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网络虚拟存在
发布时间:2017-09-27 09:24
本文关键词:论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网络虚拟存在
【摘要】:存在问题是哲学上亘古而常新的话题和难题。本文考察了人们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虚拟存在问题。网络虚拟存在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现实存在的新的存在方式,人们的活动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自由度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得到极大提高,人在美轮美奂的计算机虚拟网络中生存和发展,生活呈现为一种网络虚拟存在样态,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存在。网络虚拟存在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科学技术发展与革新的必然结果,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未完成性及社会交往的扩展等为网络虚拟存在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因此,对网络虚拟存在进行哲学探究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之义。 论文运用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多维度视角对“存在”作了哲学史的考察,强调了马克思的“历史的存在”对“存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并由此进一步对“网络虚拟存在”的实质及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作了论证。论文的中心问题是论证“网络虚拟存在”何以能够成为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为此,文章采取哲学思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现实存在与网络虚拟存在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力求将网络虚拟存在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进一步澄清网络虚拟存在境遇下人的发展本质,指出网络虚拟存在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必然阶段,也是人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于网络虚拟存在的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人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把握,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批判现实、规范实践的功能;同时,这一研究对于指导人们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生产活动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存在 存在方式 网络虚拟存在 虚拟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 网络虚拟存在:当今时代的哲学课题8-15
- 一、 问题的提出8
- 二、 研究意义8-9
-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9-12
- 四、 论文研究的目标、方案12-13
- 五、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13-15
- 第一章 “存在”的历史与历史的“存在”15-35
- 第一节 “存在”的历史15-19
- 一、 何谓“存在”15-16
- 二、 “存在”的哲学史考察16-19
- 第二节 历史的“存在”19-24
- 一、 马克思哲学视域下的“存在”19-22
-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三形态学说22-24
- 第三节 网络虚拟存在24-35
- 一、 何谓网络虚拟存在25-29
- 二、 网络虚拟存在何以可能29-35
- (一)人的需要的发展29-30
- (二)技术的革新与发展30-32
- (三)人的发展的未完成性32-33
- (四)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展33-35
- 第二章 网络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35-48
- 第一节 现实的虚拟与虚拟的现实35-38
- 一、 现实存在的虚拟性35-37
- 二、 网络虚拟存在的现实性37-38
- 第二节 网络虚拟存在之新38-41
- 一、 存在境域的变化:由生活世界到虚拟世界38-39
- 二、 活动方式的变化:由现实实践到虚拟实践39-41
- 第三节 网络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关系41-48
- 一、 现实存在决定网络虚拟存在41-43
- 二、 网络虚拟存在反作用于现实存在43-46
- 三、 现实存在与网络虚拟存在的统一46-48
- 第三章 网络虚拟存在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48-55
-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48-49
- 第二节 网络虚拟存在境遇下人的发展本质49-51
- 第三节 网络虚拟存在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双重作用51-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中卫;;虚拟实践的产生、结构与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章铸,吴志坚;虚拟现实:必须面对实践的追问——兼与陈志良先生商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1期
3 窦爱兰;对虚拟实在的本体论思考[J];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4 彭列汉;虚拟现实:认识的第三种形式[J];理论月刊;2003年02期
5 南海;哲学主题的时代转换——对虚拟哲学的理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吴宁;在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之间[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7 彭欣;罗晓洪;;虚拟世界与虚拟性哲学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谭希培;金雪芬;;现实与可能之间的主体间性——虚拟哲学四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胡敏中,贺明生;论虚拟技术对人类认识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2期
10 陈志良;从现实性哲学到虚拟性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转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928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2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