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7 15:14

  本文关键词:肠道菌作用下小檗碱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头花蓼活性成分代谢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师范大学》 2015年

白及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苏子敬  

【摘要】:白及是兰科白及属,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块茎具有止血润肺、生肌止痛、保护组织和修补破损组织等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外伤出血、吐血、疮疡和溃疡等病症。随着近年人们对白及认识的不断加深,用途不断扩大,白及市场价格攀升。野生白及被乱采滥挖,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导致野生资源急剧缩减,面临着灭绝的危险。白及又因种子发育不完全且极其细小,很难播种出苗,现在在生产上大都以块茎进行繁殖,其繁殖系数较低。所以白及资源紧缺,市场供不应求,怎样有效地进行人工栽种和繁殖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虽然已实现白及人工栽培,但其繁殖栽培措施并不理想。而内生菌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一些内生菌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白及内生菌与白及生长的关系以及白及药用成分的关系还少有报道。这些研究的前提是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实验材料白及(Bletilla striata)取自重庆市药用植物种植研究所内的白及种植园区。将新鲜的白及植株带回实验室,选取生长健康的白及洗净,将其根、茎块、茎、叶4个部分的组织块,经75%的酒精和0.1%的升汞表面消毒后,分别接于PDA、MEA(麦芽糖培养基)、CS(察氏培养基)、LB培养基上。研究表明,从组织块中共分离到内生真菌菌株71个,内生细菌菌株23个。其中从根、叶、茎和茎块中分别分离到内生真菌菌株6个、20个、20个和25个。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一共鉴定出了19种内生真菌,包含在10个属中。对白及内生细菌进行抗菌活性实验后,发现一株内生细菌(b9)对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都具有抗菌活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67.239;Q9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茗月;路雪君;廖晓兰;;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7期

2 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孙剑秋;郭良栋;臧威;迟德富;;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活性物质多样性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7期

4 王晓敏;吴明开;罗晓青;;珍稀药用兰科植物白及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林燕青;洪伟;;植物内生真菌研究及应用前景[J];福建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6 王莉衡;;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3期

7 冉国华,张志元;植物内生细菌研究及其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江爱兵;王开梅;张凤;杨自文;;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农用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9 袁志林,戴传超,史央,王安琪,张德珍;内生真菌B3促进水稻生长的机理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10 徐锦堂;郭顺星;;供给天麻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紫萁小菇[J];真菌学报;198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刚;中国贵州兰科植物白及内生真菌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方玉鹏;鱼腥草产槲皮素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武坤毅;两种白及内生菌多样性T-RFs指纹图谱分析及与白及多糖含量相关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纪顺,杨合同,陈凯,郭勇,周红姿;两株多功能生防细菌在小麦根际定殖及其对小麦病害的防治效果[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2 刘畅;米士伟;于祝涛;延洪凯;高克祥;;内生真菌球毛壳ND35对五种植物生长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余波;赵力;曹建波;彭远义;;植物内生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3期

4 游玲;王涛;王松;杜江;;两株油樟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与降解纤维素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5 邓雪萍;杨博;;药用植物内生菌及其产生的活性成分研究现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6 陈利军;陈月华;史洪中;胡肄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7 许桂芳;孟丽;李孝伟;王鸿升;刘荷芬;;河南省种子植物新记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8 曹受金;;碧玉兰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9 查学强;魏鹏;罗建平;;8种产地铁皮石斛蛋白质和同工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10 王丽娟;刘苏萌;司艳红;何培新;;油菜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东;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健;手参有效部位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的质谱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马冠华;烟草内生细菌Itb57生物学性状及其对黑胫病的控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丁硕;冰缘植物内生细菌与高山离子芥抗寒性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芸;苹果渣固态发酵高蛋白产量菌株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立祥;东北地区松属双维管束树种地理种群分异及其生态适应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赵玥;两种金线莲生长及与内生真菌共生培养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8 钟明;博落回主要生物碱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禹利君;皱边石杉种质资源SSR多态性分析、PS-ID验证与其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陶晶;多功能菌剂的组合效应研究及其抑菌物质的特性和分离[D];石河子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驰宇;肠道菌作用下小檗碱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头花蓼活性成分代谢特征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樊新新;乌头内生菌群落时空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瑶;白木香内生真菌Botryosphaeria rhodina A13固体发酵产物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辉;李莉;吴鸣谦;陈双林;;1株杜仲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分析和菌种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邓义熹;张亚雄;涂璇;;植物内生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3 胡仁火;蔡年春;马万霞;李亚男;胡梦瑶;;10种中草药提取液抑菌杀菌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罗在柒;乙引;张习敏;伍庆;杨立昌;;环草石斛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其生理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徐云(昌鸟);于力文;;霍山石斛种子的萌发和试管苗的培养[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6 芮海云,吴国荣,陈景耀,陆长梅;白芨中性杂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侯奎;刘玉军;陆荣;刘小娟;周芸;樊美珍;;葛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林多;赵磊;陈宁;徐丽丽;杨延杰;;光合菌肥对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0年03期

9 颜容;刘红霞;蔡怀頫;葛颂;;独花兰菌根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高宁;王强;王振月;程玉鹏;;狭叶柴胡内生真菌分布特征的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建锋;植物内生真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韦继光;罗汉松科、山茶科和红豆杉科植物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多样性及拟盘多毛孢属分子系统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梅霞;产黄酮类物质银杏内生真菌菌株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姝;植物内生放线菌Fq24的分离筛选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代军,胡桂馨;应用和改良禾草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与现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2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1年01期

3 任安芝,高玉葆;禾草类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4年02期

4 何颖;谈锋;谢建平;;红豆杉内生真菌产紫杉醇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5 孙端方;冉雪琴;王嘉福;;一株产紫杉醇罗汉松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8年05期

6 严菊芬;王素萍;齐宁波;陈君;毛俊;杨树林;;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年S1期

7 古海刚;白红进;曾艳波;常东东;梅文莉;;中国红树植物角果木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初步鉴定[J];微生物学杂志;2012年06期

8 梁宇,高玉葆;内生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0年01期

9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河南科学;2003年04期

10 孙翔;李文超;郭守玉;郭良栋;;内生真菌V.中国树木和地衣内生真菌三个新记录属种(英文)[J];菌物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与展望[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琦;严铸云;汪杨丽;陈新;万德光;;家种和野生丹参内生真菌初步比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3 陈法军;黄永青;叶万辉;;内生真菌及其意义[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严铸云;戴国君;马云桐;张琦;陈新;万德光;;丹参内生真菌与其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鹊;魏超;吴卫;;药用新资源—内生真菌[A];全国第9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陆涛;高龙;纪燕玲;王志伟;;温度处理对鹅观草种子内生真菌垂直传播能力的影响[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猛;;小麦和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贤兴;陈析丰;南旭阳;何献武;;喜树果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杨民和;王国红;;茶树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利用潜力[A];第四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严铸云;郭晓恒;宋杰;;濒危中药替代品的新资源——内生真菌[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彬;五株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宋梅玲;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周连玉;基于代谢组学的中华羊茅-内生真菌共生体响应低温胁迫的生化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马敏芝;多年生黑麦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抗病性及其对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抗病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陈丽;醉马草内生真菌分子检测、基因型及产碱多样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易晓华;除虫菊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代谢产物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胡克兴;石斛属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8 何璐;苦参内生真菌抑菌物质纯化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9 袁志林;疣粒野生稻(Oryza granulata)内生真菌资源挖掘、系统发育分析和功能初探[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朱敏杰;内蒙古中东部草原羊草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对宿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聪聪;三尖杉两株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婷;黑果枸杞内生真菌R43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向建辉;黄连内生真菌中小檗碱的分离与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毛光瑞;陕西核桃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影珍;猫儿屎内生真菌DS58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孝杰;三株中药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赵晓静;禾草内生真菌显微结构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韩阳;两株植物内生真菌和一种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龚倩;银杏内生真菌抗菌、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10 周燕燕;紫玉盘内生真菌Arthrinium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本文关键词:肠道菌作用下小檗碱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头花蓼活性成分代谢特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179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