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
发布时间:2017-09-13 00:38
本文关键词: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阳明学 存在论 心物之感-应 姿态性 明觉感应 意
【摘要】:本文思考的问题是:阳明的心物之思,它所呈现的心物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它能够成就何种存在论形态。根据我对阳明学的理解和把握,心物关系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认知关系。第二,给出(与被给出)关系。第三,既非认知关系也非给出关系的原初的“构-成”关系。第一种显然不属于存在论话题,第二种和第三种则属于存在论话题。从哲学存在论层面而言,按照一般的理解,阳明学的心物关系就是心体和万物的关系,即第二种给出关系。但这就遮蔽了阳明学的更加本源的可能性,故本文用“姿态性的存在论”这一解释模式来展示阳明心物之思的这一视域:心物之感-应,自证其为姿态性的存在论形态。 阳明首先重返心源,提出心即理说,心理之辩的特点是:心理之感-应,理即是心物之原初的互动原则(指引)。以此为起点,展开了心外无物的致思历程。首先通过意来揭示心物的互动结构,意结构既摄物于心,又置心于物,从而意结构便是心物之感-应的一种显现样式。但“意”并不能充分证成心物之感-应,因而不能成其为天地万物的存在论基础。进一步,这就需要通过明觉之感应来充分证成之,亦即心外无物说之圆成;通过寂感和感应这两个环节证成心物之感-应。这一感-应结构即是时间性结构和情境化结构,因而明觉感应之际,即是时与境交融,世界绽露之时。心物感应而天地万物一体构成的世界呈现,故心物之感-应即当下证成其为世界呈现的存在论基础。最后,通过致良知把心-理,心-物,知-行一体收摄,致良知于天地万物,则天地万物皆得其如如朗现,世界得以澄明。至此,阳明学的存在之思方为圆成。 这种姿态性的,亦即非实体性的、前存在者化的存在论性格于当下的存在之思,就显得尤其宝贵。阳明学、儒家心学正是因其活生生的思想性格而不断敞开它的可能性。哲学存在论这个根本的话题,在阳明学的当下之思中无疑能够继续开显它的问题的敞开性,而这正是带给我们的原初的“消息”。
【关键词】:阳明学 存在论 心物之感-应 姿态性 明觉感应 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48.2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21
- 第一节 引言:“姿态性的存在论”之可能9-16
- 第二节 文献综述16-21
- 第一章 重返心源21-29
- 第一节 孔孟的原初领悟21-23
- 第二节 朱子学遗留的思想课题23-26
- 第三节 “重返心源”的思想态度26-29
- 第二章 心物与世界29-55
- 第一节 心理之感-应29-34
- 第二节 心物之感-应34-49
- 一 “意”之感-应34-40
- 二 明觉之感-应40-47
- 三 感-应之结构:时间性与情境化47-49
- 第三节 致良知与世界的澄明49-55
- 第三章 阳明学的当下之思55-64
- 第一节 此心(良知)的“姿态性”55-58
- 第二节 “姿态性的存在论”之证成58-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8
- 致谢68-6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爱华;范治梅;;以《明史·舆服制》等为参照看西门家族的服饰描写[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彭玉平;;生命悲歌与文学经典[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毋冰;;明初重刑辨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张力奎;;宋代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之考证[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叶平;田甲乐;;千年道统在河汾——评《河汾道统——河东学派考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焦印亭;;刘辰翁文学思想中的理学观念[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刘美红;;从“格物致知”的争辩看朱子、王阳明的思想差异[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杨居t,
本文编号:840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4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