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有见识的人都在此

发布时间:2016-06-05 17:02

  本文关键词:哲学论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上一篇 >>

哲学论坛

作者:张兴永 提交日期:2008-12-13 20:15:00

正常

| 分类: | 访问量:6003


 中国共产主义哲学原理基本论述
一、什么是哲学
 哲学一词是从古希腊文翻译而来的。在古希腊文中,哲学是由‘爱’和‘智慧’两个词组合而成,哲学的词意就是爱智慧。人们通俗地称哲学为智慧学、聪明学,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的,但这还不是对哲学的科学表述,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能给人以智慧和聪明。那么严格地说,哲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 哲学是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并用理论的形式予以论证和表述的学问,是关于整个世界[宇宙]的本质和事物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宇宙观]。
 那么什么世界观呢?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人自从诞生之日起,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刻都要同外在世界打交道,最基本的是为了解决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资料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对大自然的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与此同时,生产是社会性的,人们所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界,而且还要与他人、人们之间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发生联系,从而也不断积累着对社会的认识。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并且连贯起来,就形成了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及其内部各种联系的看法,诸如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自身的精神与肉体,以及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最后归结为对整个世界[宇宙]本质的认识,这就是世界观[宇宙观]。
 每个正常的人,都会自发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但一般多是不系统、不自觉,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逻辑的,因而有一定世界观的人并不一定都懂的哲学,哲学则是把人们的世界观以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宇宙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变化以及人与周围世界观系的理论体系。[从具体人的角度上来讲哲学是世界观,从人们科学的角度上来讲哲学是宇宙观]。
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我们日长生活中,人们都是按着自己的世界观的观点来说明和解释一切现像和关系,同时也是按着自己的世界观的观点和看法来分析、思考、处理问题,既同常所说的方法论。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来讲,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生中竖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是极其重要的,它关系着人生的质量、它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客观对象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由此也就产生了人类知识的两大门类,一门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的知识;一门是以认识和改造社会斗争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此外还有关于人的认识、思维的科学。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这些科学下面的分支越来越多,形成了多门的具体科学,这些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具体规律。哲学不是关于某一个别领域的知识,而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对整个世界[宇宙]本质进行研究、表述的学问,探求的是所有的领域中事物最一般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区别又是相联系的。哲学和具体科学随然在研究领域上、范围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同一个世界为自己的对象。哲学是关于世界中所有领域和过程的总的看法、观点,这些看法、观点又不能脱离具体科学,一定称度上来说它必须要依赖并借助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当然、它并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予以高度抽象的理论概括,是对包括人和周围世界关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各门具体科学随然只是研究世界的某一领域或过程,但也必须在以对世界的整体把握为特征的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完成。因此,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以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具体科学也必然以一定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其为依据。哲学是母,具体科学就是子。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没有哲学的指导,它都不可能至善完美,要完美早晚要归结到哲学上来。出非它自身能把世界[宇宙]世界之迷揭开,然而事实证明任何独立的学科是不能完成的,只有把所有学科都联系起来才能具体的抽象、概括出来。之所以,哲学是起有指导具体科学作用的。从此点也就看出,哲学是要依赖于具体科学的,没有具体科学提供的基础知识,哲学便不能成立。具体科学是直接关系着哲学的质量的,哲学是关系着具体科学的发展状态的。
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这种既有区别又相依赖的关系,生动的体现出它们是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就是指两者之间认识上的差别,统一就是指两者认识上达成一致。哲学与具体科学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类文化知识的向前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们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形成统一是两者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两者形成统一是必然规律。两者不统一、人类就只能停留于对世界[宇宙]的认识过程中,只有两者形成统一才是我们人类对世界[宇宙]真正进行改造过程的开始。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统一。哲学与具体科学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如今的具体科学成果早以证实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过时代的产品,失去了其指导性,同时由于阶级性、政治原因,其严重地阻碍了具体科学的进步,也影响到了社会的和平与向前发展的进程。
 哲学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宇宙观],又是指导人们的方法论,是关于整个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也之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受世界观的支配。中国共产主义哲学彻底解决了具体科学与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哲学之间的矛盾,达到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用正确的中国共产主义哲学观点指导生活、工作、才真正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自觉按规律办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三、哲学发展史
 哲学和具体科学一样都是随着人类的诞生,也就是说经过由猿到人的转变则开始了,由低级阶段逐步迈向高级阶段而来的。
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懂得人体之构造和做梦的现象,因而很容易产生灵魂不死的观念,对于自然界的一些个变化如、打雷、闪电和水旱灾害等自然力无法解释,就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这就促使了人们迷信宗教思想的产生,,这就是最初人们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宇宙]本质问题研讨的开始。
 哲学正式形成于奴隶社会,奴隶制度一方面是少数剥削阶级对多数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开始,同时也是科学和哲学得以产生、发展的必然条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时工农、畜牧业生产和航海的需要,引起了天文学、气象学、力学和地理学的产生,使人们有可能摆脱氏族宗教、迷信思想观念的束缚,把包含在这些科学知识中的哲理系统化,并反过来促进具体科学进一步向前发展。然而私有制的产生、阶级斗争形式下,那些依靠传统宗教思想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和僧侣阶层,为了维护其利益的存在,再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就把原始氏族宗教观念系统化、哲理化、建立起了唯心主义哲学。广大的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也就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及其变化是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没有这种观点、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不可能进行,人类也就无法生存下去,因而就逐渐地又把这种自发观点,加以总结、创建了唯物主义哲学。阶级对抗导致哲学一产生就形成了两军对垒的形势。
 那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呢?什么又是唯物主义呢?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曾指出: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在以往的哲学史上都贯穿着这两大阵营的斗争,这是历史条件下,阶级社会发展之必然现象。
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宇宙]的本原,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的表现形态,而精神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宇宙]是物质的,是先有的物质后才有的精神,是物质产生于精神,因此决定于精神,以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唯物主义在以往的哲学似史上经历了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朴素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宇宙]的本原,是先有的精神,后才有的物质,精神产生于物质,因此决定于物质,以精神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世界[宇宙]上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在事物世界出现之前就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观念,世界[宇宙]上万事万物都是这种独立于世界[宇宙]之外的观念产生出来的。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同样也经历了朴素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三个基本形态。
 人类社会是由猿到人的转变,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迈进的过程。科学文化也是随着人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丰富向前发展的,哲学发展过程也因此是由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迈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缺陷直至完美。
 朴素的哲学时期是人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的产物,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莫过如此。后来由于具体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开来,认识力得到不断提高,形而上学的观点就逐渐占据了人们头脑,从而迎来了哲学史的形而上学主义时期。
 所谓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形而上学看来,世界[宇宙]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没有联系的,是静止不动、永恒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 社会是要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文化是要不断进步的,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不能足以解释世界[宇宙]的现象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就体悟到精神与物质两者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着的,不以发展、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就不能足以解释世界现象问题。从而形而上学观点逐渐又被具体科学成果打破,辩证法得以产生了起来。
 辩证法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全面的看世界,辨证主义认为世界[宇宙]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
着矛盾,事物在内部矛盾的推动下运动、变化和发展,由一事物转变为它事物,因而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孤立永恒不变的东西。辩证法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辩证法哲学发展时期有力的促进了具体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向前发展的时代。
 辩证法是依缚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着的两个哲学派系的,他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却又不得不以辨证的观点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他们的这种观点到底能不能引领人们真正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呢?是不是哲学就如他们所说,一分为二,人们愿意信任那一个就信任那一个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际会证明一切。
 一切科学都是从人类社会生活实际中产生,一切科学成果也都是为人类自身所服务的,哲学也必然在社会中发生它的效用、引领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制度下、具体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具体科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在社会中产生了相当大的效益,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大大的提高,经济飞跃发展。那么资本主义社会是不是就成为人类生活最理想的社会了呢?它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吗?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就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种种弊端,发表了著名的<<资本论>>,后经过恩格斯、列宁、的完善,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新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贫富化分,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会导致生产的盲目性,以至精神建设失衡,以至经济崩溃,人类社会秩序混乱,最终必然走向灭亡,而取而代之的将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生活最理想的社会。
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基础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下,特别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规律’的重大发现,促使了世界上众多被资产阶级压迫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压迫者展开了形形色色的斗争,并先后竖立起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形成了根本性的对立。
 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早就产生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早已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不过,从目前各个国家以唯物主义观点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展现出它的优越性来,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前,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产主义社会既然是人类生活的最理想的社会,那么社会主义实践中为什么会如此呢?于是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了困绕于各国人民心头的关键问题。
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的使命职责,党和政府时刻都把人民的利益放于首位,期望国家繁容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幸福自由。八十年代,全国人民紧密团结于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分析了国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大胆的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了唯物主义思想的束缚。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有利的一面,现在社会主义有现在社会主义有利的一面,去掉双方的弊处留住双方的益处,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行之法。这也实际证明了单凭唯物主义或单凭唯心主义观点做指导,都是不能建立起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同时也证明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上的对立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辩证法就是有利的证明],它们之间是具有同一性的,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 共产主义哲学就是在我们党一心为民理念基础之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哲学的诞生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机的相结合了起来,实现了哲学上的统一。共产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之学,它将掀开人类历史新的篇章,它将引领着人们一步一步走进那幸福自由的国度。
 从阶级社会、阶级根源上来看,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是在人类社会的阶级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对立,一开始就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革命的阶级和反动阶层之间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 阶级斗争主要是在剥削和被剥削的两大阶级之间展开的,历史上新兴的、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和集团,代表的是被压迫的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的利益程度和历史前进的方向是一致的。那些落后的、腐朽的、反动阶级和集团的表的是压榨人民的统治者、资产着们的利益,其利益同历史向前发展潮流是相违背的。两大阶级在经济利益、地位上的对立和斗争也必然表现为政治思想上的对立和斗争,两大阶级经济利益和地位上的不同、也一定会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来。哲学就成为两大阶级和集团各自理论的‘武器’及依据。哲学在阶级社会中都是属于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当革命的一方战胜反动阶级一方后,会逐渐演变成为新的反动阶级,之后又会被新生的革命的阶级一方而打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是在这样的阶级斗争中,时而前、时而后、循环交错、逐渐被发展的。
 社会是前进不断的,是向前发展着的社会,尽管阶级压迫是丑恶的,阶级剥削是令人痛恨的,但阶级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阶级引起的压迫和剥削也必然会被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不息的奋斗精神而消灭,会随着人民自身民主政治权利的不断解放而使阶级烟消灰灭。
 我们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消灭阶级的存在,实现共产主义、人民安居乐业、幸福自由的生活。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没有经验,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借照和参考的东西,但我们中华儿女有一颗永不言败、永不气馁的恒心。坚持、坚持、再坚持,在坚持中探索,在坚持中成长,这样一来就给共产主义哲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 共产主义哲学诞生了,共产主义哲学就是在党和政府一心为民理念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哲学将引领人们彻底的打破阶级社会的存在,使人类从此步入无极社会,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一定在不远的将来在我们中国首先诞生。
四、中国共产主义哲学是科学之学

 共产主义哲学,顾名思义就是共产主义者的哲学。没有共产党、没有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它就不可能产生。共产主义哲学是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实践中,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基础上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是人类认识史、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在吸收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哲学推向了最高境界,建立起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 共产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以往的哲学都是一元论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是对立的。唯物主义只承认世界是一个本原,说世界是物质的,是先有的物质后才有的精神,物质产生精神,因此决定于精神,以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唯心主义也承认世界是一个本原,但它说世界是精神的,是先有的精神,后才有的物质,精神产生于物质,因此精神决定于物质,以精神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共产主义哲学是二元论主义哲学,共产主义认为世界[宇宙]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是两者构成了整个矛盾着的世界,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没有精神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当然也就没有精神,两者谁都可以产生谁,但谁也决定不了谁,谁决定谁是相对的,都是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这就是共产主义哲学与以往的哲学不同的根本所在。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是除了人脑意识之外的一切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不为我们人类的感觉所存在、摄影和反映,也就等于说客观存在是物质。既然还要除去人脑意识这个东西,也就是说人脑意识不是物质,那世界[宇宙]又怎是物质的呢?难道说人脑意识不存在于世界[宇宙]之内吗?唯物主义对此解释为是物质产生于精神,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意识是从属于精神之列的东西,再者说世界上又怎就只有这一种精神之物呢?万事万物都要有个原,那么物质是从何而来的?唯物主义是回答不出这个问题的,这很显然他们在哲学中世界[宇宙]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的观点上犯了本原上的错误,只是注重于强调客观世界。
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精神的,是精神产生于物质,决定于物质,那么我们还要追根问到底,也就是说精神是从何而来的呢?客观唯心主义对此是有解释的,他们认为这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所始然。宇宙已然是一个整体事物,以包含了一切的存在,又怎会生出个宇宙之外的东西呢?显然这种解释是不符合逻辑的,是受着迷信宗教思想束缚的。科学实践以证明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神和鬼怪之类的东西,这一切只不过是人的虚构而已。主观唯心主义对此也有说法,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那么人的主观精神动力又是怎样产生、从何而来的呢?最后主观唯心主义也不得不把一切归结为是在受着某种神秘力量在支配,也很显然,主观、客观唯心主义在世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矛盾重重,犯了本原上的错误。
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首先要解决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进而才去解决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之所以如何回答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的问题,就规定了解决世界状况怎么样问题的基本方向和性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阶级社会的阶级性束缚及迷信宗教思想的束缚和认识上的局限性,片面的、错误的把物质或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是根本不能解决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的,是不科学的,[否则在他们的理论中也不会呈现出辩证法来],这事实上也表明了他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中,物质和精神是两不分离的,这只不过是所谓的要保留住他们的那点儿颜面,才创造出既唯我又辨证的理论来。他们把辩证法各自融入自己的理论之中,这样既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又维护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同时对具体科学还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何乐而不为呢?
 辩证法是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但它是依缚于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实践中总是要受着他们的那种顽固的思想、本原的束缚的,因而,人们在有问题发生时总是会认为世界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等,是单单的物质或精神所始然,再加上对具体事物到底是从属于精神还是物质的不明确性,从而就容易导致人们在处理问题中,会晕头转向,总是反复逃离不了恶性大循环的怪圈,甚至造成人们对世界的不可知论,更不明白万事万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不准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 共产主义哲学是真正的科学之学,在吸收了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及江泽民三个代表,和胡锦涛主席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引下,科学的揭示出了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两者构成了世界的存在,正是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世界内部一切事物的变化。构成了事物的静止,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构成了事物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做用和关系构成了整个矛盾的世界[宇宙]。
 共产主义哲学的诞生,真正解决和说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真正解决和说明了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了人类思维的问题,破解了人类梦之迷,这就更进一步的证明了共产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共产主义哲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之学,才真正的解决了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宇宙]的问题。
五、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
 世界[宇宙]中存在的现象,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但是我们把所有现象归结起来,无非也就只有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精神现象。
 物质现象指的是:人们感觉到的事物所呈现出的一定意义上某种程度的静止性稳定形式的状态。精神现象所指的是:人们所感觉到的事物所呈现出的一定意义上的某种程度的能动着的不稳定形式的状态。
 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者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两者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也就是说追寻物质现象的根源、早晚要归结于精神,追寻精神现象的根源、早晚要归结到物质上来,这都是生活实践和科学实践所证明了的。
 哲学是关于世界[宇宙]的学问,是以现实世界为对象、为基础,从而抽象的概括出整体世界[宇宙]的构成及其内部事物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之所以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和精神的问题,就是哲学研讨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世界[宇宙]之迷的本原问题。
 以往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物质和精神的问题各自孤立起来去研究,非要人门承认世界[宇宙]是物质或是精神的,还非得要谁决定谁是错误的,是受阶级性所束缚的,犯了主观上的唯我主义错误,因而是解决不了物质和精神的问题的,根本谈得不上对世界来进行改造,而只能停留于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之中。要真正弄明世界的问题,就要竖立起共产主义哲学观。
 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何又为精神呢?共产主义认为[事实就是如此]世界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两者的统一而构成。对世界而言,一切稳定性的事物都是物质,一切能动的不稳定性的事物都是精神。
 物质事物的表现是具有某种静止和稳定性,因而物质事物是具有稳重力的东西,正是物质事物的稳重力,所以对精神事物起有稳定性的作用;精神事物的表现是具有着能动的不稳定性,因而精神事物是具有活力的东西,正是精神事物的活力特性,所以对物质事物起有化解性的作用。科学实践证明物质事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是依靠精神来体现的,精神事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是依靠物质来体现的。没有精神就没有物质,没有物质也不会有精神的存在。
 物质和精神问题是以往哲学史上始终都在探讨的问题,也是任何哲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但以往哲学史上对物质和精神的问题并没有做出全面的、具体的回答。为了方便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的对事物进行区分和辨别,根据实际我们不妨科学的给其各自下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来。
 物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物质的广义是指一事物的质,是事物质的总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呈现于人们视野之内的一切事物,但多指社会生活用品[这是因为人们视野之内的一切事物被大脑感知后在脑中形成了稳定性[记忆],所以称之为物质]。物质的狭义是指事物除了精神一方面的另一类具有稳定性的质,有重力,起有稳定精神的作用;精神是指事物除了物质一方面的另一类具有能动的不稳定因素的质,有活力,起有化解物质的作用,社会生活中人们指人的思维活动、意识和一般心理状态。
 从以上我们很容易就得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物质和精神两者既有对立性的一面,又是具有同一性的。对立性就是指两者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倾向和关系,同一性就是指两者之间都有需要,缺少一方另一方便也不复存在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任何形式,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由物质和精神的这种关系而构成。之所以世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纯粹的、物质或精神,寻找绝对的、纯粹的物质或精神是徒劳的。物质和精神对具体事物而言都是相对的,当具体事物处于稳定性状态时它是物质,当它处于能动的不稳定性状态时则是精神。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同一[统一]性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由此达彼的桥梁,就因而任何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能动着的不稳定形式的状态的,也不可能总是处于静止的稳定性状态的,这也就是事物自身具有变化性的根本原因。世界[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两者相互作用下从而就构成了事物的静止和运动,构成了事物的发展,构成了事物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构成了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矛盾的世界,无边无际的宇宙。
六、静止和运动

 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同一]统一,是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存在及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同一]统一性是构成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都是成规律性变化的,这是绝对的。事物在变化中处于稳定性阶段时的状态,我们叫做事物的静止;当事物变化中处于能动的不稳定性阶段时的状态,我们叫事物的运动。
 任何事物不可能总是处于静止的稳定性状态之中,也不会总是处于能动的不稳定性状态之中的。静止是事物变化过程之中的量度,是事物变化性量小的阶段。运动也是事物变化过程之中的量度,是事物变化性量大的阶段。事物的变化从稳定性阶段,到不稳定性阶段;从不稳定性阶段,到稳定性阶段,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性规律。
 任何事物的静止性总是包含着运动的,任何事物的运动性总是包含着静止的,这原于事物的变化性。没有事物的静止就不会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没有事物的运动也就认识不到事物的静止。运动既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与静止之中,静止也是表现于它的反面,即表现于运动之中。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也不会有静止。没有绝对的静止,也没有绝对的运动。
 以往的哲学承认事物静止的相对性,但却把事物的运动看成为了绝对,是错误的,是把事物的运动与事物的变化混为了一谈。变化是事物必有的规律性,而运动和静止都是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体现,运动只是事物变化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因此,把运动等同为变化是不符合实际的,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事物为什么会呈现运动,为什么还会呈现静止,也就是说以往的哲学史上并没有弄明运动和静止的构成。
 形而上学主义观点是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宇宙]和改造世界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事物的运动看成为了绝对性,是犯了主观上的唯我主义错误,还并没有从形而上学主义观点中脱离开来。唯心主义把精神说成是唯一能动的力量,认为精神才是构成事物运动的源泉,是他们并没有弄明运动的构成,唯物主义虽然不认成唯心主义观点,却也在运动构成问题上迷茫着,因而也不得不承认精神的能动性,说它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力量,把运动等同为了一般变化。
 我们共产主义者经过科学实践证明了,变化是所有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是物质与精神相互作有下的必然结果,而静止和运动都是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体现。
 物质和精神两者构成了事物的存在及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是对立同一[统一的]关系,物质与精神从[同一]统一到对立的变化过程就是事物呈现运动的过程,物质与精神从对立到同一[统一]的变化过程,就是事物呈现静止的过程,因而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七、事物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
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有限性的一面,也是都具有无限性一面的,事物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由物质与精神的特性及关系而构成的,事物的静止性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有限性的世界,事物的运动性给人们呈现出了一个无限性的世界。
 静止之中是包含着运动的,因此事物的有限性是包含着无限的。运动之中是包含着静止的,因此事物的无限性之中是包含着有限的。
 事物的有限性是从事物存在的具体状况的角度上来体现的,事物的无限性是从事物发展状况的角度上来体现的。宇宙为什么是个无限的大事物?就是人们在有限的世界中又看到了世界的发展,才呈现出无限宇宙这个大事物来。当人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处于了稳定阶段,也就是说人的认识力还没有再提高的的状态时,人类世界就是个有限的事物。当今著名的英国科学家‘霍金’就是从事物的具体状况上来看世界的,所以他认为时间是有开端的,也是说世界是有限的,可就是无法找到边际,这也就成为了必然。以往的哲学家们就是处于这个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之中,也正如此,很多的哲学人士本来是个唯物主义者后来又成为唯心主义者,本来是个唯心主义者后来又成为唯物主义者。共产主义哲学的诞生彻底的解决了人们在有限与无限中产生迷茫的、矛盾的、这个问题,在认识上形成了[同一]统一,真正的认识了世界[宇宙],真正的开始了对世界来进行改造。
无之所以成为无,是从有至无;先有有后有无;无有有无有无;有有才有无。有之所以成为有,是从无至有;先有无后有有;无有无无有有;有无才有有。从有至无总是无,无限无;从无至有总是有,无限有;无限无有无限有;无限有有无限无。有中有无,无中有有;有中有无就是无,无中有有就是有。
 有限中看到无限,无限中要看到有限,我们把握的就是这个度,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统一。
八、时间和空间
 要弄明世界[宇宙]的问题,就得要竖立起正确的共产主义哲学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们党的最基本要求。解放思想,而不是让你一味的去效仿或者是任由自己得意向蛮干,而是一定要结合于实际去发现、去创新、这样才会有发展。
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占有一定的空间。
 那么什么是时间呢?时间指的就是事物存在过程中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事物变化中不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久暂,和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个过程和另一个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之间的间隔的长短。
 那么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由事物的灭亡而构成,一事物灭亡了也就等于了不存在,也就不在占有了它原来的位置而成为了空间,反过来说,一事物不灭亡[存在]还是这个事物,它就一定占有他位置的量,也就是占有了一定的空间。
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的,离开事物具有的这个特性,时间和空间就不能存在,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这一说了。时间和空间是离不开事物具有变化的这个特性的,因此,事物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也就导致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也就不会有事物发生。有时间就有空间,就一定有事物发生。时间和空间是同一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空间。时间和空间与事物变化性是两不分离的。
九、事物变化中存在的规律
 任何事物都是精神于物质的同一[统一],都是物质与精神两者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着的整个世界[宇宙],构成了事物的变化性,从而展现出了事物在变化中具有的最基本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走向规律’。
一、对立统一[同一]规律
 对立统一[同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具有变化性的根本原因,是共产主义哲学的实质核心,学习共产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事物自身和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同一]规律。
 任何事物都是物质和精神所构成的,是两着的统一[同一]构成了事物的存在,两着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性,因而任何事物都会呈现对立统一[同一]的变化状态,事物与事物之间也表现为对立统一[同一]关系。
 对立,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否定的倾向和关系。
 统一[同一],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相互依赖,缺少一方另一方便也不复存在的关系。
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同一],没有统一[同一]也就没有对立。统一[同一]是包含对立的统一[同一],对立是包含统一[同一]的对立。统一[同一]和对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 过去的哲学史上只承认统一[同一]的相对性,却不承认对立[斗争]的相对性,把对立[斗争]性认成为了决对是错误的,受阶级性的束缚、政治性影响、犯了主观上的唯我主义错误。
 所有事物都是包含有对立统一的这种特性的,所以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都是相对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有对立倾向,也都有统一[同一]的倾向,都是表现为对立统一[同一]关系,之所以,任何事物在具有变化性的这个基础上正如斯大林所言:‘一切事物都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范围的变化而要不断的变化’。事物自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对立,构成了事物自身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各自的个性和事物与事物之间各自所具有的个性。事物自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统一[同一]、构成了事物自身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之间的联系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构成了事物自身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之间的共性及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共性。无个性就没有共性,无共性就没有个性,个性中是包含着共性的个性,共性中是包含着个性的共性,没有绝对的个性也没有绝对的共性,个性和共性都是相对的。世界上的事物即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各自具有独立性的。
 我们人类追求的就是要使一切客观事物来达到与我们自身的统一[同一],从统一[同一]中向前发展、从统一[同一]中才能感受生活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好这个事物自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具有的这个对立统一[同一]规律。
二、质量互变规律
 从事物本身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同一]规律性中又揭示出了事物自身和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而表现出来的质量互变规律。
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世界[宇宙]上一切事物在对立统一[同一]基础上的存在和变化状态。
 物质与精神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双方都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这就是事物自身或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发生联系所呈现出来质量互变性的根本原因。
 这一规律表明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表现为质与量的统一即‘度’。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的最基本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
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要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就要首先弄明、质、量、度、三个范畴。  
 质是使其事物成为它自身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是使其事物不是别的事物而是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 质和事物是统一[同一]的,其一是说事物总是一定质的事物。其二是说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脱离一定事物的具体性就不是这个具体事物的质了而成为另一物质。
 质和属性是不可分的,质是内在规定性,属性是外在表现,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则是一事物与它事物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质。
 量和质一样,也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 量和质是事物的两种规定性,量和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以往的哲学史虽然承认事物量和质的同一,但却在数量的变化是否引起质变的问题上表现模糊,他们认为数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为某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事物既然有了增减、怎能还是原来的物呢?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同样的两个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质和自己的量,事物数量程度的变化必然引起事物质的程度上的变化。
 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极其状态的性质叫做定性研究,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叫做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
 什么是度呢?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同一的哲学范畴称为度,度是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过关节点事物就形成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种事物。
 一事物的质和量是同一的,质和量相互结合,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总是一定量的质,在现实世界中既不存在有质无量之物或有量无质之物,也不存在无量之质或无质之量之物。                                                                                                                                                                                                                                                                                                                                                                                                                                                                            
 认识和掌握度,对人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才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方向,才能把握住事物的质。日长生活中,任何事物数量的变化只要尚未达到关节点,没有超出度的规定,没有失去它原有的性质,这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管此物还称之为此物,一旦某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发生分裂,也就是度的超出或破坏,某物就会转化为它物,而形成新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 质和量是相互转化的,一事物总是由质变转化为量变,由量变转化为质变,量变和质变都不是纯粹的,量变中渗有着质变,质变中渗透着量变,这原于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同一]性。质变量变,量变质变,是事物表现的形式。
三、事物发展走向规律
 事物自身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同一]性构成事物质和量的互变,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也从而就展现出了事物发展走向的规律,即,事物走向进化的规律和事物走向退化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这两个方面的倾向和趋势。
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中走向进化的规律。
 否定之肯定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中走向退化的规律。
 要弄明和掌握事物发展中的这两个必然规律、首先要弄明什么是肯定和什么是否定,以及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 肯定方面指的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 否定方面指的是事物中促使他灭亡的方面。
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同一性]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及发展。
 肯定和否定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指的是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两者的斗争性,这时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指的是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两者的同一性,它们是相互转化的,这时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肯定就是否定,反过来说否定就是肯定,没有纯粹的肯定也没有纯粹的否定,肯定和否定都是相对的。
 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支配地位,最后又被事物自身否定或依靠外界因素自然的给予了其否定,就是其事物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即表现出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事物对自身否定方面的否定。对事物自身否定方面的否定达到了对自身的肯定,是维护事物自身的统一,从而保障事物自身的存在,是逐步迈向高级的过程,是进化。
 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是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这时事物自身给予了肯定或受外界因素给予了肯定,就是矛盾的加大,即表现出否定之肯定规律,就是事物对自身否定方面的肯定。对事物自身否定方面的肯定达到了对自身的否定,是原有自身统一体的分裂,从而其走向灭亡转变为另一物,是逐步走向低级的过程,是退化。
 否定之否定和否定之肯定规律,是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的规律。对我们人类来说这两个规律就是我们行动指南,从而来改造世界,来达到与我们人类自身的统一,维护自身的存在及向前发展。我们生活中需要客观事物的进化,也需要客观事物的退化,因而我们必须要掌握好这两个必然规律,从而把握好人生发展的方向。
十、人类思维问题
 要弄明整个世界[宇宙]问题,我们不但要对客观事物世界来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对我们人类自身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只有两者形成了统一,都弄明了,我们人类才能算是真正的认识了世界[宇宙],才能真正的踏入改造世界的征程。
 我们人类自身的最根本问题就是思维问题。五千年来,人们总是不停的在探索,希望打开这个迷团。那么什么是思维呢?它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的性质作用又是如何?关于这些问题,中国共产主义哲学的诞生,科学的给予了揭示,这个似乎成为不解的迷团终于被解开了。
 思维,指的就是人身通过感觉器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而在人脑中引起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思维,即思考、想象、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思维是过程,是在人脑中的闪现,那么它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呢?
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同一体],都是由两者的统一[同一]所构成,思维也同样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正是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其存在。如果没有与人身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那么思维就不可能存在,反过来说、没有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的人身、思维也同样是不能存在的,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两者发生联系,思维才能产生,都是以对方存在为前题的。两者发生联系是通过人身感觉器来完成的,感觉器将其对事物的感觉传输给大脑,在脑中形成于印象。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精神产生于了物质,物质作用下大脑会逐渐转化为物质事物,大脑成为物质事物时当然要产生于精神,这是事物之间发生联系,发展之必然。一定意义上和程度上来讲,思维是人脑处于暂时物质事物状态下产生的,也就是说人脑处于稳定性状态之时便会产生思维活动,是人身之精神意识在物质事物做用下发挥出能动性始然。思维是人脑本质意识和大脑感知事物两者的结合而构成,思维表现的就是两者之间实际联系性过程。是两者发生联系从而才在人脑中的闪现,这种闪现我们之所以感觉得到是自身精神意识在物质做用下发辉能动性始然,从而大脑感知。
 大脑好比‘加工厂’对思维这个过程而言,其结果最终是将感知到的事物转化形成于人的意识,意识就是这样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物质产生于了精神,是精神意识将感知事物[物质]转化的过程,即大脑产生于了意识。思维是过程,意识是结果,没有思维意识就不能存在。
 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是人自身精神与外界事物发生联系经过大脑加工后而产生的结论,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是人的想法、观点、意见等。
 一定意义上来说,思维意识是从属于人类的,人乃万物之灵,灵也就灵在了这个地方,我们自从拥有了思维意识,之所以才从简单的低级的思想活动的动物界中脱离出来,而演变成为人类。这是一个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的过程,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必然结果。
 思维是人的认识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思维的程度决定于意识的程度,意识决定于人的心理结成程度,心理决定着人的动机程度,动机决定着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度数,这是一个相互连接的心理历程,从而循环往复,维护和保持着人类自身的统一,人一旦脱离这个统一,那么人就会被大自然的否定之肯定规律所吞没,走向消亡阶段。
 思维是人脑处于暂时物质事物状态下产生的,其结果是将大脑感知到的事物转化形成于人的意识,是关系着人类命运的。人是走向存在,即维护和保持自身的统一,还是破坏这个同一,这就完全取决于了人的思维意识。遇到问题我们要先冷静下来,增强自身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意识才是重中之重。
十一、关于梦的问题
 梦,自古人皆有之。古往今来,因为人类对梦的不解,以至迷信思想泛滥,以至也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那么何为梦?人为何要做梦?它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又是如何?关于这些问题,中国共产主义哲学的诞生彻底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科学的给予出了揭示。
 梦是在人们睡眠过程中产生的,是在人脑中闪现出来的并为我们所感觉得到的影像,心理学上把此中现像称之为心像。
 那么人为何要做梦呢?一句话,只要是人处于睡眠状态,这种现象就会发生,做梦就是必然。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失去了精神意识的能动性,是从属于物质事物的[客观物质事物始然,大脑记忆量的增长],物质当然要产生于精神[即维护自身的统一而存在]。是大脑处于物质事物状态下,从而自身精神意识得以发挥能动性始然。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物质产生于精神,是物质转化成为精神的过程。
 人处于活动状态之时是从属于精神事物的[能动性始然],但随着人身与外界事物联系性的增强、增多,人大脑的记忆量也会不断增加、增多,使得精神意识稳定性也就逐渐加强,与外界事物的联系性相对也就会减少、降低[逐渐失去能动性],从而就会引起大脑困的感觉,直至使人转化成为物质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精神产生于了物质。
 人在睡眠过程中是从属于物质事物的,但随着人身活动量的降低、减少和消除[相对与外界事物联系的减少],物质作用下,使得大脑精神意识量又会得到不断增强[增强能动性]从而就引起大脑从困的感觉中清醒过来,致使人转化为精神事物,与外界事物联系性增强、增加[维护自身的统一]从事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物质产生于了精神。
 人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是两者的统一而存在,正是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生命的存在,构成了人的活动状态,构成了人的睡眠状态。
 梦,是人身处于睡眠状态[物质事物]时,从而此作用下大脑精神意识得以发挥能动性[量的增长]与大脑记忆物及大脑感知物[人处于睡眠中只是处于了暂时封闭场所,但人身感觉器依然工作,与客观事物发生着联系]自然的、本能的、自觉的相结合而构成。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同一]关系,梦表现的就是这两方面之间发生联系,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两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梦境的存在和延续,两方面统一[同一]形成于人的大脑精神意识[意识量的增长成为主动性始然]。梦是过程,意识是结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人不做梦就没有人意识量的增长,人也就不会从睡眠状态中清醒过来,这就是梦在人身中起有的重要作用。
 梦的特点是离奇古怪、变化万千,那么梦为何具有如此的特点呢?
 梦具有如此特点具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梦与思维是不同的,思维是人处于活动状态[精神事物]时精神意识整体上是由强到弱的过程,是人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时的有意识的认识行为表现,而梦整体上则是大脑精神意识与大脑记忆物及感知物是自然的、本能的、自觉的相结合的,这个过程是精神意识由弱到强的过程,我们对这个过程还并没有认识,是人的无意识时的表现[精神将物质转化的过程]。第二,梦是大脑精神意识与大脑记忆物及感知物的相结合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同一]关系,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同一]性,构成了梦境的离奇古怪、变化万千。
 梦所反映的内容有那些呢?
 梦是大脑精神意识与大脑记忆物及感知物自然的、本能的、自觉的相结合而构成,因而梦所反映和表现的也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 一、整个梦的过程就是大脑意识将大脑的记忆物及感知物转化的过程[是大脑意识在客观物质事物作用下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这点来说,这是人处于睡眠状态[物质事物]中精神意识在此作用下得以发挥能动性的必然结果,因而其所反映和表现的也就是人的本质意识的活动状态。人的意识是多种多样的,是随着人所接触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梦所反映和表现的意识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但人的本质意识代表的就是人的心理,之所以梦被人们一致公认为反映和表现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对的。
 二、谈了意识这一方面,我们再说说大脑记忆及大脑感知这一方面引起梦变的问题:
 [一]人的记忆是分为两种类的,一种是自身思想变化引起脑部的记忆;另一种是外界事物变化引起脑部的记忆。
 大脑精神意识与人处于精神事物[活动状态]时思想活动引起脑部的记忆的相结合,此种梦境不但能反映和表现出意识活动状况来,还能反映和表现出人处于精神事物[活动状态]时的思想活动状况来。人处于精神事物[活动状态]时的思想活动越激烈,脑部对其记忆越深刻,梦所反映和表现出的人的思想状况也就越清晰,越近于实际。这种梦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把其称之为了日有所思夜就有所梦。
 大脑精神意识与人处于精神事物[活动状态]时和外界客观事物发生联系所引起脑部记忆的相结合,此种梦境不但能反映和表现出人的意识活动状况来,还能反映和表现出与之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来,客观事物对人身的刺激性越大[两者之间联系性越强]脑部对其记忆就越深刻,梦所反映和表现出的客观事物面貌也就越清晰,越近实际[只要我们认识了梦,此种梦境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 [二]、说了记忆问题,我们再说说大脑睡眠过程中感知的问题,大脑感知也是分为两种类的,一种是睡眠环境中客观事物对人身刺激所引起大脑的感知[主要是声音];另一种是自身的生理变化、反映而引起大脑的感知。
 大脑本质意识与睡眠环境中客观事物对人身的刺激而引起大脑直接感知的相结合,此种梦境不但能反映和表现出人意识的活动状况来,还能反映和表现出人睡眠时的环境状况来[主要是声音方面]。人睡眠环境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梦境也就不近相同,但睡眠环境事物对人身刺激性越强,梦所反映和表现出的状况也就越清晰,越近于实际,甚至直接生为意识后又产生动机[能动性]刺激人觉醒。这种梦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梦有守护神之功效的直接原因。
 大脑意识与人自身生理变化、反映引起恼部感知的相结合,此种梦境不但能反映和表现出人的意识活动状况来,还能反映和表现出人的生理变化状况来。人生理变化、反映引起脑部感知程度越大,梦所反映和表现出的其生理变化状况就越清晰,越近于实际。我们认识了梦并掌握此种梦,对医学上来说是有着及其重要意义的
 梦整体上反映和表现的就是人们的心理[本质意识活动状况],但从整体上又是可反映和表现出其它两种状况的,一种是可反映和表现记忆的;另一种是可反映和表现出人睡眠中大脑感知事物的。记忆又是分为两种类的,一种是可反映和表现思想状况的;一种是可反映和表现客观事物的;大脑感知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可反映和表现睡眠环境状况的;一种是可反映和表现生理变化状况的。
 人的记忆是不同的,是因为人所处环境,所接触事物的不同而不同的。人的意识是不同的,意识是记忆的转化物,记忆不同意识则不同。人的梦是不同的,但不论梦的境况怎样,它就是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的集合体,思想是依靠客观事物体现出来的东西,客观事物也是依靠思想才能体现的东西,两者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着的,我们只要懂得了这些道理,梦就不再是迷,从而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造福于我们人类。
十二、思维与存在
 要弄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什么是思维,什么是存在。思维以上我们以做了说明,那么何为存在呢?存在指的就是事物的产生以占有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指世界[宇宙]间包含的所有一切事物。思维与存在的问题,指的就是两者之间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思维能否反映整体世界[宇宙]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宇宙]的问题,是直接关系着人们对世界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
 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同一]体,都是由两者的统一[同一]而构成。思维是关系着人类自身的统一状况的,反映的就是人类自身精神意识与大脑感知事物的关系。思维是过程,意识是结果,意识是从属于精神之列的东西,是大脑的特有机能,是人的认识力。人们就是凭借了这个认识力,从而与其它事物发生联系,反映它,再认识进一步的事物。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只要我们感觉到事物的存在,就会通过思维将其转化成为意识,也就因此,世界上没有不可认知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知的事物。
 不可知论者是因为没有达到认识世界[宇宙]的地步,思想处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之中。可知论者是因为认识了整个世界[宇宙],看到了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具有的同一性,并为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相同一而努力奋斗。
 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对立统一[同一]的关系,因而事物的发展才具有两个走向,我们人类是凭借自身精神意识从事于一切活动的,发展也是具有两个方向的,对世界的不可知论必然会被大自然的否定之肯定规律吞没,走向灭亡。对世界的可知论者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结果是必然进化,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人们做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这就完全取决于了人的思维意识。
 共产主义者是对世界的可知论者,共产主义哲学的诞生就是有利的证明。我们认识了客观世界,认识了主观上的自我,从而认识了整个的世界[宇宙],世界是可认识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人类真正的开始步入改造世界[宇宙]的征程。
十三、人的本质问题
 要弄明人的本质问题,我们首先得要先明白为什么要弄明它。社会是由人类所构成的,没有类人猿转化成为人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我们是社会的主人,就生活于这个现实的社会之中,谁都不可能离群索居,谁都得要与人相处,并且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社会就是因此而显的复杂了起来。人们在经过长期的实践生活之后,之所以也就必然体会到:人不但要认识自身以外的事物,同时也还必须要认识自身,唯有如此才能把握人与人之间,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才适合生存的需要及向前发展。
 认识自身,就是指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问题。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怎样的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本质的解释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通过现象掌握本质”。这一定义不但明确的解释出了本质的含义,也告知了我们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
 质和属性是不可分的,质是内在规定性,属性是外在表现,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寻找人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属性方面上来分析。属性是外在表现,那么人的外在表现状况是如何的呢?人的外在表现是分为两种类的,一种是人体组织结构表现;一种是人体行为表现。人体组织结构表现即头发、胡子、骨胳、血肉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视为是人的本质。但这种本质[物质的]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只是生物学上认可的本质。我们需要的是人行为表现出来的本质[精神上的],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人精神上的本质,才能清楚的明白人行为发生背后的根本动力及原因。
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所以人的表现即在社会中。我们寻找人精神上的的本质因此也就必须要分析人的社会属性。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是随着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但不论怎样把这些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归结起来,无非也就只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私性的行为;另一类是无私性的行为。可见自私性和无私性就是决定人在社会中行为的两大属性。因此自私性和无私性也就是人的自然本质。是人行为产生背后的根本动力及原因。
 人是自私性与无私性的统一[同一]体,因而人都是具有两种的行为表现:一种是自私性行为;一种是无私性行为。为自己而不顾他人的行为叫自私性行为;为他人而不顾自己的行为叫无私性行为。自私是包含着无私的自私,无私是包含着自私的无私,没有无私就没有自私,没有自私也就不会有无私的存在,没有纯粹的自私,也没有纯粹的无私,自私与无私是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因而人的行为表现是不断变化着的,都表现为从自私向无私的转变,从无私向自私的转变。自私性与无私性[自然本质]决定了人行为的变化性,人的行为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的行为是不断变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不断要发生变化的,人的社会本质也因此必将发生不断的变化,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是一定的社会本质,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社会本质必将发生变化。
人的社会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自己也就怎样。人们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人们在创造自己的生活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一旦形成并固定下来,就形成人们的存在方式,成为决定并制约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本质的东西。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关系是决定着人的社会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其社会本质也必将发生变化,社会关系不变,社会本质则不变,反过来说,社会本质不变,其社会关系也不变,社会本质发生变化,其社会关系则发生变化。一句话,永恒不变的人的社会本质是不存在的,人的社会本质是历史的。寻找具体人的具体的社会本质,就要从其历史去分析,从其具体的社会关系上面来分析,由自身的需要来确定,在阶级社会中,必要时还要对其进行阶级分析。
十四、人类社会
 万事万物的变化及发展都是具有规律性的,人类社会也必然有其规律性。认识社会,掌握其变化及发展的必然规律,对我们人生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唯此,才能适合生存的需要及向前发展。
 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类人猿之所以演变成为人,就是因为客观物质世界作用下,类人猿的精神思维能力得到了逐步加强,最终具有了大脑可将感知事物转化成为人的意识的能力,具有了意识,类人猿就成为了人,由自然界中的被动性生存方式,开始了向主动性生存方式的转变,由蒙昧野蛮时代,逐步跨入文明时代,这是由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迈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必然结果,类人猿社会因此消失,人类社会得以诞生。
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都是两者的统一,人类社会也当然是两者的统一,是由一定的生产力[能动性的精神事物]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稳定性的物质事物]为基础而构成的。
 生产力范畴的含义: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力量。生产力构成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脑力劳动者。
 生产资料是指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自然界是劳动对象的总和,包括以加工出的产品和未加工的自然资源。
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能构成生产力的,生产力是两者的统一[同一],其中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相结合的程度主要关系着生产力的程度。
 生产关系范畴的含义: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而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过程和劳动利益。
 劳动过程总体上指的是人们进行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经过,一般指对生活、生产资料加工的过程。
 劳动利益指的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产品如何分配,人在生产、加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是关系整体劳动利益的主要问题。
 劳动过程和劳动利益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能构成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是两者的统一[同一]。两者相结合的程度关系着生产关系的程度。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生活中的两个方面,它们有机的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暂时撇开一方考察另一方,这只是思维中的抽象,在具体的现实中,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起来,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体生产方式的变化规律,从而正确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 生产力是属于精神范畴之列的东西,生产关系是属于物质范畴之列的东西,就是两者的统一[同一]才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两者各自的特性因而就规定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对立统一[同一]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一定生产方式之所以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 生产力是属于精神的,它是能够化解物质的生产关系的东西。生产关系是属于物质的,它是能够稳定精神的生产力的东西,就是两者的这个各自特性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对立[斗争]。
 生产力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是依靠生产关系来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是依靠生产力来体现的,因此构成两者之间缺少一方另一方便也不能存在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即统一[同一]性。
 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同一]体,都是由一定物质的量和一定精神的量而构成。因此生产力必须要适合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必须要适合于生产力,否则两者相统一的生产方式就不能存在,两者任何一方发生量的变化也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发生于变化。
 为了生活我们需要生产力,只有不断的提高生产力才能够更好的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向自然界来索取人们需要的东西,保障更好的生活。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稳定的生产关系是实现幸福自由生活的保障。没有稳定的生产关系作为基础,生产力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生产力就不能做到有的放失,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不能顺利的进行。
 生活之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责任,是物质产生于了精神],改造世界之目的是为了生活[这是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的体会、感受,是精神产生于了物质]。只注重生产力的加强不注重生产关系的建设或只注重生产关系的建设而不注重生产力的加强,生产方式就永远不会稳定。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自从货币的出现这种生产方式就成为了社会的经济结构,构成了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哲学范畴称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就是两者的统一,只要两者任何一方发生于量的变化,社会经济基础就必然发生于变化。经济基础是关系着社会发展状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基础就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统一的,生产力必须要适合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必须要适合于生产力。历史证明,只注重于向前发展生产力而不注重生产关系的发展,原经济基础统一体的生产关系必将被生产力所摧毁,只注重于建立健全[向前发展]生产关系而不注重于生产力的发展,原经济基础统一体的生产力必将被生产关系所扼杀,都会导至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统一体的崩裂。保障社会经济基础于稳定是必定的事实,有了稳定经济基础的保障,人类才能进一步的改造世界,打开幸福、自由之门。
 保障社会经济基础就是保障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者的统一,于是在经济基础之上便产生了上层建筑[这是精神产生于了物质]。
 上层建筑是维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体系[既维护经济基础、维护生产、生活方式],是从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道德即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应怎样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怎样生产、生活]的基本认识,是思想,是意识形态,应怎样生产、生活就是应怎样维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应怎样的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了维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维护经济基础于稳定],人们首先是维护于道德,只有人们做到自觉的遵守道德,才能保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保障稳定的生产、生活,保障经济基础]。
 开始人们由于生产力有限的因素,人们都是比较自觉的来遵守社会道德的,那时人们生产、生活是相对于稳定的,[也就因而才有后来经济基础的增长],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之上的,人们相互协作、共同生产,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原始社会中期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有了增长,人的自私心占有欲逐渐开始膨胀起来,原有维护生产方式的道德基础出现裂痕,于是人们为了维护生活秩序、维护生产,原始社会部落、氏族的人们便选举各自部落、氏族中有名望地位的人作为领导,来管理一切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于是经济基础之上便具有了产生上层建筑的基础,具有了管理设施机构,并建立了管理条例,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军队的诞生,标志着上层建筑完全成型,社会中也就产生了国家,原始社会从此结束。
 上层建筑的含义:上层建筑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及设施这两个方面相统一而构成的体系。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等观点,人们把这种观点的一方面称之为观念上层建筑;社会管理制度及设施,包括国家政权机构、军队、法庭、监狱等,人们把这一方面称之为政治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整体上层建筑的存在,两者任何一方发生于变化,另一方则也发生与变化,都会导致两者的统一体即整体上层建筑发生于变化,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又是相互依赖的。
 任何事物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都是两者的统一。国家在社会中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就是两者的统一从而构成了其国家的存在。我们只要揭示出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就能清楚的明白社会[国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正确的来掌握社会[国家]发展的方向。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 经济基础产生于了上层建筑,是以上层建筑必须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为目的的,一定意义上来说,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合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只有经济基础的不断向前发展,才能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向着实现幸福、自由生活的奋斗目标前进,才能进一步的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就造成经济基础具有要不断向前来发展的必然性,[具有不稳定因素、从属于精神事物]。经济基础一旦具有发展要求,就会与原自身统一体的上层建筑产生不适合,并要求原上层建筑改革,达到与自身相适应[统一]地步,与原自身统一体的上层建筑就形成于了对立[斗争],直至产生与自身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形成统一,这也就造成了上层建筑的必然变革性。
 上层建筑之所以产生于稳定性经济基础,是以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强制力把人们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这在本质上也是控制。没有这种强制的和非强制的作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就会陷于混乱。只有如此人们幸福、自由的生活目标才能实现,这就造成了上层建筑的稳固性[具有稳定因素、从属于物质事物]。经济基础的发展一旦超越上层建筑规定的范围,上层建筑就会与其产生不适合,就会与之形成对立[斗争],直至经济基础稳定下来,达到与自身相适应[统一]的地步,这也就造成了经济基础的必然被束缚性。
 经济基础的能动性造成了上层建筑具有的必然变革性,上层建筑的稳固性造成了经济基础具有的必然被束缚性,经济基础要向前发展,势必要打破原上层建筑的束缚性,上层建筑要向前发展,势必要打破原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这势必就造成两者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斗争]。经济基础打破上层建筑并不是不需要上层建筑,而是因自身有了发展与原自身统一体的上层建筑产生了不适合,打破原自身统一体的上层建筑是为了建立起新的上层建筑与自身相适合[统一]。上层建筑打破经济基础并不是不需要经济基础,而是因自身有了发展与原自身统一体的经济基础产生了不适合,打破原自身统一体的经济基础是为了建立新的经济基础与自身相适合[统一]。
 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没有上层建筑就没有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要依靠上层建筑才能体现出来,上层建筑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要依靠经济基础才能体现出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谁也离不开谁。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筑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掌握社会就要掌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方向正确,人类社会面临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倾向和趋势,一个是走向进化的,一个是走向退化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揭示事物走向进化的规律,否定之肯定规律是揭示事物走向退化的规律。我们是高级动物,是具有意识的人,我们需要幸福、自由生活/我们需要社会不断向前进/
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即需要经济基础不断向前来发展的,又是需要上层建筑不断[完善]向前来发展的。上层建筑是产生经济基础的体系,经济基础是产生上层建筑的根源,我们要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就要向前发展上层建筑,我们要向前发展上层建筑,就要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就是为了向前发展上层建筑,向前发展上层建筑,就是为了向前发展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统一的,两者统一社会就向前发展。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经济基础的存在,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就要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也必须要统一。上层建筑是是产生[维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经济基础的体系,因而我们向前发展经济基础就必须要向前发展上层建筑,但只为生产力[服务]向前发展的上层建筑,其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必将被生产力所摧毁,只为生产关系[服务]向前发展的上层建筑,其经济基础的生产力必将被生产关系所扼杀,都会导至经济基础统一体的崩裂,经济基础崩裂,这样的上层建筑也就不会存在,没有上层建筑,就没有经济基础,如此发展必然遭受大自然否定之肯定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退化,逐步走向灭亡。没有一成不变的上层建筑,发现经济基础统一体的生产关系被生产力摧毁,上层建筑就要为生产关系服务,发现经济基础统一体的生产力被生产关系扼杀,上层建筑就要为生产力服务。为了经济基础向前发展,我们向前发展生产力时要注意生产关系的发展,向前发展生产关系时,要注意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掌握的就是这个度,追求的就是这个统一,这样的[服务体系]上层建筑的存在,我们才能保障经济基础不断向前发展。
 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了整体上层建筑的存在,向前发展上层建筑就要向前发展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者也必须要统一。经济基础是产生上层建筑的根源,因而我们向前发展上层建筑就必须向前发展经济基础,但建设只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统一体的政治上层建筑必将被观念上层建筑所摧毁,建设只有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其上层建筑统一体的观念上层建筑必将被政治上层建筑所扼杀,都会导致整体上层建筑统一体的迸裂,上层建筑迸裂,这样的经济基础也就不会存在,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如此发展必然遭受大自然否定之肯定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退化,逐步走向灭亡。没有一成不变的经济基础,发现上层建筑统一体的政治上层建筑被观念上层建筑所摧毁,就要建设有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发现上层建筑统一体的观念上层建筑被政治上层建筑所扼杀,就要建设有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为了上层建筑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经济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要求时,要注意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的经济基础只有生产关系发展要求时,要注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掌握的就是这个度,追求的就是这个统一,有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 对经济基础而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要统一。对上层建筑而言,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必须要统一。对社会[国家]而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须要统一。我们只有遵循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掌握好度的问题,人类社会[国家]才能逐步向前发展,和平、幸福自由的生活就能实现。只要遵循大自然的这个否定之否定规律,其结果是人类必将主宰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宇宙],成为世界[宇宙]的主人。


#日志日期:2008-12-13 星期六(Saturday) 晴


婚前婚后如何维持异性关系,6招教你轻松维持

评论人:张兴永 评论日期:2009-3-31 17:20

不错的思想、值得一看、需努力





  

[] []

本站域名:


  本文关键词:哲学论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3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6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