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敬重感
发布时间:2017-08-01 09:19
本文关键词:论康德的敬重感
【摘要】:一些批评家经常指责康德的道德法则排斥了人的情感、幸福和功利,跟现实生活相脱节,因而是一种空洞的形式主义,这种责难实际上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误解。康德实际上也考虑了这种抽象的道德法则的实现问题,即通过对道德律的敬重以及由此形成的兴趣使之得以实现。康德的道德哲学向我们展示了它作为一个贮水池般的特质,以往的伦理学,不管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其合理性因素都被康德纳入到了自己的道德哲学的体系之中。 总体而言,康德的道德哲学是排斥一切情感的,但有一种情感例外,这就是对道德法则的敬重。通常人们是从感性层面上把道德情感视为人的一种内感官,康德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他所说的道德情感不是建立在特殊的感官之上,而仅仅是由理性本身引起的。它不用来评判行动,亦不用来建立客观德性法则,而只是充当动机,以便使德性法则自身成为我们行为准则。康德的敬重观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消极的方面体现为谦卑,也就是对一切情感加以排除和否定;积极的方面体现为对道德法则的实现力量,即充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的动机。但是这动机并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在它背后有一种理性法则的规定。因而,康德的敬重感是一种区别于一切病理学情感的情感,是一种仅仅来自理性本身的情感。 敬重是针对道德法则而言的,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还需要一种能激发起这种敬重的东西,这就是人格性。康德的人格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感性层面,即此岸的经验生活;一个是理性层面,即对彼岸世界秩序的追求。人格性理念的这种双重性使得它成为了使人提升到神圣性的一个关键,成为了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连接起来的纽带和中介。人格性概念与敬重感相结合,成为我们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对关键概念。 在康德看来,人应该有一个彼岸世界的道德理想,如果没有这个彼岸的理想,所有的理想都在此岸,一旦此岸的理想实现,人们就会丧失理想和目标。这正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敬重 道德法则 道德情感 人格 道德理想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516.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导言8-13
- 第一节 康德敬重问题的研究现状8-10
- 第二节 研究康德敬重概念的意义10-13
- 第一章 康德道德哲学所面临的质疑与挑战13-21
- 第一节 是否存在一种道德法则13-14
- 第二节 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的伦理学14-17
- 第三节 一种非纯粹的“形式主义”的伦理学17-19
- 第四节 一种先验的伦理学19-21
- 第二章 作为道德情感的敬重感21-29
- 第一节 敬重概念的提出21-24
- 第二节 敬重概念的内涵24-29
- 第三章 敬重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地位29-36
- 第一节 敬重与下降之路29-31
- 第二节 敬重与义务31-32
- 第三节 敬重与人格32-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40
- 后记40-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宏波;;康德“道德情感”理论的转变[J];唐都学刊;2007年03期
2 邵华;;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实践哲学的解读[J];现代哲学;2008年06期
3 郁乐;;试析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的理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邓晓芒;;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J];哲学分析;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603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0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