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
本文关键词:传统“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年
传统“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
董一帆
【摘要】:“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之一,其内涵丰富、蕴意深刻。她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处事价值观、方法论,渗透于哲学、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对包括中医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体现了我国传统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其中,对养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拟通过对“和”字的考据,探求“和”文化的思想渊源和内涵特点:通过提炼《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研究“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中的体现;努力挖掘“和”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价值,并据此提出其对现代养生学的启示。 本文主要采用训诂、文献检索、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和”的字形构成、写法、读音、用法、意义等进行了考证:并对“和”文化的核心思想、理论精髓、特色魅力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提炼了《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收集了《黄帝内经》中有关“和”的文字和论述,探讨分析了“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探求了《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中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彝生学的启示。 “和”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目标,调和为手段,和而不同为原则的文化,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其理论精髓是“致中和”;其特色魅力是“和而不同”。“和”文化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内经》养生思想与养生方法中:“阴平阳秘”是中医养生的目标;“和于术数”是中医养生的大法;“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是中医因人而异的养生特色。《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中的传统“和”文化对现代养生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谐环境是养生的基本要求;现代人群的养生活动应当在“和”文化的指导下正确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地养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2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浩;“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我见[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杨庆存;;孔子“和”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小丹;张茂林;;《黄帝内经》中“和”的思想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 马璇;;中华传统“和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1期
5 郝育晨;;中国政治的“和”文化——基于儒学逻辑的考察[J];法制与社会;2013年28期
6 王殿明;路紫;刘景岭;;我国“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研究体系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张巧霞;;《黄帝内经》的“中和”观[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8 袁长津;;从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论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J];中医药导报;2008年01期
9 李爱云;从汉字看中国传统的“和”文化[J];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10 林永青;赵百孝;;《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思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丹江;故宫建筑与传统中和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刘桂荣;;董仲舒对荀子和合思想的接受[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有卫;;古文献中篆文及其篆楷对应错漏举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石田田;;对《尔雅》编排体例的认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殷光磊,陈华德;“补泻反,则病益笃”之我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4期
6 周翔;;汉语合音词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红叶;蒋涛;;也说“出门看”的“看”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8 戴莹莹;;“文学的自觉”与“文如其人”内涵的衍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9 张丽;储小旵;;“嬷嬷”音义补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刘莉;;论《包山楚简》133号简文“诰”字的改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2 杨青新;;《尔雅·释亲》的文化说解[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3 楊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4 王晓东;;“交费”与“缴费”[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何茂活;程建功;;古汉语教材中的“繁简错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6 杨锐;;“风景”释义[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奕望;吴鸿洲;;健身气功·五禽戏之源流考[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志彬;;金庸小说与中医药[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文思;蒋燕;刘红艳;王婧;;《内经》“肺主皮毛”的理论探奥[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朱鹏举;;《内经》“治半夏”“秫米”名实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赫赫;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张士康;传统汤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曾仁宏;鼻部常见病症术语的规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李浩;《医心方》体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张涛;《伤寒论》六经的诠释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贾世敬;先秦典籍与《黄帝内经》“和”范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日色雄一;日本考证学派《灵枢》研究之考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立功;《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中博;《说文解字》同体会意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春阳;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6 楼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声韵艺术与演奏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邵长江;芪归胶囊的临床前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张文森;论轻伤害案件早期和解制度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0年
9 鲍树柏;古代汉语乐器名源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光宇;阴阳学说与《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实践的典范[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2 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天人[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3 任秀玲;;《黄帝内经》建构中医药理论的基本范畴——形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年06期
4 杨明;;儒家“中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5 费孝通;;孔林片思[J];读书;1992年09期
6 庄庭兰;;论《素问》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特性[J];东岳论丛;2009年02期
7 杜运辉;;我国哲学界关于“和合学”的讨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05期
8 杜运辉;;“兼和”与“和合”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2009年05期
9 韩美群;;和谐文化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04期
10 岑瑞深;浅谈中医应对亚健康状态之策略[J];国医论坛;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焱;胡亚男;;《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严世芸;[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平;中医学合和思想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方满锦;《黄帝内经》中和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锦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吕丽;《黄帝内经》的自然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苏;中和思想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玉瑞;;《内经》对疑难病证的认识初探[J];现代中医药;1992年01期
2 景浩;;《黄帝内经》与儒家“致中和”思想[J];中医药学刊;2006年03期
3 龚海洋;骆斌;;浅谈《黄帝内经》对肥胖的认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黑春潮;淮丁华;宋永红;;对《黄帝内经》中养生理论的认识[J];光明中医;2006年07期
5 肖元春;李鼎;;《黄帝内经》艾灸疗法探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时淑敏;郑志;路敬稳;;试论《黄帝内经》的病理心理学思想[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6期
7 夏小军;;黄帝内经对医疗纠纷防范的贡献[J];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22期
8 程康林;李新玥;;从《黄帝内经》情志致瘀看对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林培明;;内经的天人合一观[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龚学忠;许良;;《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中时间治疗学思想[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宗殿;那莎;江锋;朱丽红;李明秀;;《黄帝内经》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及其对后世影响初探[A];计算机在诊法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汇编[C];2005年
2 鲁智勇;;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哲学基础[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邹纯朴;周国琪;李海峰;王丽慧;陈正;;优化《内经》课程 建立适应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超中;;神化与物化——以医演易的文化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灿玾;;《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6 陈莉娜;;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之源——《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探索[A];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冯成林;;论《黄帝内经》对研究骨康液的指导意义[A];首届全国骨伤专科专院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高也陶;李捷玮;潘慧巍;;五臟相音:中西医结合听声辨证的最新诊断手段[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9 孙本良;;以《黄帝内经》气一元论为理论依据建立中医的地球外周能量场学说[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创新优秀论文集[C];2002年
10 李海玉;;从《黄帝内经》探讨中医学疾病解释模式[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海霞;[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屈骊君;[N];健康报;2001年
3 记者 吉朋晓;[N];联合时报;2010年
4 钱进 广西灵山县武利中心卫生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 米生富 宋伟;[N];延安日报;2010年
6 刘培育;[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教授 杨秉辉;[N];家庭医生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文;[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商报记者 倪成;[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10 达士野;[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2 申咏秋;《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陈家旭;《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4 王凤香;黄帝内经梦象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陈曦;《黄帝内经》气化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年
7 潘大为;《内经》形神理论的多重结构[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谭颖颖;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成建军;《灵枢经》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刘洋;《黄帝内经》情志病因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波利;《黄帝内经·素问》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董一帆;传统“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胡犀利;从纽马克功能理论比较《黄帝内经》的三个英译本[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杨寒松;《黄帝内经》阴阳思想的哲学源流及其理论的内涵与特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丁晓萌;《黄帝内经》之十二时辰养生讲座的口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4年
6 修圆慧;《黄帝内经》“气”理论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刘璐;《黄帝内经》养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内容与教材设计[D];厦门大学;2014年
8 张建东;先秦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D];河南大学;2005年
9 晋钰丽;《黄帝内经》用药规律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10 苏萍;《黄帝内经》中身心健康问题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传统“和”文化在《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中的体现及其对现代养生学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1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