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融合视野下的王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1 19:18
本文关键词:儒道融合视野下的王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王符作为东汉中后期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受汉末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其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表现出以儒融道、儒道融合的思想特色。本篇论文结合东汉后期儒道融合思潮的特征和影响,以王符思想所透显的儒道融合特色为研究对象,涉及以下内容的研究: 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在于结合东汉后期儒道融合思潮的历史背景,通过对王符个案的研究,厘清其站在儒家立场,如何自觉地借鉴吸收道家思想建构其理论体系。并对学界近三十年来关于王符思想及东汉后期儒道融合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性的总结,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王符思想特色及其与东汉后期儒道融合思潮的内在关联。 第一章节主要从东汉后期的时代背景分析王符《潜夫论》儒道融合思想特色所形成的基础。东汉中后期的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皇权式微,而外、宦集团、官僚世族阶层竞相争权夺势,士人们的社会地位随之下降,士风亦发生了转变。面对腐朽的政治现状,一批儒者群体通过著书立说,抨击时政,积极地探讨社会改革方案,形成了一股社会批判思潮,道家思想成为他们理论批判的重要思想武器。从学术背景环境来看,此时官方儒学繁琐化、神学化的僵滞现状,已难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一批博通群经的经学大师,汲汲于打破经学的桎梏,其中道家思想成为他们主要借鉴吸收、用以补偏救弊的思想资源。道家思想本身也逐渐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如元气本原的宇宙观、自然无为的天道观以及追求恬淡无为、修身养性的人生观等思想观念受到儒者的青睐和重视,很多经学大师更是在经学文本注解中自觉地援道释儒。受汉末这一儒道融合理论思潮的影响,王符的理论体系中也透显出儒道融合的思想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在哲学观层面,继承了道家宇宙生成模式和自然发展观来建构其元气论体系,对汉代官方儒学以“天”为宇宙本原的观念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提出了两汉以来更为彻底的元气本原论观念。同时,避开了道家秉持的以“道”为宇宙本原、无形到有形的内核,汲取“道”本论的观念,运用到儒家所强调的三才之“道”。落实到天人观方面,以自然义之天和感应义之天界定天的属性,以自然无为特性重新审视天人关系,并突出人的作用,规范人君要“正己德”、“淳粹”民气,这就与王符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 具体到政治思想层面,以儒家的德政和有为治世为基本内核,补入道家思想对其进行补弊和调节:治政理念上有为、无为结合的治政观,以“内圣外王”、“亲而誉之”表达对理想君主的诉求,以黄老思想中的因循之道、刑名之法及权变思想补益治国之道。对现实弊政理性的分析和揭露中则可以窥见道家批判怀疑精神和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对他的影响。 贯穿到人生观方面,王符的一生都在践行着隐逸而济世的人生观——既践行着道家恬淡无为的隐逸思想,又时刻系心于时政百姓。在其隐居僻乡的过程中,以“潜夫”立言,其保持的士人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表现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和对世俗的抗议。王符虽隐居僻乡,却志于“有道之世”的到来,一以贯之地以民为本、为民立命的求道精神和立足现实、心系苍生的现实关怀,突显了一位儒者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担当。 结语部分,对王符儒道融合的思想特色进行总结,对东汉中后期的儒道融合思潮的特征进行简略总结。
【关键词】:王符 《潜夫论》 儒道融合 思想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34.9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绪论10-17
- 一、 选题意义10-11
- 二、 研究现状综述11-16
- 三、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16-17
- 第一章 东汉后期时代背景与王符思想特色17-30
- 第一节 社会政治背景17-24
- 一、 社会政治危机的表现17-20
- 二、 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20-22
- 三、 士风的变迁22-24
- 第二节 儒道融合的学术背景24-28
- 一、 儒学异化与经学融合24-26
- 二、 道家思想的融和渗透26-28
- 第三节 王符思想儒道融合特征28-30
- 第二章 哲学观所透显的儒道融合特色30-40
- 第一节 汲取道家思想的元气论30-35
- 一、 对汉代儒家元气论的扬弃30-32
- 二、 与老子“道”论的区别32-34
- 三、 对《淮南子》中宇宙生成论的继承34-35
- 第二节 基于经学立场的天人关系论35-40
- 一、 感应义之天35-37
- 二、 自然义之天37-38
- 三、 天人关系下的政治理论38-40
- 第三章 以“无为”补政的政治观40-52
- 第一节 治政理念——有为、无为40-42
- 一、 有为治政的目的:“为民”40-41
- 二、 “和”而“无为”的政治秩序41-42
- 第二节 理想君王42-45
- 一、 “内圣外王”42-43
- 二、 “亲而誉之”43-45
- 第三节 治国之道45-50
- 一、 富民为本45-46
- 二、 德法并用46-47
- 三、 对道家治政原则理念的具体化用47-50
- 第四节 理想国:小国寡民与圣人治世50-52
- 一、 小国寡民下知有之50
- 二、 圣人治世50-52
- 第四章 隐逸而济世的人生观52-60
- 第一节 “志于道”的典范52-57
- 一、 一以贯之的求道精神52-53
- 二、 道济天下的现实关怀53-54
- 三、 处世原则54-57
- 第二节 “道”的守望者57-60
- 一、 潜夫横议57-59
- 二、 “无可无不可”的出处选择59-60
- 结语60-63
- 参考文献63-6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平;;东汉中后期之宦官与社会文化变迁[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2 刘文英;《潜夫论》与汉代经学[J];孔子研究;1994年03期
3 王继训;从经学到玄学:以王符、仲长统为例[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4 刘文英;;王符的无神论倾向及其思想特色[J];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5 高新民;东汉思潮与王符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6 王步贵;;王符的荣辱观[J];兰州学刊;1991年03期
7 于欣;王符德论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张运华;道家思想与汉代学术[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03期
9 王克奇;汉代的道家和异端思想[J];文史哲;1998年05期
10 罗传芳;;批判与反思: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2006年08期
本文关键词:儒道融合视野下的王符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3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1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