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太溪配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
本文关键词:太冲太溪配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即时血压和血压变异性角度研究太冲太溪配穴的降压效应,为经穴配伍效应特异性研究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非穴位刺激点组(简称非穴组)、太冲组、太溪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太溪组5组。各组高血压患者在用药不变的基础治疗上,按照分组的不同针刺相应的穴位。各组穴位在针刺留针30min,在留针期间每隔10min进行均匀提插捻转行针1次。隔日1次针刺,每周3次,共4周12次治疗。测量首次针刺留针1min、30min即时血压;每次针刺前即时血压、留针30min后出针时的即时血压,同时分别测量针刺治疗前、针刺疗程治疗后及疗程结束4周后随访时24h动态血压。分析治疗过程的即时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血压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结果 1.首次针刺留针1min和留针30min后即时血压比较结果显示:①各组收缩压与针刺前相比,留针1min,太冲配非穴组、非穴组收缩压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收缩压有所下降,但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各组在留针30min后,除非穴组外,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留针1min后即刻血压相比,留针30min后即刻血压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配太溪组收缩压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组血压未见明显下降(P0.05)。②各组舒张压与针刺前比较,留针lmin,各组舒张压下降幅度不明显,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留针30min后舒张压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留针lmin后即刻血压比较:针刺留针30mmin后,太溪组、太冲组、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非穴组舒张压均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①针刺3次后、6次后、9次后、12次后结果分析:各组针刺6次后、9次后、12次后收缩压与针刺前比较血压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呈逐渐下降趋势,针刺第12次后降压幅度最大。太冲配太溪组、太冲配非穴组、太冲组,针刺12次后与针刺3次后、6次后、9次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刺6次后、9次后,非穴组、太冲组、太冲配非穴组与太冲配太溪组比较,收缩压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2次后各组与太冲配太溪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与非穴比较收缩压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太冲配太溪组收缩压降幅最大,非穴无组无明显下降,太冲配非穴组及各单穴穴次之。②针刺3次后、6次后、9次后、12次后舒张压结果分析:非穴组各次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第6、9、12次,除非穴组外,各组舒张压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2次后,太冲配太溪组与非穴组舒张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太冲配太溪组舒张压降幅最大,非穴无组无明显下降,太冲配非穴组及各单穴穴次之。3.平均血压标准差比较:与针刺治疗前相比,针刺疗程结束后太冲单穴组、太溪穴组、太冲配太溪组以及太冲配非穴组的24h、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标准差均有所下降,且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疗程结束后相比,随访时太冲穴组、太溪穴组、太冲配太溪组以及太冲配非穴组的24h、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标准差均有所上升(P0.05),但仍低于针刺治疗前(P0.05);非穴组则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都无明显变化(P0.05)。针刺疗程结束后,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白天平均收缩压标准差组间比较太冲配太溪组低于非穴组、太冲单穴组、太溪单穴组、太冲配非穴组(P0.05);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标准差非穴组高于各组(P0.05)。随访时,除太冲配太溪组与非穴组比较白天平均收缩压标准差比较有统计差异(P0.05),其余各组随访24h、白天和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血标准差均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首次针刺降压效果比较,针刺长时降压效果(30min)优于短(1min);综合分析即时血压和平均血压标准差,太冲配太溪组降压效应优于太冲配非穴组及各单穴组,各配穴及单穴组优于非穴组;针刺降压效应具有一定的时间累积效应和一定针刺后效性。
【关键词】:针刺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变异 腧穴配伍 太冲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一、临床资料12-14
- (一) 病例来源12
- (二) 诊断标准12
- 1. 高血压诊断标准12
- 2. 高血压分级标准12
- 3. 高血压危险分层标准12
- (三) 纳入标准12-13
- (四) 排除标准13
- (五) 剔除与脱落标准13
- (六) 退出标准13-14
- 二、研究方案14-18
- (一) 临床设计14
- 1. 样本量估算14
- 2. 病例分组14
- 3. 随机方法14
- 4. 对照设计14
- 5. 盲法设计14
- (二) 治疗方案14-16
- 1. 基础治疗方案14-15
- 2. 针刺治疗方案15
- 3. 血压测量15-16
- (三) 观察指标16
- (四) 不良事件处理16-17
- (五) 统计处理17-18
- 三、研究结果18-35
- (一) 基线分析18-19
- (二) 临床治疗结果统计分析19-33
- 2.1 即时血压结果统计分析19-24
- 2.1.1 首次针刺留针1分钟和留针30分钟后收缩压变化19-20
- 2.1.2 首次针刺留针1分钟和留针30分钟后舒张压变化20-21
- 2.1.3 各组针刺第3、6、9、12次后收缩压变化21-23
- 2.1.4 各组针刺第3、6、9、12次后舒张压变化23-24
- 2.2 血压变异性结果统计分析24-33
- 2.2.1 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比较25-26
- 2.2.2 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比较26-28
- 2.2.3 白天平均收缩压标准差比较28-29
- 2.2.4 白天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比较29-30
- 2.2.5 夜间平均收缩压标准差比较30-32
- 2.2.6 夜间平均舒张压标准差比较32-33
- (三) 依从性分析33-34
- (四) 安全性分析34-35
- 四、分析与讨论35-44
- (一) 研究理论基础35-39
- 1. 原发性高血压及其血压变异性特点分析35-36
- 2. 针刺调节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研究36-38
- 3. 腧穴配伍的效应特异性研究38-39
- (二)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机及选穴依据39-41
- (三) 研究结果分析41-43
- 1. 留针1min与留针30min降压效果分析41
- 2. 不同组穴降压效应差异特点分析41-42
- 3. 针刺降压效应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和一定的针刺后效应42-43
- (四) 研究不足43-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50
- 附图50-53
- 致谢53-54
- 文献综述54-60
- 参考文献58-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明;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方兴未艾、任重道远[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2 李立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3 钱海凌;原发性高血压防治新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唐本兰,孟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分析及护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樊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院外护理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00年05期
6 沓世念,雷真华;原发性高血压u波倒置42例临床分析[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0年03期
7 孙红军,李英,李永军;光量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钠钾ATP酶改变的实验研究[J];实用医技;2000年09期
8 朱瑞云;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12期
9 谢春雨,谢正,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相人格检测的临床意义[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4期
10 谢正,谢春雨,张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相人格检测[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桂娟;李涛;李南方;;原发性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分析[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常桂娟;李涛;李南方;;原发性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张子波;杨康鹃;杜婷婷;全美燕;金雄吉;金元哲;;延边朝鲜族、汉族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流行病学研究[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子波;杨康鹃;金雄吉;金元哲;;延边地区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学研究[A];第八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09年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周鹏;陈刚;王博;张成;刘文敏;魏然;栾萌;杨树林;刘阳;高春义;;山东省原发性高血压2号染色体基因扫描研究[A];山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郭路通;;高血压病治疗探讨[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魏之星;王嵩;;肾小球滤过率在原发性高血压致肾功能损害中的诊断价值[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8 魏之星;王嵩;;肾小球滤过率在原发性高血压致肾功能损害中的诊断价值[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9 薛凌;支邵册;卢中秋;孟燕子;王燕;陈红;邱俏檬;吕建新;管敏鑫;;携带线粒体4401 A>G突变的两个中国汉族母系遗传原发性高血压家系[A];遗传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0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10 何芳;邓峰美;钟华;杨建峰;石晓鹏;王刚;王振焕;陈雄英;;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新疆汉族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舒;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母系遗传特点[N];健康报;2007年
2 陈栋琳;治原发性高血压单方[N];民族医药报;2004年
3 夏勇江;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4 陈康远;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三个锦囊[N];保健时报;2008年
6 内蒙古 元登;蒙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N];民族医药报;2002年
7 ;母子降压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平肝潜阳针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肖云翔;明珠之花在高原绽放[N];云南科技报;2007年
10 赵秀君;中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原发性高血压[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涓;辨证循经取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孙蓓;藏族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刘永生;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牛文全;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多位点间相互作用的数学计算模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志敏;过氧化氢酶基因多态性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孔祥东;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D];四川大学;2003年
7 王玉;中国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遗传环境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8 李广平;藏族原发性高血压的遗传学基础[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黄馨;端粒缩短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10 王玉;中国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遗传环境危险因素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天崴;白介素-7与原发性高血压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08年
2 刘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3 周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社会因素调查[D];浙江大学;2007年
4 冯文霄;相近遗传条件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5 张美玉;通脉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干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张泽凡;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腹主动脉力学运动状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谭宇;MAP2K3/p38信号通路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8 韩雄毅;延边地区人群NPPA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性相关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张文雯;新疆哈、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与缝隙连接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郑丽华;新疆维吾尔族、蒙古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亲环素A的表达及意义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太冲太溪配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效应的临床观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5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