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防治中风先兆的用药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20:39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防治中风先兆的用药规律及中医治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主题词检索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知网(CNKI)、SpringerLink、ScienceDirect、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先兆/TIA的临床文献,再根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确定本研究纳入文献。然后对纳入文献所运用的方剂、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提取篇名、方剂、中药进行数据录入,运用Excel表格进行单味中药及药类、四气、五味、归经的使用频次与频率的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高频次(频次≥9)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应用Gephi0.9.2软件对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文献92篇,所载中药处方112个,涉及中药136种。2.136种中药总使用频次为1219次,平均使用频次为9次;使用频次≥9的中药有37种,占中药种数的27.20%,使用频率累计可达79%,提示中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使用频次≥9的中药上。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药:川芎、甘草、地龙、红花、天麻、当归、黄芪、赤芍、丹参、牛膝。3.中药药类的使用频次及频率较多的前三类为:活血化瘀药(频次297次,频率24.36%)、补虚药(频次296次,频率24.28%)、平肝息风药(频次189次,频率15.50%)。在补虚药中,又以补气药为主,占补虚药的56%,其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分别占28%、12%和4%。4.中药四气,使用频次及频率最多的是温性(频次366次,频率30.02%)。5.中药五味,使用频次及频率最多的是甘味(频次548次,频率30.82%)。6.中药归经,使用频次及频率最多的是入肝经的中药(频次799次,频率27.08%)。7.聚类分析主要分为:(1)聚三类:益气活血搜风通络、健脾祛湿豁痰开窍、平肝息风滋阴清热三类;(2)聚四类:益气活血、搜风通络、健脾祛湿豁痰开窍、平肝息风滋阴清热四类;(3)聚六类:益气活血、搜风通络、健脾祛湿、豁痰开窍、平肝息风、滋阴清热六类。结论:1.治疗中风先兆的常用单味中药,前10味为:川芎、甘草、地龙、红花、天麻、当归、黄芪、赤芍、丹参、牛膝。2.治疗中风先兆的常用药类,以活血化瘀药为首,补虚药稍次之,平肝息风药居第三位。总体上看活血化瘀药与补虚药使用频次相差无几,但前10味中药中有活血化瘀之效的中药占7味,可见活血化瘀药物应用的重要。3.治疗中风先兆用药的药性特点,性温、味甘、归肝经。4.治疗中风先兆的药类组合,有聚三类、聚四类、聚六类三大主要聚类,但以聚六类与临床实践更贴切,且更便于临床加减、灵活应用;聚类中还有配伍关系密切的中药药对组合。5.以药推法,治疗中风先兆的常用治法是:益气活血法、平肝息风法、搜风通络法、豁痰开窍法、健脾祛湿法、滋阴清热法。6.本研究中聚类分析的中药组合体与常用单味中药、常用药类、中药性味归经均有一定相关性,且均与病机相一致,这些研究成果对临床治疗中风先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图文】:

使用频次,中药


中药药类的使用频次分析

分析图,中药,使用频率,补血药


与活血化瘀药的频次相差无几,占比 24.28%;第三位为平肝息风药(189 次),占比 15.50%。详见图 1、图2。(2)在补虚药中,以补气药(166 次)为主,占补虚药的 56%,其次为补血药(82次)、补阴药(37 次)和补阳药(11 次),分别占补虚药的 28%、12%和 4%。详见图 3、图 4。图 1 中药药类的使用频次分析图 2 中药药类的使用频率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5.2;TP31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静国民;王艳书;刘继东;;先兆汤治疗中风先兆9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1993年02期

2 龚丽;朱晓宏;;中风先兆的中医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9年08期

3 其其格;;“中风先兆症”的中蒙医辨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61期

4 张美军;;中风先兆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期

5 孙清廉;;防中风先识别中风先兆[J];晚霞;2017年09期

6 杨华;王梅;宋昕;田中华;李燕;唐静文;杨淼;;防瘫丸治疗中风先兆160例[J];中医研究;2012年10期

7 陈明人;张波;陈日新;迟振海;熊俊;;中风先兆症热敏灸干预的思路探讨[J];江西中医药;2011年01期

8 陈明人;迟振海;张波;陈日新;;热敏灸干预中风先兆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1年01期

9 ;活血息风汤治疗中风先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03期

10 付会增;;温胆祛瘀治疗中风先兆症110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成华;;中风先兆的防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玉华;高思山;;祖国医学关于中风先兆与体质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血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巨锋;孔万成;;浅谈中风先兆的预防及家庭急救常识[A];弘扬中华养生文化 共享健康新生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韦彦之;;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先兆临床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殷向波;;52例中风先兆的辨证治疗[A];心脑病药物临床评价专家谈[C];1998年

6 梁兆松;;出现中风先兆快服华佗再造丸[A];2011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文集[C];2011年

7 陈小花;;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中风先兆的临床观察[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王玉华;;益气化瘀汤治疗中风先兆患者84例临床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黄坤;刘进德;叶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清伟;;古今运用针灸预防中风概述[A];中国针灸学会痛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一届京鲁针灸高峰论坛暨山东针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阳;识别中风先兆[N];保健时报;2005年

2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罗学宏 教授;脑中风先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山西省临汾市永旺脑病医院 高允旺;中风先兆方药[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4 应明春;活血祛瘀法治中风先兆[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钱 伟;老人何时看急诊[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马志高;教你识别中风先兆[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马志高;教您识别中风先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8 何世桢;反复呛咳 中风先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王爱平;留意中风先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宋丽华;易忽视的几种中风先兆[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红香;基于中医文献的中风病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婧萍;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防治中风先兆的用药规律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江小荣;赖祥林学术思想与治疗中风先兆经验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付玉芳;调卫和营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孙运祥;王幼奇教授开窍通络法治疗TIA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刘清明;从血浊内阻论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张颖;中风先兆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探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刘敬旺;赖祥林学术思想与用骨疏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焦玉梅;中风先兆证的理论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9 钱露露;眼、体针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先兆的临床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

10 何妙玲;温和灸对中风先兆干预效应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8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38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