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铁樵伤寒学术思想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恽铁樵伤寒学术思想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恽铁樵先生是近代提倡中西医汇通的著名医家之一,对《伤寒论》研究颇深,恽氏认为研究《伤寒论》时应立足实证,反对流于文字的解释,对历代医家之说,既不迷信,又能撷取其合理之处,同时恽氏亦多尝试以西医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和《伤寒论》中理论互参,以求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别开生面的“伤寒新论”思想。通过查阅近年来学界对恽铁樵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现代文献对恽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恽氏中西医汇通思想、恽氏中医教育的特色、恽氏《群经见智录》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特色及恽氏对温病学说的看法与恽氏临证经验和处方用药特色几个方面。而对恽氏伤寒学术思想的研究则甚少,缺乏系统的梳理,所以笔者欲以此切入,研究恽氏伤寒学术思想和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本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运用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方法,主要以恽铁樵先生编著的《伤寒论辑义按》《伤寒论研究》为蓝本,参照《恽铁樵医书合集》《伤寒论讲义》《铁樵医学月刊》《群经见智录》等著作进行深入学习,并结合七版《伤寒学》教材和窦材、陆懋修等对恽氏有较大影响的医家的著作,发现反应恽铁樵先生伤寒学术思想的内容,进而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认真分析,相互比照,系统整理恽铁樵先生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结果1.对恽铁樵先生的生平、从学、从医经历及医学著作进行了梳理。2.介绍了恽铁樵先生改良中医的主张。3.恽铁樵先生在《伤寒论》方面的学术思想探讨。结论恽铁樵先生极为重视《伤寒论》,对《伤寒论》条文有其独到见解,恽氏结合西医学说及自己多年的临证体悟,每每能阐发诸多著家未发之见解,对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有重要作用。经过本课题研究,将恽铁樵先生伤寒学术思想归纳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1.恽氏将感受邪气后,人体自我救济的能力称为体工之能。“体工之能”的思想是恽氏研究《伤寒论》的重要特色,贯穿于其研究《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此外恽氏伤寒学术思想特色还表现在提倡研究《伤寒论》时应有客观标准、以伤寒统温病和衷中参西这三方面。2.对于六经实质的认识,恽氏推崇日本医家喜多村之说,认为是对人体发病表现出的症状按一定规律划分成的六种病理状态,同时恽氏对六经提纲说持否定态度,认为《伤寒论》提纲仅伤寒、中风两条而已。3.对六经病及六经病证治的认识。恽氏认为太阳病即病位在躯体最外层之意,并结合四时与六气配属关系及人体正常生理现象,推测了伤寒和中风病名的由来;关于阳明病,恽氏认为阳明经证病位在胃,阳明腑证病位在肠,并对陆九芝“阳明无死证”之说有所发挥,提出治疗六经重证时,设法使其传入阳明后再依法治之的构想;恽氏认为《伤寒论》少阳证即《内经》足少阳经;至于三阴病,恽氏认为实为少阴一经之病,《伤寒论》太阴病和厥阴病均属于少阴病,只是因为有特殊的表现才有名称的区分,单纯的太阴病即霍乱,单纯的厥阴病是厥证。4.恽氏认为脉诊作为四诊中的一种,不应得到过分强调,临证应结合其他诊法才能准确认识疾病,并对《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的大、浮、数、动、滑、沉、涩、弱、弦、微十种脉象结合西医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了解释。5.通过列举恽氏运用麻杏石甘汤、大承气汤等经方的医案,探讨恽氏辨证特色和对经方的熟练运用。
【关键词】:继承和发展 六经 《伤寒论》 恽铁樵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2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0-17
- 1 对恽铁樵的历史评价和恽氏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探讨10-11
- 1.1 对恽氏的历史评价10-11
- 1.2 对恽氏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探讨11
- 2 对恽氏中医教育思想特色的认识11
- 3 对恽氏医学理论观点的探讨11-13
- 3.1 对恽氏《内经》观的探讨11-12
- 3.2 对恽氏温病观的探讨12-13
- 3.3 对恽氏“人体自救”观的探讨13
- 4 对恽氏临床经验的探讨13-14
- 4.1 对恽氏论舌的探讨13-14
- 4.2 对恽氏儿科治疗经验的探讨14
- 4.3 对恽氏论中阴溜府的探讨14
- 4.4 对恽氏用药特点的探讨14
- 5 结论14-15
- 参考文献15-17
- 前言17-18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18-59
- 1 恽铁樵生平及医学著作简介18-23
- 1.1 恽铁樵出生地及工作经历18
- 1.2 恽铁樵医学著述及其代表作18-23
- 2 恽铁樵改良中医主张介绍23-25
- 2.1 中医必须改良23
- 2.2 中医如何改良23-25
- 3 恽铁樵主要伤寒学术思想25-59
- 3.1 恽铁樵伤寒学术特色研究25-31
- 3.2 恽铁樵对六经的认识31-36
- 3.3 恽铁樵对六经病及六经病证治的认识36-52
- 3.4 恽铁樵对部分脉象的认识52-54
- 3.5 恽铁樵对经方的运用54-59
- 讨论与不足59-61
- 结语61-63
- 参考文献63-65
- 附录1 恽铁樵年谱65-67
- 附录2 恽铁樵医论选录67-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历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瀛鳌;伤寒学术的继承开拓与创新——评介《聂氏伤寒学》[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张利元;张正林;;《伤寒学》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J];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01期
3 沈敏南;;清代伤寒学史——概况及特点[J];新疆中医药;1988年02期
4 黄玉良;刘德荣;;福建近代研究伤寒学三医家[J];福建中医药;1989年03期
5 于文明;实验伤寒学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年06期
6 万晓刚;伤寒史学研究成果简述[J];中华医史杂志;2000年04期
7 舞阳;解读《解读伤寒》[J];光明中医;2004年01期
8 刘德荣;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王玉川;弘扬仲景学术,开拓伤寒学新思路——评《聂氏伤寒学》[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9期
10 万晓刚;;伤寒学术史研究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建国;;论治伤寒学的十种关系[A];全国第二十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赛美;林士毅;;论当代伤寒临床流派基本状况[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3 刘景超;;许叔微研究《伤寒》学术成就探讨[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中医学学科简介[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黄贵华;;仲景重视脾胃在六经治法体系的体现[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匡萃璋 ;弘扬《伤寒》献丹心[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2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郁阳为热伤寒与温病的共同病机[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张 宁;仲景学术思想的开拓与创新[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楼观 建中;行医七十载 扎身“草根”中[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创鹏;岭南伤寒学家张横柳教授学术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郑浩平;1842年以来香港地区伤寒学术发展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牛家瑜;恽铁樵伤寒学术思想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王蕊;从方剂基本要素探析伤寒方规范化的方法[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杨秀敏;张有章伤寒学术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恽铁樵伤寒学术思想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1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