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7 21:3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问题,是事关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都充分反映了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现实必要性和重大战略意义。基于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构建为主线,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学理依据、现实机遇与挑战、路径选择的多维分析,为强化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做出尝试性探索。其一,系统梳理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所涉及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就是对文化产业、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文化产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论联系进行逐层剖析。与此同时,重点厘清...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学理依据
2.1 文化产业概念及其发展
2.1.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起源与形成
2.1.2 伯明翰学派等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发展
2.1.3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基于中国语境下的概念转变
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相关概念及理论逻辑
2.2.1 认同的内涵、特征及理论逻辑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特征及理论逻辑
2.3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关联
2.3.1 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分析
2.3.2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
2.3.3 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文化产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设的机遇
3.1 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1.1 文化产品的大众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感知力
3.1.2 文化产品的生活化推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3.2 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3.2.1 文化多元化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3.2.2 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丰富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
3.3 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
3.3.1 文化产业形成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生产力
3.3.2 文化产业构成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体系
第四章 文化产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4.1 认同主体:文化产业发展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能力
4.1.1 人民群众的意志自由与批判能力的转变
4.1.2 人民群众个体间社会交往需求的弱化
4.1.3 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
4.2 认同客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现实困境
4.2.1 意识形态理论教化意蕴和学术意蕴的分化
4.2.2 意识形态理论供给的稳定性与人的精神需求的生成性
4.2.3 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与人民群众生活世界的分离
4.3 认同介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介体有待优化
4.3.1 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效能日渐式微
4.3.2 自媒体的日常生活化影响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性
4.3.3 文化产业的工具化倾向趋于显性化
第五章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
5.1 主体优化: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以提升意识形态认同质量
5.1.1 在文化产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需要
5.1.2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交往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5.1.3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融入
5.2 客体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以提高意识形态认同深度
5.2.1 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化与学术意蕴的深度融合
5.2.2 实现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精准对接
5.2.3 推动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向人民群众生活世界的回归
5.3 介体优化:创新现代传播媒介的运作方式以强化意识形态渗透力度
5.3.1 推进传统大众媒体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
5.3.2 增强传统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联合共动
5.3.3 扩大意识形态类文艺作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76008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学理依据
2.1 文化产业概念及其发展
2.1.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的起源与形成
2.1.2 伯明翰学派等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发展
2.1.3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基于中国语境下的概念转变
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相关概念及理论逻辑
2.2.1 认同的内涵、特征及理论逻辑
2.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涵、特征及理论逻辑
2.3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关联
2.3.1 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分析
2.3.2 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
2.3.3 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文化产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设的机遇
3.1 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3.1.1 文化产品的大众化提升人民群众的感知力
3.1.2 文化产品的生活化推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3.2 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
3.2.1 文化多元化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3.2.2 文化产品的多样化丰富意识形态的表达形式
3.3 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
3.3.1 文化产业形成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生产力
3.3.2 文化产业构成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体系
第四章 文化产业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4.1 认同主体:文化产业发展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能力
4.1.1 人民群众的意志自由与批判能力的转变
4.1.2 人民群众个体间社会交往需求的弱化
4.1.3 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明显
4.2 认同客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现实困境
4.2.1 意识形态理论教化意蕴和学术意蕴的分化
4.2.2 意识形态理论供给的稳定性与人的精神需求的生成性
4.2.3 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与人民群众生活世界的分离
4.3 认同介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介体有待优化
4.3.1 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效能日渐式微
4.3.2 自媒体的日常生活化影响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性
4.3.3 文化产业的工具化倾向趋于显性化
第五章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路径选择
5.1 主体优化: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以提升意识形态认同质量
5.1.1 在文化产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需要
5.1.2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交往中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
5.1.3 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融入
5.2 客体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以提高意识形态认同深度
5.2.1 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教化与学术意蕴的深度融合
5.2.2 实现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精准对接
5.2.3 推动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向人民群众生活世界的回归
5.3 介体优化:创新现代传播媒介的运作方式以强化意识形态渗透力度
5.3.1 推进传统大众媒体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
5.3.2 增强传统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在文化产业中的联合共动
5.3.3 扩大意识形态类文艺作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76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7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