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全息论对第二掌骨贴压合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27 11:08
【摘要】:目的《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虚弱、邪气聚集是导致疾病的元凶。在人类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通过睡眠,可以消除疲劳,提升正气,更好地恢复精神体力,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失眠恰好是良好睡眠的大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失眠之苦,忍受过失眠的煎熬,只是失眠的时间长短而已。因此,可以说失眠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睡眠紊乱。严重的失眠甚至会导致身体虚弱而伴见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情绪低落等症状,天长日久直接影响失眠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失眠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香港,失眠问题日趋严重,卫生署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失眠人口推算高达140万人。我们身边的许多朋友或者亲属,往往平常身体状况自我感觉很好,对失眠问题不予理会,却突然查出了某种绝症,但为时已晚,回天乏力。其实很多病不是不能治,而是无意去留心,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治疗机会,最终造成大错。治疗失眠有很多方法,西方主流医学主要是服药治疗,但副作用颇多。而中医则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开方用药,或佐以针灸、耳穴按压等理疗方法,服用中药效果的效果显著,但部分人偏于中药口感差、用药的心理有逆;针刺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但很多人伴有心理恐惧感;耳穴按压治疗又有碍观瞻,患者往往每次都要到诊所治疗,非常不方便。自从张颖清教授在第二掌骨桡侧近心端处发现了一个腿穴,能治人体腿部疾病。当时他受到耳针系统可以代表人体缩影的启示,经过了几千例的实践验证,发现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位群,是由远心端至近心端顺序排列的从头到足的人体整体缩影。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体的其他长骨节肢,也存在着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而且他发现,这些穴位具有现代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即每一个穴位系统都是穴位全息律的特例。有鉴于此,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临床病例作研究探讨,以无创的“第二掌骨桡侧王不留行敷贴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肝郁型失眠者,希望找出一个有效及容易掌握的治疗方法,创出一条新思路,为大众的医疗保健推进出一份力。鉴于中医目前缺乏对手诊全息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及调理人体健康的疗效研究。而临床上也发现一些学者研究和病例的报告,本论文希望透过对手部全息论的进一步研究能够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疾病的效果,提早调理人体健康的疗效,尤其是失眠人群。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的方法。对有关全息理论从手部治疗疾病的文章进行检索,同时参阅其他全息和有关手部治疗疾病的书籍和杂志,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临床研究主要以60病例作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所有患者都是应诊于笔者香港林满杏中医诊所,又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随机分为第二掌骨桡侧王不留行敷贴配合服用中药组30人(治疗组)和纯服用中药组30人(对照组),两组服用同样中药柴胡龙骨牡蛎汤;而治疗组则给予0.5cm*0.5cm医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于第二掌骨桡侧的头穴、心穴和阿是穴,嘱患者每日按压5次或以上,每穴一分钟,5天更换一次,双手交替敷贴,10日为一疗程,2个疗程之后作出评价。治疗前后两组需填写一份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表,其评分项目包括失眠程度、精神萎靡状态和头痛,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分数比较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临床疗效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而对照组则为83.3%,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敷贴按压第二掌骨桡侧配合服用中药治疗失眠优于纯以中药治疗肝郁型失眠。结论提示通过经络的内在联系可以有效调节脏腑的阴阳失调。手部全息疗法操作简单、容易,可以说是一看就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既可治病又可保健,是治未病、慢病干预的重要手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5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中;;第二掌骨诊疗法[J];中华养生保健;2009年03期

2 刘中;向您推荐“第二掌骨诊疗法”[J];食品与健康;1996年04期

3 赵小萍;;指压第二掌骨侧镇痛穴用于静脉注射镇痛[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年03期

4 马孝魁;第二掌骨侧速诊法的临床应用[J];新中医;1982年01期

5 徐济达,王杏英,钱锦,欧阳壬官;第二掌骨长度与身高的关系[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6 贾勉;王,

本文编号:2506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06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