组织动员:社会抗争的政治活动属性
3. 公民参与推动政治改革进程
(二) 政治认同的重构机遇
1. 社会抗争中政治认同的形成
2. 社会抗争下政治认同的重塑
3. 政治认同影响政治改革方向
三、 民主与民主化:社会抗争的结果分析
(一) 抗争政治理论视域下的民主与民主化
1. 抗争政治理论对民主的定义
2. 民主化的路径
3. 民主化的过程
4. 民主化的机制
(三) 社会抗争与民主化的关系
1. 社会抗争与民主化的互动
2. 社会抗争与民主化的反向
四、 国家对社会抗争的影响与回应:社会抗争的治理角度
(一) 国家因素对社会抗争的影响
1. 国家在社会抗争中的角色定位:抗争政治理论的国家中心观
2. 国家自主性在社会抗争中的体现及其限度
3. 国家民主化程度对社会抗争的影响
4. 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对社会抗争的规制
(二) 国家对社会抗争的后续回应
1. 民主与协商:国家政治制度对社会抗争的回应
2. 正义与平等:国家分配原则对社会抗争的回应
五、 当代中国的经验与反思:社会抗争的治理实践
(一) 社会抗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变化轨迹
2.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主要类型
(二)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主要特点
1. 社会抗争总体上和本质上呈非对抗性
2. 社会抗争多以群体性事件为表现形式
3. 社会抗争发生发展的情绪化特征明显
(三) 现阶段中国社会抗争的治理思路
1. 通过推动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着力在社会层面化解利益冲突
2. 通过规范抗争形式与方式引导社会抗争趋于理性化与制度化
3. 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降低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四)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及其治理的反思
1. 理性认识社会抗争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2. 重新定位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
3. 警惕社会抗争背后的政治合法性隐性衰退
余论
(一) 社会抗争治理的新挑战:社会抗争的全球化
(二) 社会抗争治理的突破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96832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意义
(二) 本文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预设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贡献与不足
一、 社会冲突:社会抗争的动因分析
(一) 冲突的来源:身份差异、文化冲突与社会排斥
1. 竞争性的身份关系
2. 文化及文明的冲突
3. 边缘化群体与社会排斥
(二) 冲突的本质:利益博弈
1. 从生存权到公民权的基本利益诉求
2. 利益的相对剥夺与利益博弈的失序
(三) 冲突的环境:市场化、社会转型与国家建设
1. 市场化的冲击与经济发展的缺陷
2. 社会结构变迁与利益关系的变化
3. 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困境
二、 政治机遇:社会抗争的目的分析
(一) 公民参与政治的机会
1. 公民参与:社会抗争的直接效果
2. 组织动员:社会抗争的政治活动属性
3. 公民参与推动政治改革进程
(二) 政治认同的重构机遇
1. 社会抗争中政治认同的形成
2. 社会抗争下政治认同的重塑
3. 政治认同影响政治改革方向
三、 民主与民主化:社会抗争的结果分析
(一) 抗争政治理论视域下的民主与民主化
1. 抗争政治理论对民主的定义
2. 民主化的路径
3. 民主化的过程
4. 民主化的机制
(三) 社会抗争与民主化的关系
1. 社会抗争与民主化的互动
2. 社会抗争与民主化的反向
四、 国家对社会抗争的影响与回应:社会抗争的治理角度
(一) 国家因素对社会抗争的影响
1. 国家在社会抗争中的角色定位:抗争政治理论的国家中心观
2. 国家自主性在社会抗争中的体现及其限度
3. 国家民主化程度对社会抗争的影响
4. 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对社会抗争的规制
(二) 国家对社会抗争的后续回应
1. 民主与协商:国家政治制度对社会抗争的回应
2. 正义与平等:国家分配原则对社会抗争的回应
五、 当代中国的经验与反思:社会抗争的治理实践
(一) 社会抗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变化轨迹
2.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主要类型
(二)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主要特点
1. 社会抗争总体上和本质上呈非对抗性
2. 社会抗争多以群体性事件为表现形式
3. 社会抗争发生发展的情绪化特征明显
(三) 现阶段中国社会抗争的治理思路
1. 通过推动国家与社会适度分离着力在社会层面化解利益冲突
2. 通过规范抗争形式与方式引导社会抗争趋于理性化与制度化
3. 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降低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四)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及其治理的反思
1. 理性认识社会抗争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2. 重新定位国家职能与国家能力
3. 警惕社会抗争背后的政治合法性隐性衰退
余论
(一) 社会抗争治理的新挑战:社会抗争的全球化
(二) 社会抗争治理的突破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8968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9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