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理论依据
本文关键词:隐居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理论依据
【摘要】:隐居是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治性的,一种是宗教性的。当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来临之际,诸子百家对于隐居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些经典性论述在塑造中国文化模式、影响后世隐居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认为隐居是在无道时代保持道德操守的基本手段,所以儒家的隐士大都是政治性的,但这种隐居是有限度的,只回避无道的政治,不回避人类社会;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中远离社会的隐居理念远远强于儒家思想,他们给予隐居的文化地位也远远高于儒家,道家认为隐居才能保护人类的自然天性,他们不仅否定政治,甚至否定一切价值观,因此,道家思想是最能体现隐士精神、最能揭示隐居文化意义的理论;法家则唯专制君主马首是瞻,完全排斥隐士。道教和佛教均主张脱离世俗社会而修行,但得道之后仍然会出世引导世人修行。总之,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关于隐居的阐释,总体上肯定了隐居的意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光芒闪耀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隐居 文化经典 儒家 道家
【分类号】:B22;K22
【正文快照】: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或者说社会性的动物,离群索居的隐居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常态。因此,隐居,特别是名人的隐居在人类社会就成为十分引人注目的行为,或赞美,或批评,各种态度不一而足。一、如何看待隐居人类既然是所谓的“社会动物”,那么为什么总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远离社会而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怀宏;孔子与隐士[J];读书;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连山;;隐居在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理论依据[J];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迅雷;;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J];民主与科学;2007年01期
2 徐迅雷;;从文化制造到文化创造[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7年02期
3 王十禾;比特流搅动文化漩涡[J];上海微型计算机;2000年28期
4 邵龙宝;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先进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使命[J];探索与争鸣;2001年08期
5 杨云宝;和而不同总相宜——文化个性与文化大同的察思[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2期
6 张剑虹;;没有灵魂的文化必是轻飘飘的[J];青年记者;2007年02期
7 王安忆;冯骥才;刘忠德;张贤亮;吴贻弓;高占祥;梁晓声;舒乙;靳尚谊;翟泰丰;滕矢初;魏明伦;;如何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群言;2007年05期
8 王建华;;增强文化自觉 建设文化强省[J];江苏政协;2008年S1期
9 ;增强文化自觉 建设文化强省[J];江苏政协;2008年06期
10 王岳川;胡淼森;;大国崛起需要“大文化”守正创新——王岳川教授文化访谈录(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为民;;论道德文化的现代创新[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江净帆;;“读经”运动: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尊”——兼与蒋庆先生商榷[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叶朗;;建设文化强国要注重精神的层面[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4 叶朗;;建设文化强国要注重精神的层面[A];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分论坛“哲学发展与文化建设”论文集[C];2012年
5 中国老教授协会《大师风范》课题组;;弘扬大师风范,促进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A];《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马惠娣;;文化现代化战略如何思考休闲?[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杨学功;;哲学发展与文化建设——“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杨福泉;;呼唤更为整合和互补的当代中华文化精神及其教育[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9 薛正昌;;文化传承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编辑的使命[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10 杨福泉;;滥用“国学”不利于中华文化认同——呼唤更为整合包容的当代中华文化精神教育(节选)[A];共识(2011春刊05)[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跃兴;文化,是需要尊重的[N];福建日报;2007年
2 市文联 孙学丽;大连,因文化而更加美丽[N];大连日报;2009年
3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邓新华 熊元义;文化消费需要科学引导[N];光明日报;2010年
4 张静;文化经典的启迪[N];吉林日报;2010年
5 于平;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于平;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再论(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李红琼;试析文化强国的气质特征[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张俊卿;让文化经典成为良师益友[N];光明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武开义 王晓霞;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N];张掖日报;2011年
10 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中国崛起,,“文化声音”必须响起来[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敏;《西游记》改编的文化创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有东;黄文山文化思想研究[D];中山大学;2007年
3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巍;中国寿文化的传统内涵与图形创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2 任萍;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丹清;基于文本分析的《论语》海外传播与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孟静健;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下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田语;从《楚辞》与《诗经》的关系看楚文化的华夏化[D];西藏大学;2016年
6 胡丽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媚;从文化选择性论中西方译者翻译《论语》的差异[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8 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磊;现阶段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东霞;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初探[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2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0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