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16-08-06 23:20

  本文关键词: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杜鹃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阴阳补泻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
茯苓、茯神和茯苓皮成分比较研究
复杂髋臼骨折方形区螺钉系统联合后
前路不同内固定治疗枢椎横行骨折合
甲冰缓释膜的制备及体外抑菌作用研
他克莫司软膏的研制及质量标准研究
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围绝
高水头泄洪洞掺气设施研究
锦屏一级大理岩时效变形破裂规律及
仿生态型鱼道水力特性初步研究
“Y”型汇流区水沙运动特性初步研
长江中游水体颗粒磷与悬沙定量关系
水资源论证后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研
水工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荆江河段平滩面积对水沙条件变化的
不同施肥处理荧光假单胞菌微生物群
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分析
基于SOPC汽车故障检测系统的设
基于FPGA步进电机细分驱动装置
省管县背景下县级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

 

     论文目录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前言第16-18页

 一、选题依据第16页

 二、研究现状第16-17页

 三、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佛教心灵哲学的特殊动机、维度与实质第18-34页

 第一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动机第18-20页

 第二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求真性和价值性维度第20-25页

  一、求真性维度第21-22页

  二、价值性维度第22-25页

 第三节 佛教心灵哲学的实质是圣学第25-34页

  一、佛教圣学与心灵哲学的关系第25-27页

  二、成圣成佛的标志第27-28页

  三、成圣成佛的心理根据是佛性第28-29页

  四、成圣成佛的理路第29-34页

第二章 佛教心灵哲学的本体论第34-50页

 第一节 唯物主义因素第35-38页

  一、宇宙生成论第35-36页

  二、认识论中的唯物因素一第36-37页

  三、密宗的心气不二、心物不二第37-38页

 第二节 唯心主义视角第38-42页

  一、唯识无境第38-39页

  二、万法唯心造第39页

  三、一心二门第39-40页

  四、一念三千第40-41页

  五、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第41-42页

 第三节 超越唯物、唯心的非存在第42-50页

  一、空第46-47页

  二、有第47-50页

第三章 心理范围的新发现第50-77页

 第一节 佛教心灵哲学与世俗心灵哲学共同承认的心理现象第50-54页

  一、意识的种类第50-52页

  二、意识的内容第52-53页

  三、意识的功能作用第53-54页

 第二节 只有佛教特别关注的心理现象第54-77页

  一、第七识第54-59页

  二、第八识第59-66页

  三、第九识、第十识第66-69页

  四、自在真心与现象学性质的真心第69-77页

第四章 妄心、真心与识精第77-101页

 第一节 妄心及其本质第77-83页

  一、妄心的本质第77-79页

  二、妄心的认识机制第79-80页

  三、妄心的心理内容第80-81页

  四、生命状态第81-83页

 第二节 真心及其存在论的证明第83-91页

  一、真心的存在论证明第83-85页

  二、真心的本质第85-86页

  三、真心的认识机制第86-88页

  四、真心的心理内容第88-90页

  五、生命状态第90-91页

 第三节 识精论及其与康德的比较第91-99页

  一、“识精”解读的说源及其问题第92页

  二、识精的起源第92-93页

  三、识精的本质第93-95页

  四、识精的种类第95-97页

  五、识精的功能、作用第97-98页

  六、比较研究:识精存在的证明第98-99页

 第四节 三者之间的关系第99-101页

第五章 禅定中的心理现象及其本质第101-111页

 第一节 心理现象的种类和内容第101-107页

  一、善根善业发相第101-102页

  二、烦恼、恶业发相第102-103页

  三、魔业发相第103-107页

 第二节 禅定中的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第107-108页

 第三节 禅定中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伏断问题第108-111页

  一、禅定中的心理现象的本质第108-109页

  二、禅定中的心理现象的伏断法门第109-111页

第六章 心身学说第111-127页

 第一节 事相上的多元心身图景第111-115页

  一、身、心的多元结构图景第112页

  二、心的本质第112-113页

  三、心身关系第113-114页

  四、心的可朽不朽问题第114-115页

 第二节 理体上没有心身第115-116页

 第三节 藏传佛教对佛教身心学说的发展第116-127页

  一、身体的起源第117页

  二、身体的结构第117-123页

  三、身体的种类第123-124页

  四、心身关系第124-125页

  五、身体与解脱的关系第125-126页

  六、身体的染净问题第126-127页

第七章 生死学说第127-141页

 第一节 生死的本质第127-128页

 第二节 生死流转的具体过程第128-131页

 第三节 生死的形态第131-134页

 第四节 生死与解脱第134-141页

第八章 对其他心灵哲学问题的解答第141-156页

 第一节 自我与人格同一性问题第141-148页

  一、有没有人格同一性第141-143页

  二、人格同一性的本质第143-145页

  三、人格同一性的功能、作用第145-147页

  四、人格同一性的判断标准第147-148页

 第二节 心的因果性问题第148-156页

  一、心的主枢作用第149-153页

  二、密宗的心气不二论对世间心理因果性难题的回答第153-156页

第九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上)——个体的精神健康与幸福第156-176页

 第一节 禅定与幸福第156-170页

  一、禅定与幸福感第157-161页

  二、禅定是至乐至福的方式第161-164页

  三、进入佛教所倡导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感有关联第164-167页

  四、禅定与身体健康有关联第167-170页

 第二节 禅定优化个人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170-176页

  一、面部表情与幸福有关联第170-171页

  二、共时性大脑整体活动与幸福感有必然联系第171-172页

  三、大脑中存在被称作幸福的东西第172-173页

  四、幸福感能用科学方法予以测量第173-174页

  五、幸福是否像水一样属于自然的种类?第174-176页

第十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下)——社会心理及其优化第176-193页

 第一节 社会觉知第176-179页

  (一) 对自我的觉知第176-178页

  (二) 对他人的觉知第178-179页

 第二节 社会态度第179-180页

 第三节 社会动机第180-181页

 第四节 差异心理学第181-183页

 第五节 社会人际关系第183-186页

 第六节 社会人格培育第186-193页

第十一章 佛教心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93-208页

 第一节 与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第193-199页

  一、比较研究第193-197页

  二、可以借鉴的内容第197-199页

 第二节 与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第199-20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8-216页


 

论文编号BS2218239,这篇论文共216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75.6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8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佛教心灵哲学与精神文明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6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86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c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