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目前葛洪养生思想研究,分别从道教神仙理论、养生思想、医学贡献做出探讨,基本属于横断面研究,有学者以步骤程序认识养生和修仙的关系,而不能从总体角度综观葛洪养生思想和成就,葛洪研究养生的目的、葛洪养生思想的意义以及在养生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相关研究的系统性较为缺乏。本研究将在时代背景下,历史视野中,综合研究和分析葛洪生平、养生思想来源,家学背景和道学传承,分析养生思想方法,研究历代养生文献,梳理葛洪养生思想在历代的流变情况。力求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实事求是的分析史料,得出符合葛洪养生思想的历史原貌、思想特质和流变。方法:1、文献调研法: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形成整个研究工作的基础研究素材。2、理论评述法:采用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梳理包括几十部古代养生专著,这些养生专著选定范围三个来源:1、《中华医典》第二版收录的700本著作中的养生典籍;2、《医道寿养新编》(张继禹、蒋力生、王成亚主编,华夏出版社)收录的32本养生专著;3、《中华养生经典》(钱超尘主编,中华书局)收录的14部养生经典。包括:《养性延命录》、《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医心方》、《吕传道集》、《真气还元铭》、《乾元子三始论》、《养生咏玄集》、《养生辨疑诀》、《坐忘论》、《养老奉亲书》、《饮膳正要》、《保生要录》、《混俗颐生录》、《泰定养生主论》、《太上保真养生论》、《万氏家传养生四要》、《遵生八笺》、《福寿丹书》、《养生类纂》、《寿世青编》、《老老恒言》、《养生三要》等等,这些专著中收录葛洪养生言论的情况,对比分析差异,研究其意义所在。成果:1、葛洪的养生思想是以道家养生思想为主体的,其传承的葛玄、鲍靓两条道学线路,虽然都是以金丹术为主,但是对于生命的研究,道学研究者的体证颇有深度,在金丹之外,仍然总结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养生观念和方法,如“养生以不伤为本”、“我命在我不在天”、导引行气、饮食起居、房中补益等言论,多出自于道学典籍,葛洪也做了相应的传承和发展。2、嵇康与葛洪都是魏晋时期著名人物,前后相差二十余年,一为玄学中翘楚,以《养生论》闻名,一为道教之领袖,著《抱朴子》传世。嵇含家学承嵇康,与葛洪是好友,嵇康与葛洪有比较近的人物关系。此外从文献形式和内容比较可知,葛洪对嵇康养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部分继承,特别是在形神观、谨细论、守一法,都直接吸收了嵇康很多的养生思想。而葛洪并非完全采纳嵇康的意见,虽然他们都承认神仙的存在,但是嵇康认为成为神仙是因为“特受异气,……非积学所能致也”一般人任凭自我的努力无法成神仙,最多是“导养得理,以尽性命”,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对俗》反驳了这种思想:“若谓彼皆特禀异气,然其相传皆有师奉服食,非生知也。”。可以看出葛洪对嵇康思想的批判性继承。3、从“身国同治”、“守一明法”比较可以看出,葛洪吸收东汉以来,以《太平经》为代表的道家养生观念和方法,并进一步发展了“守一”。4、葛洪在充分吸收王充的气论学术思想,形成了以气论为主导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结合了道学“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动养生观,根据气与生命之关系,而构建起“宝精爱气”、“因气以长气”的养生理论。葛洪由对生死气化规律的认识,所导向的不是顺应生死之自然,而是设法保养原禀的生命之气,在保养的基础上再设法延固、增长生命之气而长生成仙。5、无论在养生观念,还是在养生方法,陶弘景和葛洪都有较多的类似之处,虽然《养性延命录》中没有直接提到葛洪或者《抱朴子》,但是仔细将两者在避伤、行气、导引、房中等对比,依然可以看出陶弘景较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葛洪的养生思想。6、孙思邈根据葛洪提倡“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养生思想,提出了养生“十莫”,简洁流畅,孙思邈还强调行善积德、百行周备、存想内视等,这些方面较好地吸收了各葛洪的养生思想,并进行了具体的发展。此外,孙思邈还把居处法、调气法、服食法、房中术做了具体方法的收集和介绍,其主体思想仍然可以看到葛洪《抱朴子》养生思想脉络,可以说孙思邈较好的继承了葛洪的养生思想,并为之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7、 《医心方》较全面地收录了葛洪的各种养生思想及方法,包括饮食、房中、杂禁、行气、健齿,道德观、形神观等。跟孙思邈不同,丹波康赖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将葛洪养生思想整理归纳到各个专题章节中,尤其突出了道德养生方面,“诸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明确来自于葛洪的养生思想,葛洪的行善积德观念被《医心方》推崇,体现了《医心方》倡导道德养生,即行善积德在生命保养中的关键作用。而且葛洪行善积德的具体方法在《医心方》中很好地继承下来。《医心方》作者丹波康赖对《抱朴子》进行过全面深入研究,选录了其中切实可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虽然《医心方》的养生卷,都为选录,但是依然可以从选录文段的长度、侧重点进行分析,与选录的他家养生思想和方法进行比较,可以说《医心方》为葛洪养生思想无论在文献记载,还是在思想传承,甚至是方法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 《养生类纂》作为资料汇集型书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献的保存,当中征引了《抱朴子·极言》,说明葛洪养生思想在南宋时期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为后世《抱朴子》的文献考证也留下非常有价值的资料。9、经考证《福寿丹书》所载“抱朴子”文献,在明代,部分学者对葛洪和孙思邈的养生言论已经开始混淆,虽然可能有传抄错误、考证不严谨的可能,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葛洪与孙思邈的养生思想是类同的体系,学者才易于混淆,说明孙思邈为葛洪养生思想的流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 《抱朴子》的对形神的日常保养,养而不伤的要求、饮食、戒忌等,得到明代养生家的认可。10、曹庭栋有力说明了葛洪的饮食和健齿方法有效性。只有有效才能历经千年,从东晋传到清代。《老老恒言》不标新立异,不欺世惑众,只在“饮食起居”四字上下工夫,因其鲜明的养生观点、切近实用的养生方法广为人们所喜爱。加之袁开昌《养生三要》评注了葛洪“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养生以不伤为本。可见,葛洪养生思想和方法在清代也是广为流传的。11、《养生三要》作者袁开昌不仅仅只是摘录《抱朴子》原文,跟其他养生家不同的是,他做了评注,简要揭示了养生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是对葛洪“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养生以不伤为本”观点的有力支持。12、葛洪列举了多种内炼法诀,如“守一”、“三丹田”、“真人守身炼形之术”,“二山求生之道”、“立之命门形不卒”、“服阴丹以补脑”法和“闭息行气”法,这些宝精行气、思神守一思想,实际上可视为内丹学的起源。葛洪在金丹理论上的构建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的炼丹术在医药领域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一、葛洪养生思想承上启下,对道家老庄的养生思想批判继承,还吸收了东汉以来的哲学“气一元论”,及《太平经》、嵇康《养生论》等养生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特色,通过陶弘景、孙思邈、丹波康赖等人的传承,到明清时期,葛洪养生思想继续流传,众多养生家付之于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影响深远。在流传变化中,葛洪养生思想以“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养生以不伤为本”为主线,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孙思邈的“养生十莫”等。从养生史发展的角度证明,《抱朴子》为重要养生经典,具备完善的理论和实用的价值。二、葛洪宝精行气、存神守一的养生思想,主要在道教内流传发展,其金丹思想经后世的扬弃转向内丹,其宝精行气、存神守一的养生思想,实际上可视为内丹学的起源之一。炼丹术在医药领域成功转型,葛洪在金丹理论上的构建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的炼丹术在医药领域成功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田;老子学说与养生思想[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庄昔聪;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年08期
3 胡素梅;苏克强;;《论语》之养生思想解读[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姚正宁;王毅;;先秦时期诸子文献中的体育养生思想[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12期
5 高峰;;老子的养生思想探微[J];兰台世界;2013年06期
6 耿璇;王象礼;;《外经微言》养生思想述要[J];山西中医;2013年04期
7 梁昆生;;先秦养生思想与《内经》[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8 董占军,,陈太平;中国道家方士养生思想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J];河北中医;1995年06期
9 吴俊琦;吴俊涛;韩涛;;中国古代医家体育养生思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10 沈尔安;颜之推的养生思想初探[J];现代养生;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莉;;儒家养生思想的演进及特征[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2 唐巍;程杰;房慧岭;张正龙;;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贾太谊;贾磊;;嵇康及其养生思想[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胡志直;;孔子的长寿养生思想[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5 张玉苹;;探析仲景养生思想[A];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耿庆义;;弘扬孙思邈养生思想 造福人类健康事业[A];孙思邈与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彭尧书;卢琰琰;陈晓峰;;《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在现代疗养中的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耿庆义;;弘扬孙思邈养生思想造福人类健康事业[A];孙思邈养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付笑萍;;略论《论语》中的养生思想[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罗十之;;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先秦道家养生思想浅析[A];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明雪邋林巾孝 刘宁;中医治未病与养生思想[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珩 见习记者 杨晨;学学古人怎样养生[N];重庆日报;2013年
3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医院主任医师 苏凤哲;国医大师路志正:健康“姜中来”[N];保健时报;2010年
4 广东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 施保国;道家养生思想影响成吉思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宗辉;宋明理学中的养生思想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陈炜;葛洪养生思想及其流变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黄菊馨;道教养生思想与方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熊常初;先秦楚地养生思想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5 伍添就(Ng Tim Chau);历代医家冬季养生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刘朝贵;海峡两岸《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陈美惠;张仲景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魏刚;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燕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陈柏青;魏晋南北朝养生学术思想研究及其养生术应用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磊;儒家养生思想的现代体育价值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年
2 陈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养生思想与方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海朋;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4 李德芬;嵇康养生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5 苏克强;先秦儒、道养生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对现代健身观的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志远;老子哲学养生思想对现代人健康问题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海青;傅山养生思想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李树伟;庄子养生思想探要[D];青岛大学;2008年
9 杨丽花;先秦道家养生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晓宇;基于《抱朴子》的葛洪养生思想与实践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42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