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尔库塞科技批判理论再探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22:08

  本文关键词:马尔库塞科技批判理论再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尔库塞 科学技术批判 单向度 异化


【摘要】: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从发达工业社会状况出发,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吸收了弗洛伊德、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人的理论思想,在汇总和继承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科技批判思想体系。马尔库塞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新的形态的形成,由此马尔库塞以批判工具理性为开端,研究技术的本质,从而提出了单向度思想概念以及新技术理论。马尔库塞认为科技成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在工具理性支配下,科学技术正在执行着意识形态的职能,因此,科学技术成为他批判的重心。在批判理论体系中,生活在工业社会的人们在科技的意识形态下,失去了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的原则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导致社会呈现出一种整体单向度的景象,具体可表现为单向度的政治、单向度的文化、思想和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批判,而是在批判中试图寻求新的希望。为此,他提出了新的技术思想:通过技术的理性规范,实现对科学技术的理性限制,从而来转变科学技术及其使用方式,最终达到人的全面解放。马尔库塞对科技和政治之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科技的社会属性,并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理论——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拒绝”,这些思想成果都极富启迪和价值。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统统归咎于科技的本身,是其思想理论的不足之处。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对于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现实意义。我们要从中汲取有益成分,规避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问题,从而实现精神物质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马尔库塞 科学技术批判 单向度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原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712.5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绪论9-14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9-10
  • 1.1.1 理论意义9
  • 1.1.2 现实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11-12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4
  • 1.3.1 研究目标12
  • 1.3.2 研究内容12-13
  • 1.3.3 研究方法13-14
  • 2. 马尔库塞科技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14-21
  • 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15-16
  • 2.2 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16-18
  • 2.3 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8-19
  • 2.4 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汲取19-21
  • 3. 马尔库塞科技批判思想的内容21-30
  • 3.1 技术本质性的认识和建立批判的理性观21-24
  • 3.1.1 技术本质性的认识21-22
  • 3.1.2 建立批判的理性观22-24
  • 3.2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思想24-27
  • 3.2.1 单向度思想的内涵及特征24-25
  • 3.2.2 单向度思想的内容25-27
  • 3.3 马尔库塞对科技引发的新形态的社会矛盾的论断27-30
  • 3.3.1 科学技术取代了工人劳动成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27-28
  • 3.3.2 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加剧了社会全面异化的论断28-30
  • 4.马尔库塞对如何走出技术困境的尝试和探索30-35
  • 4.1 通过爱欲的解放摆脱压抑30-31
  • 4.2 对科技进行理性限制的新技术理论的提出31-32
  • 4.3 “大拒绝”式的革命主张32-35
  • 5.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对我国的启示35-39
  • 5.1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35-36
  • 5.2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36-37
  • 5.3 促进社会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建立37-39
  • 6.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3
  • 附录43-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滨;马尔库塞的社会文化批判观[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周金华;马尔库塞否定的辩证法及其历史命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周金华;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构[J];江汉论坛;2002年03期

4 张和平;马尔库塞批判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探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陶淑兰;马尔库塞的艺术功能论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夏鑫;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结合——论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思想的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张和平;;论马尔库塞的劳动概念[J];求索;2005年12期

8 杨晓莲;;消费时代与建构现代新感性——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谈起[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廖妍南;;主体性视野下的马尔库塞“人的异化”理论[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0 张文喜;于艳秋;邱心凯;;简述马尔库塞第三条道路思想[J];学术交流;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丁国旗;;寻找“新感性”——马尔库塞“新感性”的诸种形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石文年;;马尔库塞美学的功能论和异化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5 陶渝苏;;西方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变形——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及其意义[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世界哲学大会原主席、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教授 威廉·麦克布莱德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吴昕炜 张萌;马尔库塞与美国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上海社会科学院 沈大明;马尔库塞:用美学的批判救治西方文明弊病[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田志伟;文化产业是关于灵魂的产业[N];辽宁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晓丽;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杨;寻求现象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D];复旦大学;2012年

4 郑春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军;马尔库塞的“理性”概念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伟;马尔库塞美育思想初探[D];贵州大学;2009年

3 谢珊珊;马尔库塞论新感性的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军;论马尔库塞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之差异[D];宁波大学;2011年

5 叶娌燕;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素珍;马尔库塞人学观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7 陈沫;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蒋艳;马尔库塞的技术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丽萍;马尔库塞革命理论探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50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650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9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