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2 18:00
   目的: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技术,寻找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相关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找出糖尿病上热下寒证生物标记物,分析可能涉及的代谢通路。方法:取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组(S组)(n=25)、健康对照组(N组)(n=30)的血液与装有抗凝剂的采血管中,离心后放入ep管中,加有机溶剂,蛋白沉淀后,进入液相色谱质谱仪得到原始数据,将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软件,经过峰对齐、峰提取、归一化处理后,采用SIMCA-P14.1软件进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主要通过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建立模型,得到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组(S组)与健康对照组(N组)之间的差异性代谢产物,寻找特定的生物标志物,通过KEGG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产物进行通路富集,找出差异性代谢产物涉及的代谢途径,从而获得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发病进程中的代谢通路。结果:1.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在性别(sex)、体重指数(BMI)上,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年龄上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临床生化指标方面,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肌酐(Scr)、谷草转氨酶(AST),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FBG)、谷丙转氨酶(ALT)、尿素(Urea),两组比较,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2.35种物质p0.05,vip1,分别是神经酰胺(d18:1/24:1(15Z))、溶 血 磷 脂 酰 胆 碱(16:0/14:0)、乙 醇 胺(22:6(4Z,7Z,10Z,13Z,16Z,19Z)/16:0)、乙醇胺(20:4(8Z,11Z,14Z,17Z)/16:0)、乙醇胺(18:0/18:1(11Z))、乙醇胺(18:0/22:6(4Z,7Z,10Z,13Z,16Z,19Z))、乙醇胺(20:4(8Z,11Z,14Z,17Z)/18:0)、戊酰肉碱、丁酰肉碱、丙酰肉碱、氨基辛酸、异亮氨酸、谷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18:3(9Z,12Z,15Z))、溶血磷脂酰胆碱(16:1(9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2(9Z,12Z)/0:0)、溶血磷脂酰胆碱(18:2(9Z,12Z))、溶血磷脂酰胆碱(20:4(8Z,11Z,14Z,17Z))、溶血磷脂酰胆碱(16: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11Z)/0:0)、溶血磷脂酰胆碱(P-16:0)、溶血磷脂酰胆碱(18:1(11Z))、溶血磷脂酰胆碱(P-18:0)、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18:0)、溶血磷脂酰胆碱(0-18:0)、溶血磷脂酰胆碱(20:0)、乙醇胺(18:2(9Z,12Z)/18:1(11Z))、磷脂酰胆碱(o-16:0/16:1(9Z))、磷脂酰胆碱(o-16:1(9Z)/18:2(9Z,12Z))、磷脂酰胆碱(0-16:0/18:2(9Z,12Z))、磷脂酰胆碱(P-18:0/18:2(9Z,12Z))、磷脂酰胆碱(P-18:0/18:1(11Z))、乙醇胺(P-18:0/18:2(9Z,12Z))、组氨酸;神经酰胺(d18:1/24:1(15Z))、神经酰胺(d18:1/25:0))、溶血磷脂乙醇胺(22:6(4Z,7Z,10Z,13Z,16Z,19Z)/0:0)、磷 脂 乙 醇 胺(22:6(4Z,7Z,10Z,13Z,16Z,19Z)/16:0)、磷脂乙醇胺(20:4(8Z,11Z,14Z,17Z)/16:0)、磷脂乙醇胺(18:0/18:1(11Z))、磷脂乙醇胺(18:0/22:6(4Z,7Z,10Z,13Z,16Z,19Z))、磷脂乙醇胺(20:4(8Z,11Z,14Z,17Z)/18:0)、己基肉碱、乙酰肉;13种代谢物fold change1,神经酰胺(d18:1/24:1(15Z))、溶血磷脂酰胆碱(16:0/14:0)、乙醇胺(22:6(4Z,7Z,10Z,13Z,16Z,19Z)/16:0)、乙醇胺(20:4(8Z,11Z,14Z,17Z)碱、丁酰肉碱、丙酰肉碱、2-氨基辛酸、戊酰肉碱、2-甲基烟酰胺、亮氨酸、谷氨酸、组氨酸/16:0)、乙醇胺(18:0/18:1(11Z))、乙醇胺(18:0/22:6(4Z,7Z,10Z,13Z,16Z,19Z))、乙醇胺(20:4(8Z,11Z,14Z,17Z)/18:0)、戊酰肉碱、丁酰肉碱、丙酰肉碱、氨基辛酸、异亮氨酸、谷氨酸;22种fold change1分别是溶血磷脂酰胆碱(18:3(9Z,12Z,15Z))、溶血磷脂酰胆碱(16:1(9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2(9Z,12Z)/0:0)、溶血磷脂酰胆碱(18:2(9Z,12Z))、溶血磷脂酰胆碱(20:4(8Z,11Z,14Z,17Z))、溶血磷脂酰胆碱(16: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11Z)/0:0)、溶血磷脂酰胆碱(P-16:0)、溶血磷脂酰胆碱(18:1(11Z))、溶血磷脂酰胆碱(P-18:0)、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18:0)、溶血磷脂酰胆碱(0-18:0)、溶血磷脂酰胆碱(20:0)、乙醇胺(18:2(9Z,12Z)/18:1(11Z))、磷脂酰胆碱(o-16:0/16:1(9Z))、磷脂酰胆碱(o-16:1(9Z)/18:2(9Z,122))、磷脂酰胆碱(0-16:0/18:2(92,122))、磷脂酰胆碱(P-18:0/18:2(9Z,12Z))、磷脂酰胆碱(P-18:0/18:1(11Z))、乙醇胺(P-18:0/18:2(9Z,12Z))、组氨酸;乙醇胺(22:6(4Z,7Z,10Z,13Z,16Z,19Z)/16:0)fold change2,溶血磷脂酰胆碱(18:2(9Z,12Z))fold change0.5。所富集到的通路为甘油脂代谢、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缬草碱、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缬草碱、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结论:1.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组(S组)与健康对照组(N组)之间共鉴定出35种差异性代谢物,13种物质上调,差异性代谢物:神经酰胺(d18:11/24:1(15Z))、溶血磷脂酰胆碱(16:0/14:0)、乙醇胺(22:6(4Z,7Z,10Z,13Z,16Z,19Z)/16:0)、乙醇胺(20:4(8Z,11Z,14Z,17Z)/16:0)、乙 醇 胺(18:0/18:1(11Z))、乙 醇 胺(18:0/22:6(4Z,7Z,10Z,13Z,16Z,19Z))、乙醇胺(20:4(8Z,11Z,14Z,17Z)/18:0)、戊酰肉碱、丁酰肉碱、丙酰肉碱、氨基辛酸、异亮氨酸、谷氨酸。22种差异性代谢物下调,差异性代谢物:溶血磷脂酰胆碱(18:3(9Z,12Z,15Z))、溶血磷脂酰胆碱(16:1(9Z))、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2(9Z,12Z)/0:0)、溶血磷脂酰胆碱(18:2(9Z,12Z))、溶血磷脂酰胆碱(20:4(8Z,11Z,14Z,17Z))、溶血磷脂酰胆碱(16:0)、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8:1(11Z)/0:0)、溶血磷脂酰胆碱(P-16:0)、溶血磷脂酰胆碱(18:1(11Z))、溶血磷脂酰胆碱(P-18:0)、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18:0)、溶血磷脂酰胆碱(0-18:0)、溶血磷脂酰胆碱(20:0)、乙醇胺(18:2(9Z,12Z)/18:1(11Z))、磷脂酸胆碱(0-16:0/16:1(9Z))、磷脂酰胆碱(0-16:1(9Z)/18:2(9Z,12Z))、磷脂酰胆碱(0-16:0/18:2(9Z,12Z))、磷脂酰胆碱(P-18:0/18:2(9Z,12Z))、磷脂酰胆碱(P-18:0/18:1(11Z))、乙醇胺(P-18:0/18:2(9Z,12Z))、组氨酸;其中差异性代谢产物乙醇胺(22:6(4Z,7Z,10Z,13Z,16Z,19Z)/16:0和溶血磷脂酰胆碱(18:2(9Z,12Z))可作为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与其他证型相区别的生物学基础;3.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涉及多种代谢途径,有甘油脂代谢、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缬草碱、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缬草碱、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等重要代谢途径。
【学位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259
【部分图文】:

正离子,反相色谱,质控,亲水


反相色谱正离子典型色澹图

色谱图,正离子,亲水,色谱


图2亲水色谱正离子典型色谱图?

反相色谱,正离子,验证系统,重复性


反相色谱正离子(Q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媛;纳涛;吴彦霖;高华;;药用辅料中不同来源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限值的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事;2019年05期

2 梁英,刘同涛,田庆印;氨氯地平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致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齐鲁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3 倪广惠;卫舒帆;李志远;夏成峰;;溶血磷脂酰胆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自然杀伤T细胞的激活作用[J];合成化学;2019年02期

4 杨渭临;郑华东;章琳;杨拴盈;;溶血磷脂酰胆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实用老年医学;2011年02期

5 徐浩东,邱春光,蒋文平;溶血磷脂酰胆碱电生理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J];中华内科杂志;1994年08期

6 李招;谷克仁;潘丽;康世宗;;柱色谱纯化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方法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9年02期

7 潘昱辰;孙定亚;曹莉;;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1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生命的化学;2017年06期

8 凌立新;杨仕军;郎涛;;大豆磷脂中溶血磷脂酰胆碱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09年01期

9 何杰,甘华山,吴岩,陈友琴;溶血磷脂酰胆碱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生成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10 徐维家;温杰;刘毅;;1-棕榈酰溶血磷脂酰胆碱在诊断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2012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包良;溶血磷脂酰胆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2 郑倩;油菜溶血磷脂酰胆碱酰基转移酶基因分离及酶活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艳慧;溶血磷脂酰胆碱抑制人CD34+细胞来源内皮祖细胞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机制[D];吉林大学;2014年

4 金姝娜;基于组合LC-MS/MS技术的中药姜黄调节脂代谢紊乱活性及其成分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全面表征和分离[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邵雪;基于HPLC/TripleTOF-MS/MS技术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不同阶段的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思怡;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刘慧;疾病关键代谢物溶血磷脂酰胆碱及未衍生化神经递质的dSPE-LC-MS/MS技术检测方法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3 陈颇静;氟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诱导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4 牛玲玲;自发性腹膜炎的代谢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庞柯;奥沙利铂长循环热敏脂质体质量检测方法学研究[D];湖北大学;2011年

6 杨文华;溶血磷脂酰胆碱促进动脉硬化的一种新机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包良;溶血磷脂酰胆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及其信号通路[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李健哲;氟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损伤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D];中南大学;2007年

9 廖昆;阿托伐他汀对溶血磷脂酰胆碱所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D];南华大学;2011年

10 金一宝;液质联用技术在类脂分析及其代谢组学中的应用[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1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2881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