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之精华以及张元素及其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来寻找一个医家、一个医学流派的成长轨迹,从而通过这项研究来寻找中医理论、中医流派发展的脉络。方法第一,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分析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因为个人的特色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医家所创造出的成果、所体现出的才能都是与民族的活跃的精力成正比的。因而,研究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形成,就必须批判地掌握和继承已有的史学研究成果,追本溯源,回到张元素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之中去进行研究。第二,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来研究张元素的学术思想,专注研究目前业界关注较少的《脏腑标本药式》一书,并结合本书框架布局、内容上的特点,选取多个数据挖掘方法,试图分析张元素的用药规律,对原书进行深入透析,使其得到充分的挖掘。第三,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学术传承、临床实践、人才培养三个角度来分析张元素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结果第一,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形成,受到了时、地、人三方面的影响。张元素生活的时代战乱连年,朝革暮戟,人民饱经灾难,缺医少药,百姓的需求推动了医学发展;女真汉化,生产力提高为医学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自然科学的进步有利于医学发展;文化交融,学术环境宽松。张元素所居易水一地,有着深厚的易水文明作为底蕴,有天灾人祸之后疾病的大肆流行为时机,有大量的病人亟待治理,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作为支撑。张元素个人人生境遇,经历了文化积累、勤读经书、洞彻其术、创新思维、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六个过程。张元素能成为一代名医,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个人的境遇是分不开的。第二,数据挖掘的方法验证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的组合符合张元素“养正积自除”的学术思想,同时,补虚药多升阳、清热药多苦寒、元素所用解表药多属辛温解表,升阳药、苦寒药、辛温药的组合即李东垣所谓甘温除热法的组方原则,由此,可窥见李东垣对张元素脏腑理论和用药方法的发挥与继承,张元素组方之中已体现了甘温除热法之雏形,师徒二入学术之传承有踪迹可循。第三,张元素发扬脏腑辨证理论、重视六气病机证治、首创中药引经报使理论,对针灸学也有一定的贡献,这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均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张元素所开创之易水学派人才辈出,对当前中医人才培养也有着加强儒学素养,完善师徒授受机制,加强理论传承学习“古方今病不相能”精神,加强理论创新、学习张元素医学团队建设之经验等方面的启迪。结论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思想之核心在于“养正积自除”,这一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地域以及他个人的境遇。“养正积自除”不仅指导他创制了颇具成效的方药,还为他的学生李东垣形成“养胃气为本”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李东垣脾胃论的形成,离不开其师张元素的浸润,“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又指导了整个中医临床,在此思想指导下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更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至今仍是临床上的常用方、高效方,师徒传承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研究一个医家学术思想的同时,应当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来追本溯源,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其思想,更好的用之于指导临床、培养医学人才。
【关键词】:数据挖掘 张元素 脏腑标本药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张元素学术思想研究进展10-21
- 1 关于张元素的研究现状11-17
- 1.1 关于张元素的研究11-13
- 1.2 关于张元素学术思想的探讨13-17
- 2 张元素的进一步研究价值述评17-18
- 3 张元素的研究难点分析18-19
- 参考文献19-21
- 前言21-23
- 第二部分 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23-51
- 第一章 张元素学术思想形成背景23-30
- 1 张元素简介24-25
- 2 张元素学术思想形成背景25-30
- 2.1 因时25-27
- 2.2 因地27-28
- 2.3 因人28-30
- 第二章 张元素学术思想30-45
- 1 张元素学术思想概述30-31
- 2 《脏腑标本药式》用药组方规律研究31-39
- 2.1 研究方法31-33
- 2.2 研究结果33-38
- 2.3 分析与讨论38-39
- 3 张元素养正积自除思想探讨39-42
- 3.1 “养正积自除”的中医内涵39-41
- 3.2 “养正积自除”的方药41
- 3.3 “养正积自除”的临床应用41-42
- 4 张元素与甘温除热法探讨42-45
- 第三章 张元素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45-51
- 1 对中医学理论发展及临床应用的影响45-46
- 2 对中医人才培养的启迪46-51
- 2.1 学习张元素儒学素养,完善师徒授受机制,加强理论传承47-49
- 2.2 学习张元素“古方今病不相能”精神,加强理论创新49
- 2.3 学习张元素医学团队建设之经验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55-56
- 个人简历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萍;王振国;陈花英子;;张元素“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与“药类法象”理论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年03期
2 吴昊天;张保春;刘刚;冯骋骋;;以天地六位藏象图对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初步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年02期
3 赵士斌;;易水学派师承私淑著述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年02期
4 吴昊天;张保春;;易水学派医家张元素生平补正[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5 周仲瑛;程海波;周学平;吴勉华;郭立中;金妙文;李柳;;中医药辨治肿瘤若干理念问题的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张再康;张紫微;冯瑞雪;;张元素未列入金元四大家原因探讨[J];中医杂志;2014年02期
7 郑洪新;李敬林;;张元素对中药分类、药性、归经报使理论的创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8 陈光兰;陈成龙;汪望月;季雪良;徐磊;林朗;;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J];医学研究杂志;2013年06期
9 杨昆蓉;褚贵保;;张元素遣方用药特色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10 孙文广;吴修符;;“古方新病不相能”辨析[J];山西中医;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效霞;;厘清“古方新病不相能”的本义[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廖汉祺;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理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张元素脏腑标本用药学术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7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