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宋代理学气节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01 00: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程度达到空前,但精神文明却没有得到相匹配的提升。在物欲横流、金钱诱惑的现实之下,一些人忘记了初心,迷失了本性。拜金主义横行,利己主义泛滥,享乐主义盛行。“气节”即志气和节操。它是古代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引领和规范百姓的日常行为,对敦化社会风气以及指引人生理想这两个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气节观”中强调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价值,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负面现象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本文通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以及训诂与阐发的研究方法,对宋代理学的气节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首先对气节观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厘清,概述了宋代理学气节观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社会历史背景,梳理了从孔孟到唐代气节观的嬗变。论文接着探析了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哲学基础,指出宋代理学气节观以理学思想为基础,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整合与摄取,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发扬。其次论文重点阐述了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为人处事的风骨气节和节操,爱国情怀的民族气节,社会价值取向的普世气节。论文最后对宋代理学气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气节观的相关概念内涵
        2.1.1 “气”的基本内涵
        2.1.2 “节”的基本内涵
        2.1.3 “气节”的基本内涵
    2.2 宋代理学气节观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2.2.1 宋代理学气节观形成的政治背景
        2.2.2 宋代理学气节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2.2.3 宋代理学气节观形成的文化背景
        2.2.4 宋代理学气节观形成的教育背景
    2.3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思想渊源
        2.3.1 孔孟原始儒家气节观
        2.3.2 汉魏六朝对原始气节内涵的扩展
        2.3.3 有唐一代气节向忠节的嬗变
    2.4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哲学基础
        2.4.1 以理学思想为基础
        2.4.2 对儒家思想的整合与摄取
        2.4.3 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与发扬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影响
    3.1 为人处事的风骨气节和节操
        3.1.1 程朱理学学派的风骨气节和节操
        3.1.2 陆九渊心学学派的风骨气节和节操
        3.1.3 其他学派的风骨气节和节操
    3.2 爱国情怀的民族气节
        3.2.1 渴望社会安定繁荣的民族气节
        3.2.2 期盼国家统一、抵御外侵的民族气节
    3.3 社会价值取向的普世气节
        3.3.1 北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的普世气节
        3.3.2 南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的普世气节
    3.4 宋代理学气节观对后世的影响
        3.4.1 在民族意识上对后世的影响
        3.4.2 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对后世的影响
        3.4.3 在理论上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评析及当代启示
    4.1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思想特征
        4.1.1 思辨化的儒学
        4.1.2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4.2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2.1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进步性
        4.2.2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局限性
    4.3 宋代理学气节观的历史地位
    4.4 宋代理学气节观对当代的启示
        4.4.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继承和发扬
        4.4.2 “气节”在当代的具体思想展示
        4.4.3 “气节”的新内涵—道德的影响力
        4.4.4 发扬“气节”的重要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3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13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c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