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年
《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杨寒松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以《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为研究目标,以古代文献材料以及近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展开的中医基础理论性研究。 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的理论核心之一。其中,阴阳为抽象的气,是比附于具体事物或现象存在的两种属性的抽象之气。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特点,极难辨别。而辨别阴阳是中医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阴阳学说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将直接关系到中医学的学术水平和中医医疗实践的的诊疗水平。 现在《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阐发,主要是在阴阳互藏、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不同角度,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至于其哲学起源,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并没有做过多的、详细的描述。然而要想更深入的把握阴阳理论,必须加强对阴阳思想哲学起源的把握。而且现行的阴阳学说其对阴阳理论的阐释角度较为发散不易整体性的把握。 因此,本文即是从阴阳思想的哲学起源开始,逐步深入到对《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论述中。着重从哲学上阴阳理论的内涵及特点,阐发《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核心内涵与特点。并且从整体、动态的宏观角度阐发《黄帝内经》的阴阳理论。 方法 本文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采取史学、文献学等方法。收集充足的材料,对材料中有关阴阳学说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分析。最终总结出哲学上阴阳理论内涵的发展、变化史以及《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内涵及特点。 结论 哲学上阴阳思想先是由具体的自然现象升华为自然界的天地之气,再由自然界的天地之气升华为抽象的“气”,最后由抽象之“气”升华为万物本源之阴阳。并且具有贵“阳”与贵“和”的特点。 《黄帝内经》援引了哲学上阴阳的理论。并且正确的、灵活的将阴阳理论用于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并且延续了哲学上阴阳理论的特点,也具有了贵“阳”与贵“和”的特点。 《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内涵应放在阴阳运动变化的整体中把握:既阴阳互藏、阴阳互根互用是阴阳运动变化基础和前提,阴阳交感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形式,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运动变化的整体规律,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变化量变与质变的两种外在外在表现形式。 《黄帝内经》的阴阳理论所阐释的阴阳变化过程是动态的均势平衡过程。是动态的均势的常阈值内的平衡,是阴阳双方的量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稳定于正常限度之内的状态,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止。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光宇;阴阳学说与《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实践的典范[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2 王键;黄辉;;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2期
3 宋镇星;;论“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4期
4 申秀云;《内经》与儒家学说注重阳气之比较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潘毅 ,严灿 ,杨页君;太极图解阴阳学说内容及病机[J];国医论坛;2002年01期
6 陈丽云;严世芸;;“和”的追求:传统哲学视域中的中医学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申俊龙;魏鲁霞;;论中医语境下阴阳范畴的特质与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吴润秋;;《黄帝内经》治疗学理论体系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9 杨玉辉;;从道教的人的本质观看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白于蓝;;师永盂新释[J];考古与文物;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满锦;《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潘世斌;调理五藏与抗衰老关系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张金山;先秦儒家和谐管理思想[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郭岚;《内经》长寿理论与培元固本治法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齐林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身体观念及其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陈徽;;从“学而时习”到“静坐穷理”——儒学的笃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弱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徐望驾;;《说文解字》注释语言常用词的语料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王曦;;《玄应音义》碛砂藏系改动原文文字情况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源源;;《大正藏》本《妙法莲华经释文》校勘十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田志勇;叶少飞;;“西楚霸王”名号考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邢蔚群;纪丹阳;;试论《管子》的“常”与“变”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张雪梅;;《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举隅——以《内经》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关祥可;;马泊六的典型代表——浅论《水浒传》中的王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高文萍;;析蟾蜍画像所反映的汉人“不死”观念[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王帷韬;;《说文解字》叠文探微[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玺;;略谈许慎受今文经学思想之影响[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郭蕾;陈以国;;经筋与阳气[A];中国针灸学会经筋诊治专业委员会2010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华经筋医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綜論[D];吉林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4 彭峥;《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D];湘潭大学;2010年
5 滕召梅;试比较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之异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红;《仪礼》祭祀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元梅;《虚字说》与《助字辨略》的比较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干艳娟;宫体诗创作题材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岚;周少元;;试论儒家“礼乐刑政”治国方略中的和谐理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洪必良;试论《老子》哲学观对《素问》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3 谭瑛;略论《内经》与儒家思想观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4 刘健;脾虚致衰老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罗光第;;《内经》养生观和《道德经》的共通处[J];按摩与导引;1988年01期
6 俞景茂;;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读《素问·生气通天论》[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7 董少萍,罗曼;“中和”观对中医学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8 赵家新;《黄帝内经》比喻的文化内涵[J];毕节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9 龚丽红;汪频高;;“化性起伪”:荀子教化观对当前人文教育的启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颜德馨,胡泉林,王平平,周晓燕,宓哲伟,周良彦;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文珍;[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承哲;七宝美髯丹及其加减方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邢玉芝;D-半乳糖诱导生物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模型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玉瑞;;《内经》对疑难病证的认识初探[J];现代中医药;1992年01期
2 景浩;;《黄帝内经》与儒家“致中和”思想[J];中医药学刊;2006年03期
3 龚海洋;骆斌;;浅谈《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黑春潮;淮丁华;宋永红;;对《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的认识[J];光明中医;2006年07期
5 肖元春;李鼎;;《黄帝内经》艾灸疗法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时淑敏;郑志;路敬稳;;试论《黄帝内经》的病理心理学思想[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6期
7 夏小军;;黄帝内经对医疗纠纷防范的贡献[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22期
8 程康林;李新玥;;从《黄帝内经》情志致瘀看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林培明;;内经的天人合一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龚学忠;许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中时间治疗学思想[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宗殿;那莎;江锋;朱丽红;李明秀;;《黄帝内经》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影响初探[A];计算机在诊法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5年
2 鲁智勇;;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哲学基础[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邹纯朴;周国琪;李海峰;王丽慧;陈正;;优化《内经》课程 建立适应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超中;;神化与物化——以医演易的文化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灿玾;;《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6 陈莉娜;;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之源——《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探索[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冯成林;;论《黄帝内经》对研究骨康液的指导意义[A];首届全国骨伤专科专院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五臟相音:中西医结合听声辨证的最新诊断手段[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9 孙本良;;以《黄帝内经》气一元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中医的地球外周能量场学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10 李海玉;;从《黄帝内经》探讨中医学疾病解释模式[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海霞;[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屈骊君;[N];健康报;2001年
3 记者 吉朋晓;[N];联合时报;2010年
4 钱进 广西灵山县武利中心卫生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 米生富 宋伟;[N];延安日报;2010年
6 刘培育;[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教授 杨秉辉;[N];家庭医生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商报记者 倪成;[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10 达士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2 申咏秋;《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陈家旭;《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4 王凤香;黄帝内经梦象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陈曦;《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6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潘大为;《内经》形神理论的多重结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谭颖颖;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成建军;《灵枢经》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洋;《黄帝内经》情志病因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波利;《黄帝内经·素问》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杨寒松;《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修圆慧;《黄帝内经》“气”理论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刘璐;《黄帝内经》养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内容与教材设计[D];厦门大学;2014年
5 张建东;先秦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D];河南大学;2005年
6 晋钰丽;《黄帝内经》用药规律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苏萍;《黄帝内经》中身心健康问题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8 柴洋;《黄帝内经》精神养生考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周欣;《内经》四时常脉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战佳阳;《黄帝四经》对《黄帝内经》的影响[D];辽宁中医学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7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