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脏腑别通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17-03-16 21:00

  本文关键词:脏腑别通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验证以脏腑别通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为脏腑别通理论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健侧鱼际穴,对照组予以针刺阿是穴、夹脊、肾俞、委中,各治疗30分钟。选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简称VAS)和腰椎活动度作为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同时比较两组的针刺用量。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治疗的差异。结果: (1)VAS组内比较,治疗结束后(表2-3),经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性,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 (2)VAS组间比较,在治疗结束后(表2-3),两组VAS差值经统计分析,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缓解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效佳。 (3)腰椎活动度组内比较(表2-4,表2-5),两组治疗前后各活动度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患者腰部活动功能; (4)腰椎活动度组间比较(表2-7),经统计分析,两组各活动度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活动功能差异不明显。(5)两组针刺用量经统计学分析(表2-8),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具有节约耗能的优点。结论:脏腑别通法针刺健侧鱼际穴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具有很好的即时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腰部功能活动。与临床常用取穴方法相比,其取穴少、改善疼痛的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非特异性下腰痛 脏腑别通针刺法 即时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前言9-10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10-13
  • 1. 病例来源10
  • 2. 病例标准10-11
  • 2.1 诊断标准10
  • 2.2 纳入标准10
  • 2.3 排除标准10-11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附录3)11
  • 3. 研究方法11-12
  • 3.1 病例分组11
  • 3.2 治疗方案11-12
  • 3.3 疗程12
  • 4. 疗效评定指标12
  • 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2
  • 4.2 腰椎活动度测评12
  • 5. 不良事件12
  • 6. 数据统计方法12
  • 7. 技术路线图(见附录8)12-13
  • 第二章 研究结果13-17
  • 1. 基本资料可比性分析13
  • 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2-3)13-14
  • 3.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各活动度值比较14-16
  • 3.1 治疗组治疗前后腰椎各活动度比较(见表2-4)14
  • 3.2 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各活动度比较(见表2-5 )14-15
  • 3.3 两组治疗前腰椎各活动度比较(见表2-6)15
  • 3.4 两组治疗后腰椎各活动度改善程度比较(见表2-7)15-16
  • 4. 两组针刺数量比较分析16
  • 5. 安全性分析16-17
  • 第三章 讨论17-25
  •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17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17-18
  • 2.1 概况17-18
  • 2.2 病因病机18
  • 2.3 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18
  • 3. 针灸治疗机制的现代研究18-19
  • 3.1 镇痛机理18-19
  • 3.2 针刺对微循环的影响19
  • 3.3 针刺对骨骼肌的影响19
  • 4. 针灸治疗腰痛的取穴特点19-21
  • 4.1 经络辨证取穴19-20
  • 4.2 病因辨证取穴20
  • 4.3 神经节段取穴20
  • 4.4 以痛为腧取穴20-21
  • 5. 脏腑别通理论探讨21-22
  • 6. 选穴依据22
  • 6.1 鱼际穴选择依据22
  • 6.2 鱼际穴针法22
  • 6.3 对照组选穴依据22
  • 7.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22-23
  • 8. 结果分析23
  • 8.1 治疗效果分析23
  • 8.2 针刺刺激量的初步探讨23
  • 8.3 实际操作方面23
  • 8.4 针刺量方面23
  • 9.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23-25
  • 第四章 结论25-26
  • 参考文献26-28
  • 附录28-36
  • 致谢36-37
  • 文献综述37-40
  • 参考文献38-40
  • 作者简历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贤;王斌;李红;胡勇;胡雪莹;王明丽;;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2 吴建贤,王斌;定量有氧运动早期干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作用(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6期

3 金建军,徐亚莉;推拿加腰背肌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其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4 王斌,吴建贤,王静;主动运动与推拿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随机对照[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0期

5 陈晓晏;;2006年国家级《非特异性下腰痛基础与临床康复研究》继教班暨第5届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会学术年会在皖召开[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6 李红;吴建贤;洪永锋;王斌;胡勇;蔡亦红;胡雪影;王明丽;;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7 罗贤娥;赖建强;王楚怀;谢锦玲;许轶;陈杭军;;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8 彭小文;张盘德;;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9 黄雷;李军汉;;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年11期

10 刘芳玲;耿引循;段峰;郭晓娇;林朗;王玉玲;;生物电共振治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献军;范顺武;;非特异性下腰痛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王康玲;王楚怀;;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腰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斌;倪朝民;;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4 吴建贤;王斌;;定量有氧运动早期干预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作用[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詹晖;;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方法的思考[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敏加;非特异性下腰痛功能特征分析及针对性康复计划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5年

2 姚卫光;在校儿童和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戴;推拿结合悬吊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评价[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郭永灿;脏腑别通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曾源;奇经调气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江羿羲;健身气功五禽戏功能锻炼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效应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陈旭;放痧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赵珉一;恢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张慧;腰椎坐位旋转手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腰椎有限元初步探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8 傅锡金;两种不同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王银霞;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躯干等速运动时屈伸肌力学特征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乔杰;理筋手法在非特异性下腰痛中椎旁肌力学效应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脏腑别通针刺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即时疗效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