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争论简述,文学论文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主义文学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虽然由于社会发展,文化变迁,文学创作的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实主义文学问题依然是从文学理论到文学实践都没有真正解决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颇为艰辛,涉及到重新认识现实主义的精神实质,调整现实主义理论表述,突破革命现实主义的束缚等问题,也需要对符合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和社会发展实际的新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建构,并根据社会和现实主义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代语境和创作实践中积极融合,发生新变。所以,作为新时期以来文学主流的现实主义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尤其是对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进行研究,这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现实主义文学是新中国前三十余年文学发展中占统制地位的、甚至几乎是一元化的文学创作原则,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巨大的影响,至今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它的历史影响。但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环境,革命现实主义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巨大的历史局限,这也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曲折,因此,涉及到对革命现实主义的反思、突破,也涉及到对现实主义的回归。
.........
二、研究现状综述
对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的研究多存在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对一段时期内关于现实主义论争的研究,如陈思和对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论争的研究,吴秀明对 20 世纪 90 年代现实主义论争的研究;也有从时间纵线上,从现实主义发展的脉络上对整个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曾繁仁对新时期文艺理论的五个探索阶段划分,张永清关于现实主义从恢复、开放到重构三个阶段的分期研究等。 陈思和在对新时期“真实性”,“写本质”等几次关于现实主义基本范畴的论争进行研究时,认为:“首先,可以感觉到通过这几次论争‘态度的同一性’正在形成,即:为了避免类似‘文革’对文学创作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各方面都开始恪守某种共同的底线,这种底线就是维护民主与自由的文化环境,使现实主义文学脱离政治的枷锁。其次,这几场论争中有识之士的尝试与努力,重新凝聚起的正是五四新文学最优秀的精神传统:提倡作家直面人生、干预生活,批判现实中的阴暗与消极,这是鲁迅所提倡的‘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现实战斗精神的接续。”
........
第一章 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回归
一、“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内涵论争
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影响,革命现实主义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显示出非常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到文革时期,这种局限达到高峰,文艺完全沦陷为“帮文艺”“极左政治文艺”“政策文艺”,文艺创作与批评都在统一的政治理论指导下开展,,这一切都是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规范下显现的,导致文学创作成为对现实生活的粉饰。事实证明,这种革命现实主义并不符合文学创作规律,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到了新时期初期,我国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也开始步入了正轨,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实主义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创作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深化,迎来了现实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冲破“革命现实主义”的束缚,逐步脱离历史、政治上对其的限制,使现实主义文学应有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得到回归。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拨乱反正是从现实主义基本范畴、核心概念与核心观点开始的,如“真实性”、“写本质”问题的讨论等,是对“革命现实主义”的突破;而真正直面社会现实、密切关注现实生活,高扬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大胆提倡写真实,对现实生活决无掩饰和阿谀,反映现实苦难,恢复对现实进行独立评判的权利,颠覆文革时期“假、大、空”的文学现象,则是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
.........
二、“写真实”论争:回归现实主义基本品质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品质。恩格斯论述的现实主义,便把真实放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位置。“文革”时期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政治化色彩浓厚,甚至走向极端化,使现实主义文学严重失“真”,模式概念化、单一化。文学如何写真实,如何确立真实的标准,成为新时期初期文学创作与批评遇到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新时期初期“真实性”问题的论争,从现实主义的基本品质问题入手,开启现实主义文学拨乱反正的理论论争,由此引发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回归。 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文学并非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识形态,而是处于政治的从属地位,作为国家政治的传声筒。文学需要表达革命的自信心,表现社会历史的光明前景。文学创作大多不能正确面对现实生活,缺少现实主义直面社会人生的基本精神,特别是在文革的极左思潮之下,文学创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必须坚持“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的人物中着重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的正面人物中着重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的英雄人物中着重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一原则使文艺创作走上了反现实主义的道路,出现了大量违背生活真实,情节虚假,人物概念化,缺乏艺术价值的作品,这种对真实性的曲解和错判直接对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构成了威胁,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被破坏。
.........
第三章 后新时期现实主义的“重构”与多元........... 23
一、“现实主义重构”的论争............. 23
(一)现实主义重构的必要性讨论............. 23
(二)“现实主义重构论”的焦点问题.......... 25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 26
(一)新写实小说论争中“现实主义”主张.......... 27
(二)新现实主义论争的理论主张.......... 28
(三)莫言小说现实主义归属论争.......... 30
第三章 后新时期现实主义的“重构”与多元
一、“现实主义重构”的论争
“后新时期”是与“新时期”相对应的衍生词,“新时期”一词的出现,始见于党的“十一大”文件,认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随后文学创作便以“新时期文学”为名,这种命名使文学有其特定的政治文化韵味,而随着社会和文学语境的变化,批评家们开始越来越强调自身的独立性,认为文学史的分期不仅要考虑到历史性,更要注重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因此,面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文学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现象,学界提出了“后新时期”概念。 经过几十年的突破与探索,进入后新时期的现实主义一方面迎来了多元化的新发展,如在观念领域、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已经被开放多元的现实主义所取代。另一方面,新的时代语境也给学界带来了新的理论问题,文学创作开始出现消费主义、娱乐化倾向,严重违背了中国文学传统和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涉及到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问题,以使当下的现实主义既能积极借鉴百家之长,又能坚持自身基本现实主义精神,坚持本真,适应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需要。
..........
结 语
新时期是现实主义发展最为自由的时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推进,是建国以来所没有的。新时期初期,学界展开的关于现实主义基本范畴方面的论争(如“写真实”、“写本质”问题论争等)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实现了对革命现实主义的突破和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回归;20 世纪 80 年代,理论界关于“典型性”和现实主义发展方向的论争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发生了裂变与融合,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外延扩大,促进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进入后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重构”与多元化论争中,试图建构着新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展望未来,文学理论界也只有对现实主义进行历史的认识,从文学的精神属性和现实性等方面理解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与倾向性问题、现实主义的典型性问题,处理好真实性与创造性、政治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并不断地吸纳新质,才能向前发展。因此,现实主义文学理论需要不断吸收和借鉴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资源,需要对自身进行必要的补充、深化、拓展和超越,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新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1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