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翳风、完骨少阳经取穴对急性期贝尔麻痹疗效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17:02

  本文关键词:翳风、完骨少阳经取穴对急性期贝尔麻痹疗效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以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综合取穴法治疗急性期贝尔麻痹风热证患者的面部损伤评分、H-B分级、疗效及耳后疼痛的VAS评分的统计分析,与常规针刺方法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评价该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对两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实施治疗组: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取穴法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在收治日(治疗前)、治疗第3次后、第7次后的耳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以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简称H-B分级)的分级和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在收治日(治疗前)、治疗第7次后,第14次后、治疗第21次后进行疗效观察评定。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发病天数、面部损伤程度评分、H-B分级、耳后疼痛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急性期(14天内)2.1耳后疼痛程度VAS评分:(1)第3次治疗后,两组间耳后疼痛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对耳后疼痛缓解无差异。(2)第7次治疗后,两组间耳后疼痛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耳后疼痛的缓解优于对照组。2.2面部评分、H-B分级及疗效:(1)第7次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分别与治疗前面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第7次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均无差异。3.恢复期(14天后)组间比较:(1)第14次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面部评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第14次治疗后,两组间的H-B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的H-B分级、疗效的改善均无差异。(3)第21次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对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4)第21次治疗后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24例(80.0%)、显效6例、有效0例;对照组:治愈16例(53.33%)、显效9例、有效5例。两组间的疗效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数据分析:第7次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第7次治疗后耳后疼痛VAS评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第14次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H-B分级、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第21次治疗后两组间的面部评分、H-B分级、疗效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分析得出:(1)治疗组的治疗方法虽在急性期与对照组不同,但其治疗效果在恢复期(第14次治疗后)才得以体现;首先表现出面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的H-B分级和疗效差异在治疗21次后才得以体现。(2)第14次治疗后,两组间面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组间的H-B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H-B分级表没有面部评分表细致所致。结论: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翳风、完骨为主的少阳经综合取穴法疗效优于常规组,是治疗趋向病毒感染的贝尔氏麻痹急性期风热证伴有耳后疼痛者的优势治疗方法。另外,翳风、完骨对于急性期患者耳后疼痛是良性刺激,对耳后疼痛的缓解作用优于常规针刺。在急性期对贝尔氏麻痹风热证采取的该种针刺治疗方法,疗效在恢复期才得以体现出来,对整个贝尔氏麻痹风热证治疗的预后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性期贝尔麻痹 风热证 翳风 完骨 少阳经 耳后疼痛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246.6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3
  • 中英文缩写对照13-14
  • 前言14-17
  • 资料与方法17-26
  • 1. 病例选择17-19
  • 2. 病例来源及分组19-20
  • 3. 观察项目20
  • 4. 分次评价疗效20
  • 5. 基本资料20-22
  • 6. 治疗方法22-24
  • 7. 疗效评价内容24
  • 8. 疗效评价标准24-25
  • 9. 安全性评价标准25
  • 10. 研究结果分析25
  • 11. 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25-26
  • 结果26-32
  • 1. 急性期治疗(治疗第7次后)的比较26-28
  • 2. 恢复期治疗(治疗第14次后)的比较28-29
  • 3. 恢复期治疗(治疗第21次后)的比较29-32
  • 讨论32-41
  • 1. 现代医学有关贝尔麻痹认识32
  • 2. 面神经认识32-33
  • 3. 祖国医学关于贝尔麻痹33-34
  • 4. 选题目的34
  • 5. 重用翳风、完骨穴的理论依据34-35
  • 6. 少阳经的重要作用35-36
  • 7. 针刺操作手法的的理论依据36
  • 8. 针灸的抗炎与退热作用36-37
  • 9. 板蓝根片及清开灵胶囊的使用37-38
  • 10. 关于量表的使用38-39
  • 11. 结果分析39-40
  • 12. 安全性分析40
  • 13. 不足之处40-41
  • 结论41-42
  • 存在问题与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文献综述45-55
  • 参考文献53-55
  • 附表 155-56
  • 附表 256-58
  • 附表 3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萍;王淑云;黄莉;;血气分析动态观察对研究肺心病急性期治疗的临床意义[J];辽宁中级医刊;1980年12期

2 李文芳;甲肝急性期治疗探讨[J];医学情报通讯;1988年01期

3 王永清,闫建心;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期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3期

4 李秀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年12期

5 党雁华;巩莉;;急性期强化治疗控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8期

6 李兰萍;;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肺心病急性期121例[J];光明中医;2013年08期

7 郑成光;魏厚义;王忷昌;张善甲;鲁锡九;刘英梅;刘爱云;宋玉英;;脑溢血急性期发展规律之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64年01期

8 虞炳庆,黄明章;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合理用药若干问题[J];临床医学;1999年01期

9 李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治疗的思考[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1期

10 侯熙德;脑血循环障碍急性期治疗的进展[J];江苏医药;198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晓冬;张志s

本文编号:3352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3352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1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