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堵墙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戏剧论文
一、戏剧中重要的“第四堵墙”
(一)第四堵墙的诞生
第四堵墙是一道看似无形的墙却有重要的墙,严格的说来是从 19 世纪的后期才产生出来的与戏剧有关联的重要概念。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的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他的思想先见,有独特见解,主编有重要的著作,享誉整个世界,就是著名的《百科全书》。在《论戏剧史》一书中写到:不管你是写戏还是演戏,都不要去想观众,就当他们不复存在好了,想象一下,舞台边上有一道无形的把你和观众分开的巨大的墙,写戏,演戏,都只是当大幕还没有升起。”狄德罗在最开始的写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镜框似的舞台结构和室内布景的戏剧剧场,但是在他更早的一两千年前,大部分那个时期的演戏都是没有大幕。连舞台其实就是广场或者露天公园的的一个部分。但是把广大观众和演员分开的因素“第四堵墙”却一直是戏剧生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得以从集体仪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把审美活动和功利的行为能够区分明确的一个前提。两千五百年的戏剧史上一直有着这堵无形的墙的形状,坚实度和完整性却是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变化中前进者。在对于这堵墙的用法和态度上,却能看到不同的艺术家在结构戏剧时候表现出来的每个人不同的特点。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中兴起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就是各种“环境戏剧”。实验者们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到古典的原始未开发的部落中的仪式中寻找灵感,很多实验者根据所看,所观,所感而创造很多新的仪式,他们都不愿意满足在传统戏剧里的那种严格的主客分离形式,而是希望打破第四堵墙的存在,发动观众们全部参与到演出中来,加入到戏剧中去。
..............................
(二)第四堵墙的概念
在法国最为早期的现实主义剧院“自由剧院”的创始人安图昂(andre antoine1858-1943),他要求演员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要用最自然的状态去体会表演,用最真实的流露感情去表演给观众。排练的时候就在一间真正的屋子里去进行整部戏的排练,等他认为所有的演员都排练到位了,时机成熟了的时候,才决定要撤掉哪一堵墙让观众去欣赏演员在整个舞台上的表演和演出。让观众从那一面墙的方向去观赏整个戏剧是最好的。演出时候就好像把一个真真正正的普通生活中的房间真正的一比一的原封不动的搬到舞台上去,撤去一堵墙让台下的观众观看戏剧表演。让留下来的其他的三堵墙去告诉改造观众剧情发生的地点,场景的内容。这被撤去的就是“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安托万于 1903 年 4 月 1 日《巴黎评论》发表《布景漫谈》中提出“第四堵墙”的概念:“舞台布景要显得富于独创、鲜明和逼真、首要的就是要按照某种见过的东西如一种风景或一个室内景来制造。如果是室内景,制造时就得有四条边,四堵墙,而不必为第四堵墙担心,因为它以后便会消失,好使观众看到里面发生的一切”。
左拉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 这对第四堵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 19 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 19 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堵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堵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
(三)第四堵墙理论在戏剧理论中的特征和发展
1.在戏剧结构中的重要影响地位
第四堵墙在戏剧结构中的存在,是让观众得以“偷窥”的透明的生活中的玻璃镜片。又是隔绝了演员与观众间最坚固有力的屏障。安图昂要求每一个戏剧中的表演者都一定要把者个屏障当做最真实的墙去对待。绝对不能透过这堵墙与观众有任何交流,也不能有目光的任何接触。而观众也不能穿过这堵墙去打断戏剧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剧情的发展。这就是分隔演员和观众最最极端的形式,演员表演中不能和观众交流,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时候也不能叫好叫做,俩者都是互相不能有任何打扰的。安图昂一度非常的严格,甚至让观众看到布景里家具的背面或者演员的后脑勺,就算是这样的表演,安图昂也是在所不辞的。这就算第四堵墙在戏剧结构中一度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其实我们在戏剧表演中最能体会到这种表达,在中国的戏剧中起到一种主旋律的作用,严格遵循三一律,不管是演员表演,还是人物的表现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二、第四堵墙在中国戏剧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及影响
(一)中国戏剧理论概况
中国古典戏剧的形成,按照学术界一般的说法应该是 12 世纪末,诗-词-曲演变的过程中成了“乐”这种早先的戏曲形式。杂剧与南戏慢慢发展,后来的昆曲与传奇,到后来京剧的崛起。中过戏剧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开始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整个 20 世纪的 100 年,也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历程中艰难曲折的 100 年。在此之前,中国的戏剧也发生了很多次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蓄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现代主义的戏剧实验渐趋消歇。而在时代情势的催动下,中国话剧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凋,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中国话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的剧作;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近和达到世界的水准。①
但中国的古典戏剧形式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变化,从宋元南戏,杂剧到明清传奇,京剧,变化都是不大。但是乐为本体这种形式一直是贯穿我过古典戏剧的始终。长期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稳固性与封建性以及古代的儒家“礼乐”这种思想一贯之。使得中国戏曲只能在“体制内”产生一些小的变革。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的大撞击,它的“乐”为本体的重要体系是不可动摇的。音乐是最抽象的表现艺术。中国古典的戏剧就是擅长写意。在具体的现场表演中,几个龙套演员过场就表示千军万马,一桌一椅就是城楼。后来直到外来文化的入侵,完全是照抄照搬的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表演体系,并且严格的遵守第四堵墙这一重要理论。后来在 1962 年的广州会议上,中国现代著名的导演黄佐临提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焦菊隐容斯氏与梅氏于一体,创立中国自己的演剧学派,黄佐临把布莱希特的哲理戏剧和梅氏相结合,创造出即现代又民族化的中国戏剧形式,徐晓钟融汇三家,创造了从再现美学向表现美学拓宽的戏剧艺术,从而使得中国的戏剧又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第四堵墙作为中国戏剧的基础地位,在中国戏剧理论中有着重要的位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当时中国戏曲转型时期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斯氏体系的基本原理和我国戏曲是相通的。我们国家戏曲历史非常悠久,表演体系也只是大家都熟知的梅派体系,但是梅派体系的写意,表象对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又是需要改变的。所以有了后来有了新的话剧的诞生。不同与戏曲的写实的戏剧。中国封建社会的动摇,戏曲艺术像是路过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最开始的就是“改良新戏时装戏曲”。那个时候不用锣鼓场面,由梅兰芳等著名京剧演员一起演出,大多都是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最后压轴表现给观众看。反映现实的时装新戏《宦海潮》《郑霞姑》等,大多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变而成的新剧。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很多艺术家们也急切的希望戏剧能够一改原来封建的影子,不再继续一直演绎过去的封建社会的各种名段,而是慢慢转为现实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当时的新戏都是艺术家放弃了自己的专长唱,而转变为演,这也是斯氏体系和梅派美学原则接近的开始。
...............................
(二)第四堵墙对戏剧创作的指导作用
---以人艺的《日出》为例小议表演的第四堵墙
《日出》是曹禺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曹禺一直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他的戏剧中总是体现这无数的现实主义因子。这已经是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不争的事实。现实主义戏剧最适合用斯坦尼斯心理--形体的现实主义演剧系来搬演,大家都知道的,斯氏体系氏是在排练契诃夫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曹禺的《日出》于契诃夫戏剧是十分相近的。这使得戏剧能够成为中国表演体系中实践斯氏体系的范例。《日出》创作于 1935 年,这幕女性主义悲情的戏剧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独特的内容在曹禺的众多剧作中居于领衔的地位。剧本中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这就是第四堵墙的精髓。其中演员在出演角色时候,强调内心体验,追求戏剧的生活化,使得表演竟可能的与剧中的角色十分相近。以妓院和陈白露的客厅为戏剧发生发展的主要的场所,其中剧中人物小东西的死,揭露了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把社会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方式展现在众多观众面前。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生活。整个戏剧的主要人物陈白露作为“高级交际花”所表现出的玩世不恭,陈白露有着较好的面容,但确实因为命运的捉弄,在生活中,她生活奢华,但却也是非空虚。逢场作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游戏人间的真实写照。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演剧方法的重要原则和信条。主要应用第四堵墙的理论来演出戏剧,在戏剧结构,人物出演和舞台形式表现上。并且总结舞台实践的各种经验,构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
《日出》这出戏的主要大背景是以三十年代的中国旧社会,那种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背景作为整部戏的大背景。以某个大都会的高级会所,或者是下等的红楼作为具体的戏剧环境背景,陈白露那种性格,生活,还有人物关系为主线,展现了那个时候的社会是一种人吃人的旧中国暗无天日的社会。中国现实的某些展现出来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时代发展的产儿,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个时代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人民水深火热的处境,还有一些城市中的小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动摇的,幻灭的,却又不愿意相信的一种态度。中国的各种资本家走投无路的情形下纷纷转入了金融的投机,更加紧了对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其实也是一种走投无路,人吃人的状态,大家都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在剧本的整改构造中,我们开得到他们的心酸,无奈。
艺术创造上,作者使用横断面的描写《日出》具有鲜明的纪实性特点,所以这部戏更象一段真实的生活而不象是一出话剧,这部经典不仅仅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在各大电视台播放,而且现在还在人艺的舞台上反复上演,前段时间人艺上演的《日出》,由著名影视演员陈好扮演陈白露,但表演风格却视遵循斯氏体系,陈好虽然是一名影视演员,但在话剧舞台上,她充分的体验“第四堵墙”的存在,忘我的出演,表演十分到位。这也是众多影视演员在出演大屏幕的同时,十分愿意到话剧舞台来磨练自己真实的演技水平。话剧能更好的体会戏剧中的精髓,体会戏中人物真实的内心体验,在影视表演中,很多时候要收着去演,而在话剧舞台上,在斯氏体系中,那种忘我的收放自如的表演才是真实的表演。
..............................
三、冲破第四堵墙—三大体系融合下的当代中国戏剧创作新面貌 ................12
(一)打破第四堵墙的代表----先锋话剧 ...................................12
1.先锋实验戏剧出现 新的形式打破第四堵墙 ...........................13
2.突破的力量 革命的勇气 先锋剧大受好评 ............................14
3.过分商业话运作 受众审美疲劳 .....................................16
(二)戏剧影视化趋势----荧幕普及对于第四堵墙的影响 ...................16
1.戏剧与影视的异同 ................................................16
2.斯氏体系对于影视的影响与作用 ....................................17
四、第四堵墙理论影响下 中国当代戏剧理论与创作发展瓶颈 ...................19
(一)根深蒂固的斯氏体系戏剧理论在我国的现状 .........................19
(二)早期戏剧形成期间俄罗斯艺术家的熏陶 .............................19
(三)中国特殊国情决定难以改变第四堵墙的地位 .........................19
五、对于未来中国戏剧观发展展望
20 世纪,欧美就有俩次戏剧马上就要走向衰亡的时期,第一次是在电影默片结束的时候,好莱坞进入了 30 年代的黄金时期,第二次是在二战以后,50 年代的时候,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大量的普及起来,但是最后戏剧没有消亡,反而更加的繁荣发展起来。21 世纪,我们国家的戏剧也似乎走到了尽头。大多数的演员和剧团都是一种闲置状态,全国上下大大下下的 3000 多个剧团都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来养着,大多数的剧场都是卖不出票,基本就是给领导或者学生演出几场就作罢。中国戏剧真的要走向消亡了吗?就目前话剧现状来看,我们既要看到话剧所面临的暂时的困难,又要看到话剧已经在中国立住脚并具备了一定的抗跌打的能力,全国有那么多艺术院校每年都在招戏剧专业的学生,有那么多剧团在进行戏剧演出,也有那么多戏剧评论家、研究者以及戏剧管理者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所。我们更要看到,在“体制化戏剧”日益贫困化的同时,在野的民间戏剧搞得红红火火,大专院校的学生演剧也方兴未艾,戏剧也在向“草根阶层”挺进,随着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随着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戏剧会走出困境、重铸辉煌。
虽然影视在一定的程度上确确实实影响了戏剧,但是戏剧对于观众时间上的培养是影视无法取代的,影视上的一些好的东西和影响我们是承认的。比如影视艺术的丰富性和直观性与丰富的视觉空间,以及他们所表达的时间选择性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体验,但是戏剧艺术具有现场直观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直观特点,是任何影视上都无法替代的艺术形式。关于这些戏剧独有 的艺术特征,波兰的戏剧剧作大师格洛托夫斯基曾经做过严肃认真的思考和探寻,他对于戏剧采用否定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就否定演员和观众,他说:“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觉是感性的,活生生的。戏剧就是不存在的。尽管现在影视中花哨的特效,采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然观众愉悦,观众感受到近乎完美的试听享受。但是属于戏剧独特魅力的双向交流是影视不能具备的。我们虽然可以在家里一个人享受直播,也可以在现场感受氛围,但是在家里一个人面对电视剧的屏幕,即使再多的好友相聚在一起也感受不到现场带给人们的那种震撼的感受。而且,在影视是否代替戏剧的观点背后潜伏着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线性的艺术发展观。就是认为戏剧是传统的艺术,而影视是一直新兴的艺术表达表现形式,二者是向继承的关系,新的事物必将会代替旧的事物,也好比是一直机械式的线性思维。新的事物出现是否会不会意味着旧的事物一定会消亡呢?但是戏剧拥有的魅力是影视无法替代的。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是一种钟摆式的发展呢?其实艺术发展就是一种形态,我想戏剧和影视应该是一种共容共通,相辅相成的和谐发展。
中国文化在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对接中发生了态度的变化,80 年代以来由文化差异和历史差异产生的一种的错位的对接,此时的中国戏剧已经不是那么大的问题出现。后现代主义的风潮在现代主义浪潮消退下四处的蔓延开来。文化之中那种特性的转换是很快就能完成的,就我们曾经普遍流传的文化冲突为文化融合所慢慢替代。表明新时期的戏剧正在酝酿中,90 年代的戏剧还有着商业的气息慢慢在其中国体现开来。后现代的风格日益明显。有这非常明显的广告宣传策略,有着很强的自我包装意识。审美的意识是越来越普遍化,在强化传播中的力量也慢慢消解历史和文化其中的界限。参与性和互动性,慢慢的在互相结合。框架和幻觉慢慢的都在融合,幻觉的阵营和框架的结构都在被打破。世俗的风格,社会的基调,与大众传媒和通俗文化的结合更加密切。它们主张的是削平历史的深度。或者打破形式主义。并且融合后现代化的一种风格。戏剧面临着转机。来自时代和文化进步的转机,这是一次机会。由于文化自身发展的原因,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需求。戏剧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开放的态势。还有着更广而深的经济文化背景做铺垫。90 年代后现代文化融合的动力,是个人空间和人性艺术性融合的一种新的形势的戏剧新需要。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扩大了民间性和人性的文化艺术空间的应用。同时戏剧中那种无意识的表达,让观众有了一种共鸣。戏剧还是需要满足不同观众多层次需要,多样式的艺术世界。
...........................
结 语
很多人都觉得戏剧快死了,现在的中国戏剧舞台确实让人担忧,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想到了很多,我们作为一个拥有 5000 年文化的历史大国,拥有的戏剧的魅力应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替代的。能不能有一天我们中国在世界的戏剧舞台上拥有自己独特的一抹亮色。在看了人艺的许多场演出,其中不乏徐帆,宋丹丹这样的戏剧大师,那种舞台效果和戏剧魅力让人深深的折服,但是另一方面,票价贵的离谱,贵的吓人。看了开心麻花这样的戏剧就更让人感叹中国的戏剧都出现在小剧场里面。虽然演员十分卖力的演出,但是始终不能让人感觉过瘾,演出的场次太少了。就目前中国当代戏剧现状来看,虽然我们看得到戏剧面临的重重困难,又看到了话剧已经在新中国的艺术舞台上立足并有了一定的抗跌打能力,全国的各大艺术学院每年招考的艺术人才都纷纷涌现在戏剧这个专业上,全国那么多的剧团也在奋力的进行戏剧表演,在数字媒体的今天,在电影,电视,网络,信息化非常发达的今天,戏剧是否还能又发展呢?在我们国家当今的专业设置中,戏剧的院系有 1000 多个,而电影电视乃至传媒都基本属于其中。虽然今年来我国的影视发展非常迅速,影视人才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我觉得这些人的所受到的基本的培养,和所需的最基本的人才还是差一些。强大的电脑技术也越来越入侵我们的生活,新的戏剧形式层出不穷。不管是道具,布景,音乐,似乎电脑特技都可以解决,而且连演员也可以用特技制作。会不会在不久的将来,戏剧舞台就不需要真的演员,真实的布景,真实的道具,而用强大的电脑特技去代替,只要有几台电脑,几个技术强大的技术师,用电脑制作一幕幕经典戏剧?
我想也许不会,因为戏剧从古到今,一直是一种脱离不了人气的艺术形式,戏剧中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的表演,是整部戏剧的精髓。这种富有人气的艺术形式应该是任何电脑特技不能有所替代的。我们政府也想着这一点,在文化大繁荣的政策下,尽可能的让老百姓在保证物质条件富足的基础上,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戏剧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其中的精华是不愿而喻的,未来的中国话剧一定会是写实话剧,先锋话剧,和新派话剧三足鼎立的时代,在不久的未来,相信汉语将会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重要的语言。就传播渠道来说,剧场在未来已经不算戏剧传播的全部了。戏剧会出现在剧场,电视,电影之外更新更广阔的舞台。电影电视这种影视手段普及出现在戏剧中,使得戏剧进入了特殊的传播时代,微信与观众互动参与,或许会通过现今流行的微博,加强与观众只见的交流。在表演体系上也是最为完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派表演体系加上布莱希特的哲理荒诞表演风格以及融合梅派完美的表现手段。中国的戏剧舞台未来发展前景一定无限美好。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