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21 05:31
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恩斯特·布洛赫一生基本流亡在外,他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在此背景下,布洛赫追问人性的问题,探讨当下人类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是悲观失望,亦或是充满信心,从而形成了自己以希望为理论基础的人本主义思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意旨唤醒人类的内在精神,强调对人类情感的关注,投向有希望的可能性未来。论文以布洛赫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主旨,在对国内外关于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国内本身的发展,以及对越南发动的战争等方面分析了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从弥赛亚和诺斯替主义的神秘思想、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人学思想、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的主体性思想和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布洛赫这一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体现出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从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希望的原理,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宗教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其主要内容。希望作为人本主义思想的内在趋力,包含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未来蕴含着尚未存在的事物,引导人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宗教和文艺是人本主义...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研究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4 创新与不足
2.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2.1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两次世界大战时局动荡
2.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2.1.3 美国人权主义的批判
2.2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2.2.1 弥赛亚和诺斯替主义的神秘思想
2.2.2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人学思想
2.2.3 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
2.2.4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3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希望作为人本主义的内在趋力
3.1.1 希望的本质属性
3.1.1.1 饥饿作为希望的源动力
3.1.1.2 人具有未来的物质性
3.1.2 希望的超越性
3.1.2.1 “白日梦”作为人存在的形态
3.1.2.2 人直面黑暗的能在性
3.1.2.3 人的尚未存在性
3.1.2.4 新家乡作为人类的未来
3.2 宗教和文艺作为人本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3.2.1 宗教语境中人性的回归
3.2.1.1 解放的末世论
3.2.1.2 坚守宗教无神论
3.2.1.3 希望之宗教
3.2.2 文学对新世界的呼唤
3.2.2.1 表现主义的文学
3.2.2.2 “现代童话”的短篇小说
3.2.3 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尚未形成的现实象征
3.2.3.1 音乐唤醒人的精神
3.2.3.2 哥特式建筑风格表征着人的生命空间
3.3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实现路径
3.3.1 神学作为解放人类的革命理论
3.3.2 “人权和尊严”构建人的存在之基
3.3.3 “战斗的乐观主义”作为人的人生态度
3.3.4 重构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
4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评析
4.1 当代价值
4.1.1 开拓了“希望神学”新的研究领域
4.1.2 影响了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
4.1.3 推动了捷克人道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
4.2 理论局限
4.2.1 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
4.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4.2.3 缺乏充分的政治和经济批判,最终导致乌托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905110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研究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4 创新与不足
2.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2.1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两次世界大战时局动荡
2.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2.1.3 美国人权主义的批判
2.2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2.2.1 弥赛亚和诺斯替主义的神秘思想
2.2.2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人学思想
2.2.3 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
2.2.4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3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希望作为人本主义的内在趋力
3.1.1 希望的本质属性
3.1.1.1 饥饿作为希望的源动力
3.1.1.2 人具有未来的物质性
3.1.2 希望的超越性
3.1.2.1 “白日梦”作为人存在的形态
3.1.2.2 人直面黑暗的能在性
3.1.2.3 人的尚未存在性
3.1.2.4 新家乡作为人类的未来
3.2 宗教和文艺作为人本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3.2.1 宗教语境中人性的回归
3.2.1.1 解放的末世论
3.2.1.2 坚守宗教无神论
3.2.1.3 希望之宗教
3.2.2 文学对新世界的呼唤
3.2.2.1 表现主义的文学
3.2.2.2 “现代童话”的短篇小说
3.2.3 艺术作为人类社会尚未形成的现实象征
3.2.3.1 音乐唤醒人的精神
3.2.3.2 哥特式建筑风格表征着人的生命空间
3.3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实现路径
3.3.1 神学作为解放人类的革命理论
3.3.2 “人权和尊严”构建人的存在之基
3.3.3 “战斗的乐观主义”作为人的人生态度
3.3.4 重构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
4 布洛赫人本主义思想的评析
4.1 当代价值
4.1.1 开拓了“希望神学”新的研究领域
4.1.2 影响了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
4.1.3 推动了捷克人道社会主义的改革运动
4.2 理论局限
4.2.1 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
4.2.2 理论与实践脱节
4.2.3 缺乏充分的政治和经济批判,最终导致乌托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905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05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