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代构建—传统儒家之“士”的价值回归
本文关键词: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当代构建—传统儒家之“士”的价值回归
【摘要】:公共知识分子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简单来说,公共知识分子是具有学术背景或专业素养的,以批判的精神和勇于担当的骨气积极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知识分子。在此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公共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与中国古代的“士”很相似。因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寻求二者之间的共性,以此来构建具有儒家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士”在古代中国是学者与官员的结合体。士最早是一种政治地位的象征,后来经过儒家德性化的改造,更加侧重其德性的培养,给予其文化和道德内涵。两汉之际,随着儒学的复兴,使得德、位并重的“士大夫”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由此开启了古代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士大夫政治文化模式。在“士”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何为道?就是顺应宇宙万物规律的天道,构建王道乐土大同世界的人道,恪守“执两用中”行为处事的中庸之道。士、君子、圣人三种儒家理想人格就是实现德性修养的逐层递进。“内圣外王”是他们的最高追求目标。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推己及人,以实现由“内圣”向“外王”的转化。这也就是儒家“士大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相似的内在依据。在古代中国“士”的传统得以延续,得益于古代中国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模式。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制度的兴起,“士”的传统最终走向了历史。在现代中国,随着公众利益问题的凸显,迫切需要公共知识分子的参与。而传统的“士”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契合点,在他们身上,仍有一些特质或深或浅地沉淀于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基因里,这也恰恰是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所需求的,这也就从现代性上实现了传统儒家之“士”的复归。
【关键词】:士 士大夫 道 公共知识分子 儒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语言10-11
- 一、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现实背景11
- 1.1.2 学术背景11-12
- 1.1.3 选题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2-18
- 1.2.1 国内研究概况12-15
- 1.2.2 国外研究概况15-18
- 1.2.3 发展趋势18
- 1.3 选题思路与研究方法18-21
- 1.3.1 选题思路18-19
- 1.3.2 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19-21
- 二、从“士”的角色演变看“士”的性格塑造21-34
- 2.1 “士”之历史变迁及其显著特征21-26
- 2.1.1 作为贵族的“士”21-22
- 2.1.2 士庶合流——游士22-26
- 2.1.3 “士”社会地位的固态化——士大夫26
- 2.2 “士”——“儒士”:儒家的时代使命26-28
- 2.2.1 “儒”之起源说26-28
- 2.2.2 “儒”“士”合流28
- 2.3 明道经世:儒家之“士”的精神内核和人生使命28-34
- 2.3.1 儒家之道的内涵30-32
- 2.3.2 儒家之“士”的基本特征32-34
- 三、儒家之“士”的理想人格型态34-50
- 3.1 儒家三种理想人格型态的价值目标34-39
- 3.1.1 儒家理想人格的三种基本型态34-36
- 3.1.2 儒家的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36-39
- 3.2 儒家理想人格的特质39-48
- 3.2.1 “士”立道——理想人格之基础39-42
- 3.2.2 君子修道——理想人格之凸显42-45
- 3.2.3 圣人达道——理想人格之目标45-48
- 3.3 划分儒家理想人格的意义48-50
- 3.3.1 理论意义48
- 3.3.2 现实意义48-50
- 四、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构建50-70
- 4.1 传统儒家之“士”的终结及其流风余韵50-55
- 4.1.1 “士”与科举制度50-51
- 4.1.2 “学而优则仕”的士大夫政治文化模式51-54
- 4.1.3 儒家之“士”的流风余韵54-55
- 4.2 公共知识分子与儒家公共知识分子55-60
- 4.2.1 “公共知识分子”的提出56-57
- 4.2.2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57-60
- 4.3 构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60-67
- 4.3.1 道60-64
- 4.3.2 学64-65
- 4.3.3 政65-67
- 4.4 构建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意义67-70
- 4.4.1 理论意义67-68
- 4.4.2 现实意义68-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洁;小议我国现阶段公共知识分子的重塑[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2 颜敏;;卷首[J];创作评谭;2004年10期
3 林博文;;公共知识分子大缺货[J];书城;1998年01期
4 金星;;“公共知识分子”[J];杂文月刊(原创版);2009年06期
5 ;鲜词扫盲[J];今古传奇(故事版下半月版);2010年11期
6 本刊编辑部;;公共设计分子[J];缤纷;2011年05期
7 苏力;;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建构[J];思想与文化;2003年00期
8 翁剑青;当代公共艺术与公共知识分子[J];装饰;2004年01期
9 张弘;;大师,在公共知识分子的喧嚣中离去[J];社会观察;2009年09期
10 罗小平;;才子·哲人·公共知识分子[J];粤海风;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小熳;;公共知识分子言论对媒介议题属性设置的影响——以王斌余事件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汪毕芳;;论公共知识分子在建构市民社会中的作用[A];第三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竹琳;;社会不平等与文化传播——兼论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使命[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蓉;;追寻失落的职业精神——浅议社会责任感的培养[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攀;从方便面涨价看公共知识分子[N];经理日报;2007年
2 塔福兹大学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国际政治教授 [美]丹尼尔·德茨纳 王广林 编译;聚焦2.0版公共知识分子崛起[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一寒;博客时代是诞生公共知识分子的时代[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范方俊 程新菊;萨特: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N];光明日报;2004年
6 马立诚:《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
本文编号:822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2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