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残酷的句子_哲学名言_超越现实性哲学的对话
本文关键词:超越现实性哲学的对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便民服务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中外哲学
超越现实性哲学的对话
编辑日期:2014-6-17 作者:张世英 陈志良
陈志良:我们已经到了一个以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时代,创新、创意、创造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实践方式的新的实践方式,可以称之为创造的(创新的)实践。从现在的观点看,以前的人类的实践只能称做改造的实践,而人类更早的实践只能称做自然的实践了。关于创造的实践与改造的实践及自然的实践的区别,我将在以后撰文谈及。现在我要谈的是,由于时代的实践方式和时代的精神发生了框架性的转换,它也必然导致哲学框架的转换,否则哲学就没有资格把自己称为时代精神的体现,为此,我们必须反思到现在为止的全部哲学。应该说,我们现在的哲学,其最大的特点是从现实性范畴框架出发的,是坚持某种统一性原则的哲学。现实性范畴是传统哲学的总的繁荣之根,只要改造型的实践活动仍是人类的主要实践活动,现实性范畴就理所当然地会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从逻辑上说,要真正使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立足于创新,使创新成为整个民族和人类的精神和灵魂,就必须对传统哲学长期坚持的现实性这一总体框架进行否定。毫无疑问,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时代正进入一个虚拟的数字化时代,而虚拟这一全新的概念则打破了以往现实性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我们至少可以说,从现实性哲学进入到虚拟性哲学,这将是未来哲学框架的重大转换,这一转换将大大地开拓我们的哲学视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使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哲学平台上。
张世英:你在这里明确地提出哲学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传统的现实性哲学框架,重新审视现实性范畴,我非常赞成。这不只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要把这个题目说清楚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把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够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的兴趣。
我过去长期从事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近二十年来转向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应该说,西方现当代哲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从西方旧形而上学的窠臼中跳了出来。在拙著《进入澄明境——哲学的新方向》中我指出,西方自柏拉图以后,特别是自笛卡尔到黑格尔的传统哲学,总是把真理归结为“在场”(“出场”presence),或归结为变动不居的在场——感性直观,或归结为恒常的在场——逻辑概念,认为凡不符合逻辑概念的东西或不可能出现在感性直观中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性。现实者,在场、出场之谓也,根本不可能出场的东西就是不现实的东西,就是不真的。这种真理观移植到中国来,于是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就都被看做是不现实的,因而是不真的东西。因为“白发三千丈”不可能在感性直观中出场,声中闻湿不可能在概念中出场。这种真理观的维护者也许会辩解说,我们的观点并不这么简单。我们也承认“白发三千丈”是有意义的,只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的愁绪;“晨钟云外湿”也是有意义的,只因为它反映了“雨湿”的现实情景,所以,“白发三千丈”和“晨钟云外湿”都是现实的反映。显然,这种辩护的核心仍然是:一切表述的意义或真理,归根结底在于反映现实,在于“出场”,不可能出场的东西之本身是不真的。在这种真理观的维护者心目中,任何思想文化现象,艺术、宗教、神话、语言、科学等,只要能道出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现实,那就算是做了最终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陈志良:您所说的西方传统哲学或“在场”哲学,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现实性哲学,长期以来也是我国哲学界广为倡导和流行的模式。我想如果以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为范本加以分析,我们对其局限性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传统哲学与现实性范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实性范畴是两千多年传统哲学的根底、基础和灵魂。传统哲学是从多种角度来确认现实性的地位的:从总体哲学框架的角度看,现实性表达为“有”、“存在”,与此相对应,思维是与现实性相对立的,是对现实的反映,世界划分为存在与思维或者物质与意识两大部分,这一框架被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发展的角度看,现实性是一切可能性的依据,换言之,可能性是现实性所赋予的,可能性是现实性的可能性,是现实性所提供的可能性空间中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从现实性向可能性的发展中又推导出因果性、必然性、合理性、规律性等范畴,所有这一切都是现实性范畴合乎逻辑的自身展开,人的作用只是在现实性所提供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可能性而已。从认识的角度来说,因为现实是一切的出发点,所以感性直观是全部认识的起点,逻辑是对感性直观的抽象和综合,逻辑的必然性、合理性在于与存在的同一性,认识早就包含在现实性之中,人只不过用人的形式将其发现并表达出来而已。从真理论的角度来说,逻辑只有合乎现实才是真理。
应该说,传统哲学是内在统一的,它形成了一个哲学框架系统,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这一系统:现实性是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出发点,人的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而逻辑或思维的真理性只是在于合乎现实。或者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只有正确反映世界才能认识世界的规律性,才能正确改造世界。这便是传统哲学的总体框架。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如同一棵树的全部因素在其种子中一样,现实性范畴包含了一切尔后的哲学范畴,,或者说所有的哲学范畴都是现实性范畴的自身展开。现实性是传统哲学的基础,是人的思维与行为统一性的基础。离开了现实性,传统哲学的大厦也就解体了。(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3期)
本文关键词:超越现实性哲学的对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