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谭嗣同认识哲学的过程和旨归

发布时间:2017-10-02 09:22

  本文关键词:谭嗣同认识哲学的过程和旨归


  更多相关文章: 谭嗣同 认识哲学 认识过程 认识旨归 近代哲学


【摘要】:谭嗣同是最早对脑进行系统诠释的近代哲学家,并基于对脑的理解而探究人与世界的同一性问题。基于对认识过程和途径的考察,他肯定认识起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与外物的接触,呈现出经验论、反映论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谭嗣同一面夸大人之感觉器官的有限与外部世界无限之间的矛盾,一面突出认识对象的瞬息万变、不可捕捉。在否定人可以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认识世界的前提下,他放弃感觉器官而寻求新的认识途径,试图信凭佛教的"一多相容"、"三世一时"洞彻真理,致使"转业识而成智慧"成为其认识哲学的最后归宿。至此,谭嗣同的认识哲学既包括由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而来的经验论、反映论,又包括由佛教而来的玄想、顿悟,由此构成了一道独特景观。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谭嗣同 认识哲学 认识过程 认识旨归 近代哲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康有为与谭嗣同思想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5AZX012)
【分类号】:B254
【正文快照】: 谭嗣同对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等与人体密切相关的科学兴趣盎然,并借此集中对脑进行探究,成为最早对脑进行系统诠释的近代哲学家。他对心、脑的界定明确了认识的器官和前提,也奠定了认识的途径和方法。谭嗣同既肯定认识起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与外物的接触,又突出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艺术的最高旨归[J];人民文学;1996年11期

2 姬志海;;在狂欢与戏谑的背后——《一亿六》“天人合一”的精神旨归[J];朔方;2010年04期

3 何小丽;;返乡者的困惑及其精神旨归[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3期

4 谈忐;社会现代化的人文旨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宗刚;;诗与思:雪丰谷诗歌的审美旨归[J];理论与创作;2011年01期

6 郑孝芬;;坚守抑或退避——《笨花》叙事旨归解读[J];大众文艺;2010年23期

7 王丽娟;;解析《渔家傲》中范仲淹的潜隐思想[J];文学教育(上);2013年11期

8 张杰;;追寻精神性旨归的林雪[J];诗刊;2007年12期

9 郭剑敏;;共和国初期红色叙事的意义旨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卢晓侠;审美超越:艺术的旨归[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通讯员 孙宁华;“三无”和“三有”的共同旨归[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辽宁省文联《艺术广角》编辑、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研班学员 苏妮娜;正能量:文艺雅俗的共同旨归[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著名时事评论员、杂文家 王石川;庆祝儿童节,必须重温历史旨归[N];潮州日报;2009年

4 梦海 吉林师范大学;大学以关注人的“心性”为旨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袁新文 廖文根 张洋;改革温度 最高旨归是人民[N];人民日报;2014年

6 张立红;现代人更需要“深度国学”[N];新华书目报;2014年

7 陈兆肆;“大人”是谁?[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张树伟;为教育注入心怀他人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4年



本文编号:9588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9588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