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庄佛互释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9:26

  本文关键词: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庄佛互释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憨山德清 三教合一 以佛解庄 庄学佛学化 佛学庄学化


【摘要】: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其学融贯儒释道三家。《庄子内篇注》作为憨山大师的代表作之一,其思想具有浓烈的三教合一色彩。在三教合一思想体系之下,憨山大师用以佛解庄的方法对《庄子》内七篇进行了解读,这使得庄子之学佛学化了。但思想的交流总是双向互动的,憨山大师在解读《庄子》的同时,其佛学思想也不自觉地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进而导致其佛学思想的庄学化。本文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憨山大师《庄子内篇注》的庄佛互释思想。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憨山注《庄》的背景。在明代三教并用的政治背景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明代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至明末,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和佛教自身的衰颓之象,致使晚明佛教界面临着末世和末法的双重危机。在此危机四伏的关头,憨山自觉担负起了复兴佛教的重任。由于憨山本人熟悉儒释道三家经典,加之,明朝中晚期谈庄论庄之风盛行,因此憨山对《庄子》的熟练驾驭也有利于他寻求各种途径以改革丛林、复兴佛教。此外,憨山本人也很喜欢庄子,对《庄子》的注解也是其自身庄学思想的一次集中表达。第二部分介绍憨山眼中的庄子其人、其书。憨山对庄子其人、其书推崇备至,在他看来,庄子其人是“超世之见者”,其书则是“载道之言”。虽然赞誉如此,但在实质上,憨山认为,庄子其人不过是佛教传道弘法之先驱,其书则只是佛教的方便之说。第三部分从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和修养论两个层面来探讨《庄子内篇注》中庄学的佛学化。“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在“逍遥”问题上,憨山以庄佛共同强调世俗之欲望、情感、智慧等为人生之累为基础,以佛教之解脱来解释庄子之逍遥;在理想人格问题上,憨山赋予了庄子之体道者“入世”的人格特征,或者说在憨山的阐解下,庄子笔下的理想人格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救世的重任;在生死问题上,庄子强调道的意义上的齐同生死,而憨山以庄佛共同强调超越肉体之生死为基础,否认了生死的真实性,强调超脱生死轮回之苦。通过探讨这三个问题,我们发现庄子的“逍遥游”思想被佛学化了。修养论层面,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强调自然意义上的万物齐一,反对人为区分的同与异,而憨山以佛教“清净心”为基础,否认了万物的真实性,从而在虚幻的意义上齐同万物了;在人与自我关系的问题上,庄子提出了“坐忘”“心斋”等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顺任自然、保持人性之真,憨山则将这些修养功夫变为一种“禁绝情欲”、“存善去恶”的宗教式的教化或修行。第四部分从佛教的佛性思想和弘法理念两个层面来探讨《庄子内篇注》中佛学的庄学化。“佛性”问题是中国佛教的核心,憨山在《庄子内篇注》一书中虽未明确以“佛性”来指称庄学中“道”的概念,但我们可以发现,憨山所说的“道”实质上就是“佛性”,是“佛性”的庄学化称谓。在庄子哲学中,道、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具有同等地位的范畴,道侧重于强调本体自身的本体性、绝对性、至上性,而自然则侧重于无为。憨山以“道”暗指“佛性”必然使得“佛性”具有了道的某些性质,以佛教之“清净心”解释庄子之道必然使得“佛性”包含有庄子自然主义的因素。此外,庄子强调道泛存于万物的思想,而憨山关于佛性与万物的关系这一思想实质上也有庄子道物思想的痕迹。弘法理念层面,在向外如何传道问题上,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而憨山则代之以以心传心,二者在语言文字不能表达道的本质态度上是相契合的。虽然以心传心与禅宗的宗旨不离左右,但它乃至禅宗思想其实是深刻烙有庄子思想的印记的。在向内如何修道问题上,庄子强调无为,憨山亦然。然而,因憨山所说的“无为”的基础是“佛道”或“清净心”,这也就决定了“无为”的内涵是保持自己以及万物“佛性”的基本途径或方式。第五部分评述憨山《庄子内篇注》的思想特色。憨山在适度遵从《庄子》本旨的前提下,以佛教思想注解庄子,使庄佛思想得到了深度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憨山德清 三教合一 以佛解庄 庄学佛学化 佛学庄学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3.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16
  • 第一章 憨山注《庄》的背景16-22
  • 第一节 时代背景16-19
  • (一) 政治:三教并用与晚明之世16-17
  • (二) 学术:三教融合与末法时代17-19
  • 第二节 憨山与《庄子》19-22
  • (一) 个人因缘19-20
  • (二) 谈庄之风20-22
  • 第二章 憨山眼中的庄子其人、其书22-27
  • 第一节 庄子:超世之见者22-24
  • 第二节 《庄子》:载道之言24-27
  • 第三章 憨山:佛之于庄27-42
  • 第一节 庄子之“逍遥游”思想的佛学化27-36
  • (一) 逍遥与解脱27-30
  • (二) 体道者与佛30-33
  • (三) 死生齐一与不生不死33-36
  • 第二节 庄子之修养论的佛学化36-42
  • (一) 万物齐一与虚幻世界36-39
  • (二) 顺任自然与存善去恶39-42
  • 第四章 憨山:庄之于佛42-56
  • 第一节 佛教之佛性思想的庄学化42-50
  • (一) 佛性与道体42-45
  • (二) 佛性与自然45-47
  • (三) 妙性本有与道通为一47-50
  • 第二节 佛教之弘法理念的庄学化50-56
  • (一) 以心传心与得意忘言50-52
  • (二) 无心应物与无为而化52-56
  • 第五章 《庄子内篇注》的思想特色及思想评析56-62
  • 第一节 思想特色56-59
  • 第二节 思想评析59-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6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曦;释德清《庄子内篇注》研究[J];五台山研究;1994年03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佳佳;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之庄佛互释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97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97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