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心解瘀方是在冠心病“瘀毒”创新病因理论指导下,由陈可冀院士经验方愈梗通瘀汤精简化裁而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开展的一项清心解瘀方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影响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加用清心解瘀方,可以降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并可减少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同时,前期研究发现清心解瘀方可以降低炎症反应增强的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为进一步探讨清心解瘀方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研究一清心解瘀方干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目的:为深入探讨清心解瘀方对机体代谢途径及代谢物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血清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常规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清心解瘀方颗粒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共治疗6个月,评价清心解瘀方干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终点疗效和安全性。本实验从其中抽取共93例患者的血样,其中试验组51例,对照组42例。采用UPLC/MS SYNAPT G2-Si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将质谱分析所得的原始数据导入配套的Progenesis QI(Waters,Milford,USA)工作站中,将产生的多元数据矩阵导入EZinfo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选出max fold change2,Abundance1000,P value0.05的化合物,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匹配鉴定,含量分析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PLS-DA分析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代谢物具有明显差异,能够进行较好的分离。但PCA分析可能因为临床样本的个体差异而无法对差异进行灵敏的分析。基于PLS-DA分析,经过筛选共有17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共有10种差异代谢物上调,7种代谢物下调。进一步对这些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发现,清心解瘀方干预后变化最大的代谢通路为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结论:清心解瘀方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影响最大的代谢通路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研究二清心解瘀方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脂质代谢及机制研究目的:根据第一部分对清心解瘀方干预6个月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清心解瘀方影响的代谢物主要来自甘油磷脂代谢通路,我们采用清心解瘀方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观察清心解瘀方对ApoE-/-小鼠AS、脂质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及血清炎症因子等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清心解瘀方低剂量组(Low)、清心解瘀方高剂量组(High)、模型组(Mod)和健康对照组(Chow)。对照组给予无胆固醇低脂饲料[脂肪含量10%(wt/wt),胆固醇含量0%],其余三组给予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12周后采集小鼠代谢物、血清、回肠、回盲瓣内容物、肝脏和主动脉。评价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情况、肝脏组织细胞形态、检测小鼠尿液短链脂肪酸代谢、血清脂质组学、血脂水平、血清白介素-1β(IL-1β)水平、脂代谢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胆固醇逆转运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清心解瘀方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ApoE-/-小鼠AS斑块面积和单核/巨噬细胞在斑块部位的水平、肝脏脂肪变性,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同时可降低血清IL-1β水平。通过对血清脂质代谢进行检测发现,清心解瘀方干预后影响最大的代谢通路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与第一部分临床样本的结果相符。同时,我们发现了22种差异代谢物。Low组、High组可显著改变甘油磷脂代谢通路中关键酶溶血磷脂酸脂酰基转移酶(AGPAT)、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胆碱/乙醇胺磷酸转移酶(CEPT)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以及肝脏胆固醇代谢和胆固醇逆转运基因清道夫受体B1(SR-BI)、ATP结合盒蛋白A1(ABCA1)、ATP结合盒蛋白G1(ABCG1)、载脂蛋白A1(APOA-1)的mRNA表达水平,与Chow组和Mod组均具有显著差异。清心解瘀方可显著升高小鼠尿液丁酸、异戊酸(ISO-VA)、4-甲基戊酸(4-MEVA)水平。结论:清心解瘀方具有抗AS作用,可改善小鼠脂质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及血清IL-11β水平。清心解瘀方对ApoE-/-小鼠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影响最大,其机制可能与改变通路中关键酶的mRNA表达水平有关。研究三清心解瘀方重塑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AS模型肠道菌群目的:在证实清心解瘀方具有抗AS作用基础上,通过16S rRNA测序初步研究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以及抗AS作用与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小鼠分组同研究二,采集回盲瓣内容物进行16S rRNA测序。对肠道菌群样本的群落组成和系统发育信息进行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和差异物种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清心解瘀方可影响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AS模型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但未影响物种多样性。在所有16S rRNA测序样本中,经过拼接和过滤得到449个不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45%的OTUs(202个)为各组共有,而仅有12%的OTUs(55个)为各组特有。这些OTUs经过匹配鉴定,共映射到130个菌属,在各组间大部分菌属(71个)是共有的,仅有19个菌属为特有菌属。四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绝大部分为以下5种肠道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抚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四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差异前 15位的菌属为Lactobacillus、Lachnospiraceae、Faecalibaculum Lachnospiraceae、Lachnoclostridium、Bifidobacterium、Blautia、Erysipelatoclostridium、A kkermansia、Clostridium、Ruminococcus、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Enterorhabdus、Helicobacter、g_unclassified p Firmicutes。清心解瘀方可显著升高Akkermansia(属疣微菌门)的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差异物种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同时与TC、TG、LDL-C呈负相关的菌属只有Akkermansia菌。3个菌属(Helicobacter,Blautia和Desulfovibrio)同IL-1β均呈现负相关,2个菌属(Bifidobacterium,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s)呈正相关。有7个菌属与3种短链脂肪酸水平呈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5个菌属与3种短链脂肪酸呈负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肠道菌群网络群落相互作用分析发现,Lachnoclostridium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Clostridium属和Blautia属两两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共生关系(Community 1)。Bifidobacterium 属、Lactobacillu 属和Faecalibaculum属三者两两呈正相关,提示可能存在共生关系(Community 2)。而两个可能存在共生关系的系统间两两呈现负相关,提示可能存在拮抗关系。Akkermansia属与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呈正相关,而与Faecalibaculum属和Lactobacillus属均呈负相关。因此我们推测,清心解瘀方可能通过增加Akkermansia属和产SCFAs菌(Lachnospiraceae,Blautia,Clostridium)的丰度产生抗AS作用。结论:清心解瘀方可重塑肠道菌群结构,并且菌群结构变化与血清脂质水平和抗AS作用具有相关性。
【图文】: 图1肠道菌群代谢物与CVD关系示意图逡逑注:MMI:microbiota-metabolism-immunity逡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AS及CV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1邋)。逡逑肠道菌群作为一个具有活力和双向调节的免疫及代谢调控“器官”,发挥了代谢和免疫调逡逑控作用。因此,肠道微生物途径及肠道微生物相关的CVD代谢物可能极大地促进心血逡逑管健康尤其是预防CVD。显然,明确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CVD的因果关系是肠道菌群逡逑及生物标志物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作为逡逑“代谢过滤器”,显著影响宿主对饮食消化吸收的方式。饮食是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逡逑重要的因素[1()7]。内源性代谢导致的慢性低度炎症可显著影响胆固醇代谢平衡、胰岛素逡逑抵抗和血管炎症。由于肠道微生物作在CVD疾病中起到的作用,把其作为药物治疗的逡逑靶点之一对CV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关的疾病模型中把微生物代谢物(代谢组逡逑学、蛋白质组学等)的识别相互关联,探究这些代谢物与宿主受体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逡逑是必要的。逡逑综上所述,关于肠道菌群和肠道菌群代谢物的认识深化了对AS发病的病因和病理逡逑16逡逑
逡逑\/'(^§6:40''/。精确质量通过随行的1^1(89[37自动校准。(步骤见图2)逡逑SamoJa邋inigt逦Lon邋mobility逦MS邋detection逡逑Chromatography逦.、-.?、逡逑hi邋i|"邋-m逡逑—u邋vJL逦Dnfttlme逦^邋RT逡逑0.邋?邋.;逦CCS邋w邋T逡逑暑逡逑Data邋analysis逡逑Lysophospholtpids邋PC.邋SM,邋PG,邋PE逦ChoE邋and邋TG逡逑|%邋?邋■uii.i.邋?逡逑i"Ipn.:.丨逦逡逑0逦2逦4逦6逦8逦10逦12逦14逦16逦18逦20逡逑Retention邋time邋(mm)逡逑图2代谢组学实验步骤逡逑1.4统计学分析逡逑临床资料采用SPSS邋20.0进行统计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逡逑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若符合正态性分布,并满足方差齐性检逡逑验,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汁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将质谱分析所得的原始逡逑数据导入配套的Progenesis邋Q丨(Waters,邋Milford,USA)工作站中,对色谱峰进行对齐,分逡逑组,峰共提取,去卷积后,将各批次所得数据用内标进行校正,软件将自动运行并产生逡逑一个包含前体离子(m/z),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矩阵。将产生的多元数据矩阵导入EZinfo逡逑数据处理软件屮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峰;吴小燕;郭晓辉;;肠道菌群与药物相关性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8年06期
2 李子靖;;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08期
3 刘爱玲;吕红;钱家鸣;;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年04期
4 张丹;;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81期
5 吴莉娟;刘铜华;;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病中的地位与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7年09期
6 刘海龙;张维华;吴晓康;;肠道菌群在2型糖尿病发病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年04期
7 于春霞;刘素娟;傅力;;运动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代谢机制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18年04期
8 ;Cell Rep:科学家揭示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疾病的新线索[J];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04期
9 陈毅秋;石春卫;姜延龙;叶丽萍;王春凤;;肠道菌群与B细胞发育的相互调节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年01期
10 郭亮;陈国薇;谢曼曼;丁承超;刘武康;董庆利;刘箐;;肠道菌群功能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晨飞;朱明利;;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集[C];2018年
2 何轶群;;人类肠道菌群与常见疾病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3 冯琴;;调节肠道菌群在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和意义[A];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2015年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进展学习班讲义[C];2015年
4 郝微微;李佳;历娜娜;刘玉婷;温红珠;;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五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李吉武;唐爱华;李双蕾;赵伟;陈文辉;陈家和;;基于肠道菌群浅析2型糖尿病(消渴)的论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七次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C];2016年
6 曹虹;郝小燕;彭亮;方幸幸;;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及相关疾病——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进展[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郑鹏远;;肠道菌群在肠-肝轴中的作用[A];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河南省微生物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保红;李e
本文编号:2694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69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