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李翱情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3:04

  本文关键词:李翱情论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翱 复性书 性善 邪情 息情复性


【摘要】:自孟子以来,人性论逐渐成为了儒家讨论的核心,历代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而在儒家人性论之中,性情关系又是其最基础的理论;但是,宋明理学之前,儒家性情思想一直比较混乱,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唐以来儒家心性思想又遭到了佛教理论的巨大冲击,这使得儒家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动摇,并促使一些学者开始试图重新改造和完善儒家的心性理论。唐朝中后期,李翱在继承儒家经典的基础上,综合隋唐时期的各种思想,以完善儒家心性理论、崇儒排佛为目的,提出了性善情“有善有不善”的性情主张,构建起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复性学说。李翱的复性说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为宋明学者建立完善的儒家人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复性说中,李翱以情论性,对情进行了自己独到的解释,强调了克服邪情的重要性,明确开辟了儒家崇性抑情的心性道路。在此基础上,针对情之昏邪,李翱提出了息情复性的修养方法,使得儒学心性理论体系更趋完整。李翱情论思想是对儒家性情理论的一次总结和提升,它吸收了一定的佛教思想,完成了儒家性情理论相对于佛教思想的调整。本文旨在通过剖析李翱复性说的思想内容,揭示出他在情论方面的见解与主张,明确情邪思想在其理论中的支撑作用,并试图证明其情论思想是在融摄佛教教理过程中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李翱性情思想是儒家心性理论迈向成熟的转折点,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启发作用,推动了其理论的发展,对儒家心性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翱 复性书 性善 邪情 息情复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B241.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引言7-13
  • 1.1 李翱之前心性论发展略述7-10
  • 1.2 李翱哲学思想研究状况10-13
  • 第二章 李翱复性说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3-22
  • 2.1 李翱生平概述13
  • 2.2 李翱复性说提出的背景及原因13-16
  • 2.2.1 李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3-14
  • 2.2.2 李翱复性说提出的原因14-16
  • 2.3 李翱复性说的主要内容16-22
  • 2.3.1 李翱对性的理解16-18
  • 2.3.2 李翱对情的理解18-19
  • 2.3.3 李翱对性情关系的理解19-20
  • 2.3.4 李翱的修养主张20-22
  • 第三章 李翱情论思想研究22-32
  • 3.1 李翱情论思想概说22-23
  • 3.2 李翱情论思想分析23-31
  • 3.2.1 复性说中的情邪思想分析23-24
  • 3.2.2 情性关系的深层探讨24-25
  • 3.2.3 李翱对“情有善有不善”的理解25-27
  • 3.2.4 不善之情产生的原因27-28
  • 3.2.5 对李翱息情主张的探讨28-31
  • 3.3 李翱邪情思想在复性说中的理论地位31-32
  • 第四章 李翱复性说与佛道思想的关系32-38
  • 4.1 李翱复性说与佛教理论的关系32-35
  • 4.1.1 李翱邪情思想与佛教邪情思想对比32-33
  • 4.1.2 李翱援佛入儒分析33-35
  • 4.2 李翱复性思想与道家道教思想的关系35-38
  • 第五章 李翱复性说的特质、局限及意义38-41
  • 5.1 李翱复性说及其情邪思想的理论特质38-39
  • 5.2 李翱复性说的局限性39-40
  • 5.3 李翱复性说对宋明理学的影响40-41
  • 第六章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44-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耘;李翱复性学说及其思想来源[J];船山学刊;2002年01期

2 向世陵;儒佛之际与宋初性无善恶说[J];东岳论丛;2005年01期

3 李晓春;再论李翱的人性论[J];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03期

4 赵静;;李翱的佛教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马积高;李翱生平仕履考略[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王洁;略论儒家的“情”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7 林耘;李翱论“诚”[J];孔子研究;2003年03期

8 樊祯祯;;汉代儒家情性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2009年04期

9 李晓春,武玉鹏;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对性二元论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10 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J];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本文编号:945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45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