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庄子》得道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06:09

  本文关键词:《庄子》得道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庄子》内篇所体现的是庄子的核心思想,内七篇都在讲述一个问题——“道”以及如何“得道”。庄子思想中的“道”主要分为“世界本体”和“绝对精神”两个层面,但是“世界本体”之“道”只能被认知而不可“得”,因此庄子思想中的可得之“道”指向“绝对精神"层面。庄子得道观以回归生命之本真、确立生命之“真知”、建构生命之“真宰”为主要内容。“得道"的关键在于“吾丧我”后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并依于对本真生命的绝对尊重重新建立出生命内在的精神人格和精神世界,庄子认为生命内在绝对自由独立的精神人格才是本真生命的“真宰”,寻得生命之“真宰”就是“得道”。庄子以“南冥”的精神境界作为对“道”的具象化描述,把可得之“道”直接指向了个人生命的精神层面。“绝对精神”之“道”要通过“德”来彰显,要通过“斋心”、“化”与“坐忘”才能得。“斋心”、“化”与“坐忘"都是指要对生命做“无”的功夫。“无”的具体内容就是对一切世俗价值观的解构与抛弃,进而使个体生命回归到与“道”相融的本真状态。庄子思想中的“真人"是具象化的“道”,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真知”的合理性源自于“道”,而“道”具有不变的恒常性,因此相对于世间“知”的不确定性,“真知”更具有普世性。“真知”是个人内在精神人格的主要内容,是内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价值观,此价值观以对世俗价值观的解构为基础;以对本真生命的绝对尊重为核心;以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与超脱为终极目标。只有打破一切世俗价值观,生命才能回归于本真状态,进而才能在本真状态下依于“真知”建构出个体生命绝对独立的内在精神人格。庄子得道观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个人能以此精神人格作为生命的真正主宰,以“真知”作为一切行事的依据。
【关键词】:庄子 得道 真知 真宰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3.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第一节 《庄子》得道观研究综述8-13
  • 一、清代以前关于《庄子》的研究8-11
  • 二、清代至今有关《庄子》的研究11-12
  • 三、国外学者有关《庄子》的研究12-13
  •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13-15
  • 第一章 《庄子》的得道观15-29
  • 第一节 逍遥游与得道15-19
  • 一、“南冥”中的“得道”15-18
  • 二、“逍遥”与“得道”18-19
  • 第二节 “得道”的路径19-26
  • 一、心斋19-23
  • 二、“化”与“坐忘”23-26
  • 第三节 “德充符”与“得道”26-29
  • 第二章 得道观中的“真我”29-43
  • 第一节 《齐物论》中的“假我”与“真我”29-33
  • 一、“物论”中的“假我”29-31
  • 二、从物化到“真我”31-33
  • 第二节 《养生主》与“真我”的涵养33-37
  • 一、养“生主”33-34
  • 二、庖丁解牛与养生之法34-35
  • 三、葆真的具体方法35-37
  • 第三节 《应帝王》中的“真宰”37-40
  • 一、无为而自为38-39
  • 二、用心若镜39-40
  • 第四节 《人间世》中的有用与无用之辩40-43
  • 第三章 《庄子》得道观中的“真知”43-51
  • 第一节 《大宗师》中的“真人”与“真知”43-44
  • 第二节 《养生主》中“假知”与“真知”44-46
  • 第三节 《齐物论》对“真知”的具体阐释46-51
  • 一、“齐平物论”中的“真知"46-49
  • 二、“真知”与生死局限的突破49-51
  • 第四章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6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国荣;;庄子哲学及其内在主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张远山;;《庄子》初始本编纂者魏牟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3 陈启云;;中西文化传统与“超越”哲思[J];学术月刊;2009年02期

4 陈鼓应;;《庄子》内篇的心学(上)——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J];哲学研究;2009年02期

5 李耀南;;庄子的“无用”与“逍遥”[J];哲学研究;2009年08期

6 乔健;;论《文子》对老子思想的修正[J];中国哲学史;201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庄子》得道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04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