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医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在应对复杂疾病及慢性病、促进人类健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国外掀起传播的热潮。尤其是最近屠呦呦教授,凭借创造性地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后,又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医药。但换种角度看,世界各国人民仅注意到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将中医药视为一种治疗疾病的“工具”,其深层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挖掘工作完成的并不充分、传播工作也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果在国际传播中医药的过程中,抛弃文化先行,其内在价值必然遭到削减。自2003年至今,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强调,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声音。若要顺利地完成此任务,首先要做到传播好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需依赖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由此可鉴,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是完成讲好中国故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作为推动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复兴的一个引擎,中医药文化传播是打造国家“软实力”必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受不同国家、民族、语言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导致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重重。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整理关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状况的资料,分析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困境,即:(1)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政策的落实不力;(2)中西医文化结合度不高;(3)传播平台开发不充分;(4)翻译不准确;(5)技术标准不完善;(6)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不顺畅等。最后通过分析,提出实现有效传播的路径的建议,即:(1)探索中西医文化的契合点;(2)突破语言翻译障碍,搭建中医药国际化语言的桥梁;(3)完善中医药文化影响渠道,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4)创新中药产品技术标准管理;(5)建设符合中医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6)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7)建设标准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8)构建中医药医疗旅游品牌服务等。借此路径,在国际间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国际传播 困境 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0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第一章 绪论7-17
- 第一节 研究背景7
- 第二节 研究目的7
- 第三节 选题意义7-11
- 一、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7-9
- 二、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可行性9-11
-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11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2
- 一、文化11-12
- 二、中医药文化12
- 三、跨文化传播12
- 四、国际传播12
- 第六节 国内外研究情况12-17
- 一、国内研究13-15
- 二、国外研究15-17
-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7-37
- 第一节 发展的历程17-26
- 一、与中国接壤的国家17-20
- 二、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20-23
- 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23-26
- 第二节 传播的现状26-29
- 一、国家日益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活动26-27
- 二、各类组织从专业层面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独特作用27-28
- 三、各类药企从商业层面运作传播中医药文化28-29
- 第三节 遇到的困境29-34
- 一、政策的落实不力29
- 二、中西医文化结合度不高29-31
- 三、传播平台开发不充分31-32
- 四、翻译不准确32-33
- 五、技术标准不完善33
- 六、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不顺畅33-34
- 第四节 困境的成因34-37
-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实现路径37-48
- 一、探索中西医文化的契合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7
- 二、突破语言理解障碍37-39
- 三、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39-40
- 四、创新中药产品技术标准管理40
- 五、建立符合中医特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40-41
- 六、建设标准化的中医药国际教育41-43
- 七、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43-44
- 八、构建中医药医疗旅游品牌服务44-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3-55
- 个人简历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富天;推进中医药标准有利于国际传播[J];前进论坛;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心颖;;首都危机事件国际传播的有效控制[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2 Dan Schiller;;国际传播中政治经济权力平衡的变化(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黄强;潘晓波;董植寿;;武术国际传播绩效评估框架体系的建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邓建国;;从在华外国人的博客看国际传播的新途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郜书锴;;国际传播的重新布局——以新媒体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实践与理论[A];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1[C];2010年
6 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7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A];第三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王利涛;刘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外交——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A];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智;刘胜楠;;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调查及未来传播策略研究[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玲;新技术条件下国际传播的发展变化[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记者 于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成立[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 王庚年;中国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N];人民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李玉;汉语国际传播处于发展机遇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吴飞;应对国际传播的新挑战[N];中华新闻报;2004年
6 邓建国;从在华外国人的博客看国际传播新途径[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记者 杜军玲;非盈利性蓝海国际传播促进会成立[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记者 韩晓东;蓝海国际传播促进会在京成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梦杨;福莱国际传播宣布上海新领导团队[N];中国贸易报;2010年
10 贺明华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建立高效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吴立斌;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媒体的商业模式重塑[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方明;辽宁大学汉语国际传播方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肖玉婷;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孙晓男;减少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噪音[D];外交学院;2005年
5 李大元;跨文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D];吉林大学;2005年
6 古天姣;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8年
7 吉广荣;汉语大众媒介与汉语国际传播[D];郑州大学;2012年
8 卫然;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D];吉林大学;2013年
9 陈国洲;民间力量利用网络挑战国际传播霸权的个案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朱宏江;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现实困境及其传播路径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