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基于情志因素应用正脊调气法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20:24
【摘要】:目的:基于“肝肾学说”理论,研究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古代中医文献依据,论证肝郁肾虚与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关系。观察正脊调气法治疗情志因素所致的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探讨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演变规律,评价其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情志所致月经不调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中医学相关文献检索,研究“肝肾学说”之源流;肝肾同源与月经之精血相生;情志所致月经不调之病因病机;情志所致月经不调之辨证分型;从肝肾论治月经不调为治疗大法。2正脊调气法治疗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本组肝郁肾虚型月经不调135例,随机分成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35例,单纯中药对照B组33例,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34例,单纯体针对照D组33例。正脊调气法是取脊柱夹脊应用苍龟探穴针法松解正脊调气,平刺透刺法调气,再施以推拿正脊调气。中药疏肝益肾方:香附15克、柴胡10克、当归12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5克、仙灵脾6克、菟丝子15克、白芍15克、神曲10克、生山楂15克。体针取穴:膻中、肝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太溪、太冲、三阴交及阿是穴等穴位。阿是穴选穴:对患者腹部的触诊,按肝经经筋循行,感觉腹部下结块和或者腹部张力感,以此相应的反应点为阿是穴取穴。根据哈密尔顿抑郁量表、SF-36生存质量表,临床观察情志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观察疼痛指标;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前列腺素和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水平;同时观察年龄、病程、病情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基于肝肾学说之源流,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与月经关系密切,肝肾精血同源、阴阳互补、疏泄封藏互用。情志所致月经病多以郁怒为主因,气滞血瘀为病机之源,气滞痰阻为病理产物,相火妄动、封疏失度为病机之果,精亏血虚为病机根本。情志所致月经不调可分为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郁痰阻、肝郁肾虚、肝肾阴虚五种类型,肝郁肾虚为主证。2正脊调气法治疗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临床研究2.1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总体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总有效率97.14%,单纯中药对照B组总有效率87.88%,经Ridit检验,U=2.2002,P0.05,有显著性的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总有效率88.24%,单纯体针对照D组总有效率66.67%,经Ridit检验,U=2.0594,P0.05,有显著性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比较,Ridit检,U=2.2848,P0.05,有显著性差异。2.2各组治疗治疗后在HAMD抑郁量表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与B组比较t=5.652,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C组与D组比较t=2.793,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5.30,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3个月随访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2.3生活质量指数评价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身体状况、精力、社会能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方面,各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在SF-36的生存质量量表的各维度的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和P0.01,有显著性和非常差异。2.4 SCL-90的症状自评量表的各维度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方面,均P0.05或P0.01,有显著性和非常差异。2.5各组痛经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各组治疗痛经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或P0.01,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03,P0.05,有显著性差异;C组与D组比较t=1.85,P0.05,A组与C组比较t=1.48,P0.05。2.6各组治疗前后前列腺素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前列腺素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或P0.01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36,P0.05;C组与D组比较t=2.05,P0.05;A组与C组比较t=1.98,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2.7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粘度、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率、红细胞压积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粘度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6.76,P0.01,B组t=2.08,P0.05,C组t=2.43,P0.05,D组t=2.01,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86,P0.01;C组与D组比较t=1.07,P0.05,A组与C组比较U=1.98,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全血粘度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7.56,P0.01,B组t=2.04,P0.05,C组t=2.89,P0.01,D组t=2.05,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76,P0.01;C组与D组比较t=1.08,P0.05,A组与C组比较U=2.05,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粘附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6.86,P0.01,B组t=2.44,P0.05,C组t=2.87,P0.01,D组t=2.15,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86,P0.01;C组与D组比较t=1.48,P0.05,A组与C组比较U=2.15,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9.87,P0.01,B组t=2.24,P0.05,C组t=4.16,P0.01,D组t=2.25,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4.83,P0.01;C组与D组比较t=1.68,P0.05,A组与C组比较U=4.15,P0.01,有显著性差异。2.8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前后Ig G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4.04,P0.01,B组t=2.12,P0.05,C组t=1.99,P0.05,D组t=1.52,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31,P0.01;C组与D组比较t=0.41,P0.05,A组与C组比较U=2.10,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IgA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3.45,P0.01,B组t=1.99,P0.05,C组t=2.02,P0.05,D组t=1.62,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42,P0.01;C组与D组比较t=0.42,P0.05,A组与C组比较U=2.01,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Ig M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组t=4.18,P0.01,B组t=2.04,P0.05,C组t=2.22,P0.05,D组t=1.73,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t=2.12,P0.01;C组与D组比较t=0.82,P0.05,A组与C组比较U=2.05,P0.05,有显著性差异。2.9年龄、病程、病情与疗效关系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治疗后年龄与疗效的关系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9.4772,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治疗前后年龄与疗效的关系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13.6925,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治疗后病程与疗效的关系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9.0194,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治疗后病程与疗效的关系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3.3334,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治疗后病情与疗效的关系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9.0194,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治疗后病情与疗效的关系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3.4010,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研究表明情志所致月经不调与肝肾关系密切,肝郁肾虚是主要证型。2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提高治疗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临床有效率,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3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改善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抑郁状态,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4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提高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生活质量,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5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改善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痛经前后积分,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6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改善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前列腺素水平,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7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改善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8正脊调气法能有效改善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9正脊调气法治疗情志所致月经不调疗效显著,年龄越轻疗效越好,病程越短疗效越好,病情越轻越好。正脊调气法配合中药治疗A组优于正脊调气法配合体针治疗C组。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英;田力铭;王兴;;滋肾调冲汤治疗黄体功能不足性月经失调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年03期

2 张琳;陈永娅;王苏醒;陈林兴;;浅谈滋肾养肝、行气活血治疗月经过少的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06期

3 陈琼;李海峰;张婷婷;;痰湿型闭经的古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09期

4 王君明;马艳霞;张蓓;李倩薇;崔瑛;;香附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年04期

5 王秀芳;李居怡;邓柏颖;;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理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3年03期

6 曾琴;黄文强;金钊;;“肝主疏泄”理论在妇科病治疗中的运用及意义[J];中医临床研究;2013年04期

7 孙曙光;李玉洁;张明昊;;女贞子水煎剂对性未成熟雌性小鼠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3期

8 胡然;;经舒宁颗粒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年02期

9 李柳骥;张聪;侯中伟;邢建民;严季澜;;月经不调类疾病病名及病因病机源流的述要[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李珊;李俊丽;;痛经女学生心理情绪和焦虑状况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评价和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程;“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5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65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