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的重叠”和“形式的等级”论柯林武德的哲学观
本文关键词:从“类的重叠”和“形式的等级”论柯林武德的哲学观
【摘要】:摘要:长期以来,柯林武德的《论哲学方法》并未受到哲学界的关注,但此书却是他少有地直面“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著作。本文着眼于对柯林武德在文本中所反复比较的科学与哲学的差异,试图概述其所讨论的哲学概念与非哲学概念的根本差别,从而论述出柯林武德对哲学的根本看法。 首先,在本文看来,柯林武德的《论哲学方法》开始于这样一个假设:哲学中的概念不像精确科学和经验科学中的概念那样互相排斥,不同种类的哲学概念存在着“类的重叠”。为了解释这些重叠的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柯林武德把它们都引入了一套“形式的等级”中。在这些等级中,每一概念在程度和性质上都存在着差异,既彼此对立又彼此独立。按照这个方法或者原理,定义一个概念就再不是找出这个概念的特殊属性,而是刻画出这套形式等级,从最低级处一直论述到合理有序的高级处。同理,一个哲学判断就是肯定判断、否定判断、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的有机整体。所以,在哲学思想中本质(作为全称判断)和实存(作为特称判断)就不可能分离。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断:哲学论证既不是演绎也不是归纳,而是不断拓宽和加深了我们原有的所知。因此,在作为一套形式的等级的意义上,哲学必然是系统性的。 其次,本文在努力说明《论哲学方法》的“方法”外,还将指出:对于理解柯林武德的思想来说,区分“类的重叠”的两个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从“静态的区分哲学概念与非哲学概念”到“动态的把握概念的哲学态与概念的非哲学态”的转换。在本文看来,这个思路比类的重叠这个原理本身还要关键。因为,通过这种“面相的转换”(维特根斯坦语),哲学就从一门固定的学问中拓展(其实是一种追溯)成了某种哲学眼光,而这种眼光所具有的“作为结构”(海德格尔语)才是哲学概念所特有的“逻辑结构”。 最后,在西方哲学界刮起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风潮时,柯林武德“遗世独立”,但他那全面的哲学修养与独到的哲学眼光,绝不会让热爱真理的人轻易忽视。
【关键词】:类的重叠 形式的等级 哲学态 非哲学态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5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0
- 第一章 关切柯林武德的关切10-15
- 一、《论哲学方法》的背景及柯林武德的期待10-11
- 二、用哲学方法的眼光来看哲学是什么11-13
- 三、对怀疑论的坚决抵制13-15
- 第二章 哲学概念的特殊结构15-22
- 一、区分哲学概念与非哲学概念的第一原理:类的重叠15-17
- (一) 一种静态的区分:哲学与非哲学15-16
- (二) 一种动态的区分:哲学态与非哲学态16-17
- 二、刻画类的重叠的具体形式而得出的第二原理:形式的等级17-22
- (一) 形式的等级作为哲学史的一条线索17-18
- (二) 从非哲学态的形式的等级看哲学态的形式的等级18-19
- (三) 从形式的等级内部看类的重叠19-22
- 第三章 由哲学概念的特殊结构推出的诸结论22-32
- 一、哲学中没有绝对的定义与描述22-23
- 二、哲学判断中没有绝对的肯定与否定23-24
- 三、哲学论证既不是演绎也不是归纳24-26
- 四、用本体论证明来证明“类的重叠”26-29
- 五、用“形式的等级”来解释哲学的系统性29-32
- 结论32-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宋建军;;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分期与发展新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蒋保;影视史学刍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8 易宁;;论司马迁的文献批判思想[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9 张群;;论“音乐形象”的确定性、可塑性、随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李箭;;教育历史研究的新范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王中珍;;科技期刊书脊的美化与信息传递[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9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伟杰;北京商业招牌字体形态与城市视觉形象的关系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9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09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