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研究(1931-1945)
发布时间:2017-09-14 19:34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研究(1931-1945)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吉林地区 传播 主阵地 第二阵地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吉林地区地处东北边疆,既有毗邻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又曾被日寇侵占14年(1931—1945),党组织长期孤悬敌后,这种特殊的传播环境使得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的传播具有与关内不同的内涵和特点,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意义,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不过,目前,我国从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的学者虽多,但少有以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于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情况更是鲜有著述。本文由此作为切入点,对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借鉴和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丰富的档案资料和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以基本文献史料为依据,采用多学科交叉、宏观与微观结合、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专题研究。 本文首先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及区域背景进行分析,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背景,论证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必然性。其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总结,以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的发布及1940年东北抗联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的牺牲为时间节点,从纵向对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基本进程进行分阶段探析。再次,从横向对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区域考察,主要是将其分为“主阵地”——抗日游击区(以磐石抗日游击区为例)、“第二阵地”——日伪统治下的吉林城市(以日伪在吉林地区的统治中心——吉林市为例),从传播环境、传播主体和传播活动等维度,进行深入考察,从而勾勒1931—1945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基本脉络。最后,以前述四章为依托,,对抗战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进行基本评价,总结其特点,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吉林地区 传播 主阵地 第二阵地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7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10
- 1.1.1 课题的来源8-9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分析10-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14-15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7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6-17
- 1.3.2.1 文献分析法16
- 1.3.2.2 宏观与微观结合法16
- 1.3.2.3 多学科交叉法16-17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历史背景17-22
- 2.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国际背景17-18
- 2.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国内背景18-19
- 2.3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区域背景19-20
- 2.4 本章小结20-22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纵向考察22-32
- 3.1 1931 — 1933 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22-25
- 3.1.1 日寇入侵与吉林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2-23
- 3.1.2 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吉林反日游击队的产生23-25
- 3.2 1933 — 1940 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25-28
- 3.2.1 《一二六指示信》在吉林地区的贯彻25-26
- 3.2.2 吉林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潮26-28
- 3.3 1940 — 1945 年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的传播28-30
- 3.3.1 吉林地区抗战艰苦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低潮28-29
- 3.3.2 抗联入苏整训与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继续传播29-30
- 3.4 本章小结30-32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横向探究32-44
- 4.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抗日游击区的传播:以磐石为例32-39
- 4.1.1 马克思主义在磐石抗日游击区的传播环境32-33
- 4.1.2 马克思主义在磐石抗日游击区的传播主体33-37
- 4.1.2.1 中坚力量之一——磐石地方党团组织34-35
- 4.1.2.2 中坚力量之二——东北抗联第一军35-36
- 4.1.2.3 辅助力量——革命群众团体36-37
- 4.1.3 马克思主义在磐石抗日游击区的传播活动37-39
- 4.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日伪统治区的传播:以吉林市为例39-42
- 4.2.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市的传播环境39-40
- 4.2.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市的传播主体40-42
- 4.2.2.1 主要力量——吉林市地下党和中共吉林特支40-41
- 4.2.2.2 辅助力量——关内各地向吉林派遣的地下工作者41-42
- 4.2.3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市的传播活动42
- 4.3 本章小结42-44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基本评价44-51
- 5.1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主要特点44-48
- 5.1.1 传播主体倡导并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44-45
- 5.1.2 传播活动深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45-47
- 5.1.3 传播进程与吉林抗战形势密不可分47-48
- 5.2 马克思主义在吉林地区传播的历史意义48-50
- 5.2.1 丰富马克思主义在东北传播的重要内容48
- 5.2.2 成为吉林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思想武器48-49
- 5.2.3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吉林革命的指导地位49-50
- 5.3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进华;;20世纪初在哈尔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电子媒介探析[J];北方文物;2011年01期
2 王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J];党史文汇;2004年02期
3 刘一力;;马克思主义在辽宁的传播[J];共产党员;2011年11期
4 李军林;;从“五W”模式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张德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特点平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李建柱;;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综述[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左玉河;简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渠道[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01期
8 杨鹏;;国内外关于日本史学对中国近代三大史学思潮影响研究综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王玲仙;;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征研究[J];前沿;2011年24期
10 易国喜;;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共性和特性研究——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之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丽;普通高等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51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5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