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自由理论中的审美共通感研究
本文关键词:康德自由理论中的审美共通感研究
【摘要】:在西方哲学中,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是不可忽略的。审美判断是人的情感直接宣泄具有纯粹性和独立性,虽然康德没有直接用“自由”来界定,它却产生于人诸认识能力在对象的表现中达成的自由的协调一致的游戏,所以将它归属于自由的名下。康德哲学中提到的共通感有三类,分别是逻辑共通感、道德共通感以及审美共通感。其中的审美共通感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诞生于康德对判断力的反思。康德将共通感作为鉴赏判断所预设的必然性的条件,这种共通感与知性的共通感有本质区别,因而被康德称为“审美的共通感”。康德在“美的分析论”中根据四个契机对鉴赏判断所作的分析,意在说明自由通过审美而得以实现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成为连接了审美与自由的契机而存在。而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康德直接将鉴赏与共通感等同起来,所以鉴赏其实是作为审美共通感的一种而存在着。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目的就是带领人们发现了实现自由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跨越自然与自由之间鸿沟的审美之路。可以说没有审美共通感的存在,审美就没有普遍必然性的先天保障,康德美学则无法构建。在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从康德三大批判的原文本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地加工、整理、提炼,确立了论文的论证思路。本论文将主要以康德三大批判的原文本为依据,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康德自由、审美、共通感问题的研究成果,针对康德审美共通感概念进行分析阐释主观的审美的普遍性从何而来等问题,也就是以审美共通感为基点,建立康德的思想地图。
【关键词】:审美 审美共通感 判断力批判 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516.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研究的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3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0-11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第二章 审美活动的前提—自由13-22
- 2.1 康德给予自由的解释13-16
- 2.1.1 康德自由观的理论来源14-15
- 2.1.2 康德对自由的理解15-16
- 2.2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由观念的内涵16-22
- 2.2.1 “美的分析”中自由的内涵17-19
- 2.2.2 崇高思想中自由的内涵19-20
- 2.2.3 艺术天才论中自由的内涵20-22
- 第三章 审美自由的先验根基——审美共通感22-28
- 3.1 审美共通感的理论起源22-24
- 3.2 康德在审美判断中对审美共通感的假定24-28
- 3.2.1 康德对共通感的美学阐释24-25
- 3.2.2 审美共通感对审美主体的主观普遍性设定25-28
- 第四章 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与共通感的相互关系28-38
- 4.1 鉴赏判断中的自由本质28-31
- 4.1.1 鉴赏判断中的共通感29-30
- 4.1.2 自由概念基础上的对象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30-31
- 4.2 审美自由下人的自由31-34
- 4.2.1 康德“自由”下审美与“人”的联系32-33
- 4.2.2 审美共通感关照下的人的自由33-34
- 4.3 由审美自由通向道德自由34-38
- 4.3.1 审美共通感中的道德35-36
- 4.3.2 道德是审美的终极目的36-38
- 第五章 哲学界对康德共通感的评价38-42
- 5.1 共通感的合法性危机38-40
- 5.2 证明康德理论合理性的阐明40-42
- 结论42-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审美共通感的社会认同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06期
2 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赵其娟;赵其顺;;论通感在翻译中的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刘玉华;试论通感的类型及其心理性质[J];齐鲁艺苑;1987年03期
5 宇厦;潘东海;硕林;;人体通感之谜[J];当代修辞学;1993年02期
6 马更东;谈通感在表达方式上的三种类型[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7 金开诚;舒年;;说“通”[J];文史知识;2008年06期
8 桑恒昌;;议通感[J];诗刊;1987年01期
9 覃光文;论审美通感[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曾怀连;“通感”例话[J];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一丽;认知视角下唐诗通感隐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2 邓爱娇;“物我交融,感而遂通”—通感在室内空间形态中的应用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江楠;新媒体艺术的交互通感体验探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瑜;概念整合新创空间关照下的汉语通感隐喻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蚁玉笋;纸质绘本的“视听通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6 周玲;"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徐丹;康德自由理论中的审美共通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陈楠;认知视角下《围城》通感及其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5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7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