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采集仓库 > 论文天下 >

浅谈贵州苗侗民族教育中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2-04 11:08

  【摘要】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教育模式下,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侗民族也积极地适应以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但因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苗侗地区的民族教育在文化适应中存在着急于追求文化适应的时代性而忽略其民族性的保持与因文化疏离感而造成文化适应的时代性的强迫移植现象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成因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贵州苗侗民族教育在文化适应上提出调整文化心态、注重学校、社会、家庭民族教育以及积极发展当地幼儿过渡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等建议。


  【关键词】贵州苗侗地区;民族教育;双重性;文化适应


  1 引言

  季羡林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既矛盾又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平衡发展?费孝通教授在分析中国的民族关系的总体思路时提出,“针对中华民族这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所具有的‘同’和各个少数民族群体自身特点具有的‘异’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关系大框架。”
  作为“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和“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两大民族成员,苗族和侗族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不息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生活习俗、语言思维习惯等民族文化。在当今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积极学习以汉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民族教育理所当然承担着不同文化交流的接洽任务,适应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要求。但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贵州苗侗地区的民族教育在文化适应中存在着急于追求文化适应的时代性而忽略其民族性的保持与因文化疏离感而造成文化适应的时代性的强迫移植现象等问题。笔者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没有统一的针对贵州苗侗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的权威研究,许多资料要么是针对当地民族教育的具体教学问题,要么是从旅游文化角度讨论文化适应的不当之处,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研究。因而本文要从当地民族教育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问题做出深入的成因分析,并试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 贵州苗侗民族教育中文化适应存在的问题
  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教育在解决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矛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贵州苗洞民族地区,通过民族教育来达到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同时又要通过直接的教育来与以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进行交流。在发挥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功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是要处理好文化适应的问题,但是由于苗族侗族本身的文化与陌生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大多数苗洞民族学校都是完全照搬主流民族学校的教育模式,如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和评价方法、统一学制乃至统一教学语言等等。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难以达到少数民族成员通过学校教育实现本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也就很难通过现有的学校教育来保持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同时,尽管这种学校教育完全教授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但它所实现的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并不是建立在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即文化的民族性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对外文化的不加选择的学习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民族性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而时代性又是强加接种而来,这样的民族教育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适应不良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维度提出问题的表现:
  2.1 从城乡间的差异看贵州苗侗地区学校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问题
  同是民族教育,但是因其在城乡的不同位置而使其在文化适应问题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具体体现为:
  1.城市:民族教育的严重缺失,文化适应上的失去自我
  在黔东南州15个县的县城和一个县级市(凯里市),几乎都设有民族学校,但是民族学校与非民族学校却是使用同一的教学运行模式。课程和教学内容很少涉及民族知识学习和传播,虽然部分学校开设了地方课程,但是却只当作课外读物,并不受重视;在教学语言上完全使用汉语,教学评价是统一的以考试为其评价标准。老师和学生已经完全被汉化,即使是有着少数民族户籍的学生也几乎不会讲本族语言,更不可能了解本族的历史和风俗文化。在他们看来,本民族文化几乎是一种与自己无关的陌生文化。民族教育的严重缺失,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文化适应潮流中逐渐失去自我。
  2.城郊:处于文化适应的边缘地带,在民族性和时代性中难达平衡
  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郊地带,是文化适应的复杂区,在民族性的保持和时代性的适应过程中摇摆不定,自身文化定位不明确。学校课程、内容、评价等与城市无异,区别于城市的民族教育主要是来自于家庭文和同伴文化背景的不同。因为没有完全城市化,许多家长还是会说本民族语言、继承了部分民族文化传统,所以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得到一定的民族文化熏陶,在与本民族同学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仍能有一些民族归属感。但是因为学校的统一教学,且离城区较近,许多生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渐渐适应主流文化生活,甚至有些人因为自己是苗族或侗族而感到自卑,并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相应地丢掉了不少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
  3.农村:在民族性保持的过程中,时代性成为一种强迫移植文化
  农村的民族教育,与城市、郊区一样用统一的教材、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但是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却有与前两者所不同的特点。农村中的大部分老师、学生和家长处于同一话语体系,在浓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去接受另一种陌生的文化,且缺乏必要的过渡教材,学生很难能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中去适应主流文化,使得汉语言学习显得非常吃力,且学习效果不佳。在沉重的主流文化学习过程中,民族文化在学校教学日程中基本被忽略,认为这是不学而会的本能习惯。因此文化适应的时代性就好像强迫移植的外来物,同时本民族文化又因为太平常而被忽略。

  2.2 从民族教育的横向体系看其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问题
  除了在城乡间民族教育的文化适应体现出不同的问题之外,从学校民族教育的横向体系来看(主要是针对未被汉化或汉化程度不高的地区),其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学生产生文化适应困难
  在入学之前,学生都是生活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之下,从未真正接触到其他民族文化,况且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入学前的语言文化适应教育,所以当学生开始接受陌生的以汉文字为载体的主流文化教育时,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恐惧感,这恐惧来自对文化中断而带来的文化疏离感。带着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在小
  学阶段的文化适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就为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很难平衡埋下了种子。
  2.民族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文化氛围差异,使学生在文化适应中陷入文化适应矛盾期
  经历了较为艰难的民族文化适应期之后,许多学生将进入到不只是民族学生的学校,要用汉语作为平日交流的语言,完全进入“他文化”领域。此时民族学生因为大背景的改变而使自己陷入文化孤岛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因而心理状态、学习状况都会受到影响。在接触了较为丰富的主流文化之后,有些学生则对自身文化感到不屑,于是在追逐它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失去“我文化”。


  3.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在初入社会时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有许多学生选择外出打工、一部分继续求学。不管是打工或是求学,因为缺乏文化适应能力,使得他们在社会上的生活也过得非常困难。
  总之,在贵州苗侗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教育阶段,都体现着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矛盾冲突,造成了城市学校偏重文化适应的时代性而忽略民族性的保持;同时又因为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主流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且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不仅没能很好的适应文化的时代发展性,而且还造成了本民族文化的淡忘。
  3 贵州苗侗民族教育文化适应不良问题的解决对策
  贵州苗侗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存在着文化双重性的不平衡发展,甚至有时候造成文化适应冲突,笔者在对其问题的原因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3.1 从教育体系入手,以新理念促进文化适应健康发展
  要解决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必然的要从教育体系入手,从教育的横向体系即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教育纵向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这些方面加强文化适应的新理念,促进民族教育的积极文化适应。
  1.从教育的横向体系来看
  贵州苗侗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应通过教育内部来进行改进,促进其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使自己在文化适应中保持其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平衡发展。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应该以新的民族教育理念来推进民族教育,并通过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实行必要的双语教学、开设各类民族特色兴趣班等。并建立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将民族文化学习情况也列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调整民族文化心态,以平和的欣赏的心态学习本民族和其他文化,提升主体文化自觉意识。正视学校中的民族文化冲突,强调民族文化平等,在苗侗民族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让汉族学生学习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在文化心理上趋向于平等,也有利于克服苗侗民族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时存在的文化疏离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从而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优化整合。这样便可从学生心理上解决文化适应的民族性消解且时代性脱节的问题,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社会教育:通过突出文化创新,提高苗侗民族文化的竞争力,这样使得社会上形成一个比较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克服民族文化自卑心理。同时抱着有容乃大的态度去积极适应其他优秀文化,在文化交流和借鉴中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环境。同时,要组织文化传承活动,寻找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并鼓励掌握苗族侗族精髓文化的人员主动向他人传授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后继有人,保持好其民族性。
  (3)家庭教育:苗族侗族都是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因而其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靠家庭教育中的口头传授为主要方式。因而家长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民族文化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传递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技艺,使孩子在轻松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当然,不能陷进狭隘民族主义文化观念中,而是在了解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去顺应其他民族文化,达到积极的文化适应效果。
  2.从教育的纵向体系来看:
  根据当地具体问题,主要从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来对其民族教育提出新的发展对策,促进文化适应的积极发展。
  (1)加强苗侗民族幼儿过渡教育的发展
  儿童在入学时出现的文化中断导致其产生文化疏离感,这样,苗侗民族学生在入学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应该开设民族教育过渡学习班,让儿童入学前就接受轻松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文化过渡班,这样可以减轻苗侗儿童的文化疏离感,这样既减轻了对陌生文化的恐惧感,同时也让其不因文化适应不顺利而厌烦自己的民族文化。
  (2)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许多苗侗民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就不再继续学习,而是选择了外出打工。由于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他们在适应新的文化环境的时候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容易感觉受挫。因此,应该针对这个民族教育情况,依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开设具有特色的民族职业教育,注重多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文化适应调节等的培训,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在主流文化环境中也能自信地与他人交流,并积极融入更广阔的文化环境中;对于不外出务工的人来说,依靠自己的技能在家乡积极就业、创业,不仅能解决个人的心理状态,同时能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也为本地区做出自己的贡献,以更自由的态度对待文化适应。
  3.2 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民族教育的有效实行与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是分不开的。自从解放以来国家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作出多次的政策规定和政策优惠制度,但是在解决文化适应中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政府应该在颁布政策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以免民族教育的实施不符规定,不利于健康的文化适应。当然,还要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支持当地的民族教育研究、开发更合理的民族教育教材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
  3.3 积极发展社会经济,以经济保障文化的发展
  贵州苗侗民族近年来对民族文化的态度转变有很大原因是本地区经济不够发达,因而造成民族文化上的自卑心理。如果经济发展起来,而民族文化同时又受到其他文化的欢迎与认可,这时的民族自豪感就会得到提高。因而应该积极利用黔东南有利的条件积极发展经济,政府、社会各界应支持鼓励自主创办有特色的文化企业。



本文编号:13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lunwentianxia/13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7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