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
本文关键词: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的生命短暂,正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因此人们一方面注重身体的保养,另一方面则企盼生命的绵延,寻求延续生命的方法。自古以来,人类各民族在如何生存、如何养生的问题上都有自己的探索和主张,而中华民族在这方面表现尤其突出,比如最早的典籍“三坟”,除了《易经》是从天地宇宙的大宏观探讨健康人生外,《内经》与《本草经》则直接针对人类生命如何固本扶正、从万物获得能量保证健康长寿展开探索,并且较早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在全球民族之林属于绝无仅有。华夏文明多元一脉,重视养生是其特色之一,而道家与道教养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中特色显著并尤为重要的部分。汉初《淮南子》的出现可谓是我国古代道家养生学的标志性丰碑,这部著作总结了先秦道家的养生思想,尤其详论截至汉初黄老道家的养生主张,是古代道家养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东晋葛洪《抱朴子》的完成,不仅标志着道教理论的成熟,而且更是早期道教养生思想系统总结之作,特别在长生成仙理论方面的贡献突出。本文以这两部著作所体现的养生思想为切点,从道家的学术理路与道教的宗教模式对比分析两者的养生主张,在心神形气的侧重方面、养身与治国的关系方面、长生成仙的设计方面等展开梳理,辨析其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将道家与道教养生思想从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养生、《淮南子》以黄老道为主的养生学、两汉魏晋时期的道教养生、《抱朴子》对道教养生学的继承与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归类梳理,进而对这一时期道家与道教的养生主张能有一个更加清晰与全面的展示,了解养生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由学术探讨到宗教传播,由士人的精神滋润到惠及士众的身心保健的发展脉络。探索由《淮南子》到《抱朴子》所引发的道家与道教养生思想学理逻辑与现实必然,进而窥探华夏早期养生学的基本状况并力争展示其内在演变理路。
【关键词】:《淮南子》 《抱朴子》 道家养生 道教养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34.4;B235.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绪论9-17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9-11
- (二)学术史回顾11-15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一、《淮南子》、《抱朴子》与道家思想、道教理论17-22
- (一)《淮南子》——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7-19
- 1.《淮南子》不属于“杂家”17-18
- 2.《淮南子》综合老庄思想与黄老思想18
- 3.《淮南子》汇通黄老道南北派18-19
- (二)《抱朴子》——道教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19-22
- 1.《抱朴子》之前的早期道教理论19-20
- 2.《抱朴子》道教理论体系的确立20
- 3.《抱朴子》在仙道养生论方面的建树20-22
- 二、《淮南子》的道家养生学22-31
- (一)《淮南子》论道与养生22-24
- (二)《淮南子》论形气神与养生24-28
- 1. “太上养神”24-25
- 2.“其次养形”25-27
- 3.养气说27-28
- (三)《淮南子》的神仙思想与养生28-31
- 三、《抱朴子》的道教养生观31-42
- (一)《抱朴子》论“玄”“道”“一”与养生31-33
- (二)《抱朴子》论形气神与养生33-35
- (三)《抱朴子》论长生成仙与养生35-37
- 1.神仙实有35-36
- 2.仙道可学36-37
- (四)《抱朴子》的养生术37-42
- 1.金丹与养生37-39
- 2.行气与养生39-40
- 3.导引与养生40-42
- 四、《淮南子》与《抱朴子》养生观比较42-48
- (一)对心、神、形、气各方面的侧重不同42-44
- (二)养身与治国关系的变化44-46
- (三)神仙思想的发展46-48
- 五、从《淮南子》道家到《抱朴子》道教的养生学辨析48-58
- (一)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养生48-50
- 1.老子的养生主张48-49
- (1)道法自然48
- (2)无为而安48-49
- (3)致虚守静49
- 2.庄子的养生主张49-50
- (1)顺天之性,安时处顺49-50
- (2)精神独立,思想自由50
- (二)《淮南子》以黄老道为主的养生学50-53
- (三)两汉魏晋时期的道教养生53-55
- (四)《抱朴子》对道教养生学的继承与发展55-56
- (五)华夏早期养生由道家学术探讨到道士宗教传播的演变理路56-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3
- 后记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荣;;新时期大陆学界《淮南子》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杜绣琳;;《淮南子》文艺理念的辩证与矛盾[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钱荣贵;;刘安《淮南子》的编撰思想[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昝风华;;《淮南子》“悲”、“乐”论与风俗批判[J];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5 王乐;刘秀慧;;《淮南子》散文新论[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吕子方;;《淮南子》在天文学上的贡献[J];安徽史学;1960年01期
7 华友根;;《淮南子》法律思想刍议[J];学术月刊;1985年03期
8 燕国材;再评《淮南子》的心理思想[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1期
9 丁毅华;;《淮南子》的风俗论[J];学术月刊;1991年06期
10 汪汉卿;张杰;;试论《淮南子》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中平;;《淮南子》的农业气象观及其形成与意义[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劳在今日,利在永远”——气象史志的积累与挖掘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向前;;《淮南子》的“无为”论[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少波;;始于社会化而终于自然化——《淮南子》的学习与修养论[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八卷)[C];2012年
4 陈静;;徐复观和他的《淮南子》研究[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兴来;朱玉胜;;《淮南子》社会管理思想研究及启示[A];第九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其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淮南市文化局调研局 张子贺;《淮南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N];淮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何婷婷;《淮南子》文化园开工[N];淮南日报;2009年
3 高旭;论《淮南子》对秦王朝的政治省思[N];光明日报;2013年
4 记者 何婷婷;寻味历史文化神韵 绽放瑰宝绚丽光芒[N];淮南日报;2010年
5 冷卫国;照辞如镜,析理如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淮南努力打造《淮南子》文化品牌[N];淮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彭代英;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的“科学发展”[N];湘潭日报;2010年
8 陈崇韧;第三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N];淮南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黄杰;第四届《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N];淮南日报;2009年
10 张子贺;《淮南子》:淮南独具的文化瑰宝[N];淮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欣;《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庆洲;《淮南子》研究[D];北京大学;2001年
5 川津康弘;《淮南子》认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7 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青远;《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东;《淮南子》管理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方娟;《淮南子》中儒墨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郭琛;《淮南子》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岑;《淮南子》中的艺术形神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6 郝转萍;《淮南子》介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淼;《山海经》与《淮南子》之神话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艳;《淮南子》的道论及其顺道而为的政治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娟娟;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10 林超;《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从《淮南子》到《抱朴子》看道家与道教养生观的演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8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