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家群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9:15
本文关键词:懦家群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群己关系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贯穿于任何一种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心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一种群己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不仅是传统中国儒家学派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同时也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面关系和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必须得到良好的协调。儒家群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协调群己关系的重要理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儒家群己思想中的理论精髓,研究其中处理群己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儒家群己思想做了整体梳理和重点总结,并深入探讨了儒家群己思想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当代价值。全文共有正文四章,开篇首先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其次,对儒家群己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明确了儒家群己思想的概念和历史影响,介绍了儒家群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发展轨迹。再次,对儒家群己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及与现代社会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将其主要内容总结为“群”、“己”、“群己”关系三个部分;基本特征概括为“群体本位”的价值目标,遵循内“仁”外“礼”的思想准则,秉承道德至上的社会追求。儒家群己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冲突表现在现代社会价值理念与儒家群己价值观的矛盾,全球化对儒家群己思想的冲击以及人际交流信息化与儒家群己思想的疏离三个方面。最后,着重探讨了儒家群己思想的当代价值,总结出儒家群己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不谋而合,儒家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儒家群己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道德文化基础。肯定了儒家群己思想对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进步的积极作用,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儒家 群己思想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3
- 一、选题目的9
- 二、选题意义9-10
- (一)理论意义9
- (二)实践意义9-10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0-12
- (一)国内研究现状10-11
- (二)国外研究现状11-12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2-13
- (一)研究方法12
- (二)创新点12-13
- 第二章 儒家群己思想的概述13-24
- 一、儒家群己思想的概念及产生的时代背景13-16
- (一)群己与儒家群己概念阐析13-14
- (二)儒家群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4-16
- 二、儒家群己思想的发展轨迹及历史作用16-24
- (一)儒家群己思想的发展轨迹16-22
- (二)儒家群己思想的历史作用22-24
- 第三章 儒家群己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冲突24-33
- 一、儒家群己思想的主要内容24-28
- (一)群体至上说24-25
- (二)个体修身说25-27
- (三)群己和谐说27-28
- 二、儒家群己思想的主要特征28-30
- (一)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28-29
- (二)内仁外礼的思想准则29
- (三)道德至上的社会追求29-30
- (四)重义轻利的人生选择30
- 三、儒家群己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冲突30-33
- (一)现代社会价值理念与儒家群己价值观的矛盾30-31
- (二)经济全球化对儒家群己思想的冲击31
- (三)人际交流信息化与儒家群己思想的疏离31-33
- 第四章 儒家群己思想的当代价值33-44
- 一、儒家群己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不谋而合33-35
-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群己之间的辩证关系33-34
- (二)个人与集体必须在人的能动实践性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34-35
- 二、儒家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35-40
- (一)坚持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实现群体功能的最优化36-37
- (二)坚持儒家群己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37-38
- (三)倡导儒家利群乐群精神,培育团队合作精神38-39
- (四)借鉴儒家义利观,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之风39-40
- 三、儒家群己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基础40-44
- (一)坚持“群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0-41
- (二)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41-42
- (三)弘扬儒家注重个体内修和自觉的特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 个人简介4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赵金科;;和谐社会群己论构建的传统文化底蕴——先秦道家群己论及其现代性评析[J];东岳论丛;2012年02期
3 郑纪敏;;先秦儒家文化的群体本位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陈书纪;;孔子群己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赵金科;林美卿;;儒家的群己理论与社会主义群己关系的架构[J];齐鲁学刊;2011年05期
6 刘晓虹;从群体原则到整体主义——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群己观探析[J];文史哲;2002年04期
7 赵璐;;中国近代的“群己”和谐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新视野;2011年02期
8 寇瑶;;儒家的群己观及其在当代的意义[J];新学术;2008年05期
9 任秀芹;张仁福;;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和;群体本位的中国人[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646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46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