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语》中的隐逸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7 01:34
  隐逸观念是有知识、有德行的人所含有的隐逸倾向的一种观点、态度,其并非隐者所独有,它的产生也并不依赖于直接的隐逸行为。《论语》记载了孔子与隐者的沟通交流过程,勾勒出二者微妙的关系,展现了《论语》中隐逸观念的面貌。前人侧重从文学、历史学角度研究孔子和隐者的隐逸观念,而忽视了隐者及其隐逸观念对孔子思想的影响。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本论文从整体角度考察了《论语》中的隐逸观念,包含三个层次:一、隐者之隐。《论语》中出现了两个时代的隐者:殷周之际的隐者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隐者,笔者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总结出隐者的群体特征及孔子对隐者的态度。孔子赞扬隐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但是却对隐者脱离社会政治的“辟世之隐”提出了批评;二、隐者及其隐逸观念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这个要点是前人在研究《论语》的隐逸观念时经常忽视的,为此,有必要详细分析隐者与孔子的交流对照过程,归纳出围绕士、义、时与命等问题,孔子针对隐者观念上的局限性进行反思与总结,使得孔子思想在对立统一的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完成,形成了以“践仁知天”为核心的儒家观念;三、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念。孔子的隐逸观念是不放弃政治努力的“辟人之隐”,是在无道之世存...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一、研究著作回顾
        二、研究论文回顾
    第二节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展开的可能
第一章 何为隐逸
    第一节 隐逸与隐逸观念
    第二节 何为隐士
    第三节 隐逸的起源
        一、关于隐逸起源的两种不同观点
        二、文献典籍的考察
        三、政治社会背景的分析
第二章 《论语》中的隐者及孔子的态度
    第一节 殷周之际的隐者:微子、箕子、逸民
        一、微子、箕子的仁者形象
        二、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逸民形象
        三、孔子对殷周隐者的态度
    第二节 春秋晚期的隐者:作者七人
        一、孔子与七人的遭遇
        二、孔子对同时代隐者的态度
第三章 隐者及其隐逸观念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士
    第二节 义
    第三节 时、命
    第四节 践仁知天
第四章 孔子思想中的隐逸观念
    第一节 存身以成仁
        一、杀身与存身
        二、保身的目标:守死善道
    第二节 中庸观念
        一、时中
        二、权变
    第三节 审美情趣
    第四节 后世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30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30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