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采集仓库 > 无忧论文 >

城市微电影中的消费文化与空间意象涵义分析,电影论文

发布时间:2015-02-02 17:17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意象与影视作品的结合,影像符号带给了我们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空间,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高档会所、购物中心及其背景下各色人等发生的各类故事在娓娓道来。而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新生力量和“广告和电影的混血儿”,微电影在推广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城市为主题的微电影如雨后春舆般涌现,尽量质量参差不齐,但是都或多或少地都有城市意象的视觉传达。同时,在城市微电影中,像大型商场、便利店、度假村、咖啡馆等等视觉空间符号也比比皆是,它们以影像的方式再现着我们的社会与大众文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与心态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国家先后从生产社会步入消费社会,即从以生产与主导的社会类型转变为以消费为社会运转的“主轴”,消费社会的到来使人们远离了物质匮乏的艰辛年代,进入了物质丰盛的社会。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消费社会及其文化开始不仅仅局限于欧美国家,而是通过大众传媒、教育、进出口贸易等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革,其中市场经济空前迅猛的发展无疑是最大的变革,目前对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消费社会,学者们还没有统一的观点”⑵。但是,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大都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物的体系”对人的包围己经形成,商品消费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形态,大众的消费观念与行为出现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整个社会也呈现出一种大众消费文化的氛围。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市微电影、城市意象和消费文化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却是一种新颖的研究角度。本文从城市空间意象与消费文化的联系来研究城市微电影,分析其在表达城市空间意象时的符号以及方法,同时,众多的城市空间意象符号是如何展演着消费文化的,这些文化对我们的城市以及微电影有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本文想要研究的问题,以期对城市微电影以及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从总体上来看,本研究具有以如下意义:
首先,专门以城市为主题的微电影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三年,属于一种新兴事物,因此,此类的研究并不多,笔者希望通过对它的研究能丰富城市微电影的理论研究,为传播学以及城市研究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同时,与之前热播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不同,微时代下的城市形象塑造注重新颖、便捷、互动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这些城市微电影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是鱼龙混杂。因此,对城市微电影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其次,目前关于影视作品与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数量和质量都略显不足,而且都是电视剧与电影,微电影还没有涉及到,本文希望通过对微电影中城市空间意象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同时,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在城市空间意象与消费文化之间,这部分在城市微电影的研究中还没有提及到,因此,本研究将尝试性的提出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分析城市微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意象与消费文化意涵。

1.3研究现状
1.3.1关于城市微电影的文献综述
作为“微时代”的衍生物,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为特征的微电影在中国应运而生。大部分人认为它的雏形是胡戈制作的一部20分钟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真正意义上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是2010年底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只有短短的90秒,却讲述了一个好莱玛式的故事,也深刻阐述了凯迪拉克的品牌价值。随后,微电影幵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并获得热捧。目前,在电影营销、产品广告、品牌推广、旅游营销、城市旅游宣传、公益观念传播等方面,微电影然成为一种新的媒介推广平台。同时,在“限娱令”以及“限广令”的影响下,微电影这种新的广告形式更是受到企业及其营销活动的追捧。然而,现阶段微电影营销尚未形成系统的产业链,因而规模化不够,加上微电影的制作成本低,进入门极不高,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因此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未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另外,随着微电影的快速发展,后阶段内容同质化的可能性将加大,因而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城市微电影顾名思义,即以城市为主题、推广城市旅游和宣传城市形象为目的的微电影,与以往简单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单纯的城市风光展现不同,它是故事性的、叙事的,比较公认的说法认为中国第一部城市微电影是2012年上映的《天边草原乌拉盖》,展现了内蒙古城市乌拉盖的城市形象。随后进入城市微电影的高产期,《苏州情书》、武汉微电影《岸边的记忆》、杭州《等你回来》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目前,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大部分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微电影上,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

第二章城市、城市意象与城市微电影

2.1城市:文化容器
什么是城市?是高速路穿过乡村原野之后进入我们的一排排钢筋水泥建筑群?是许许多多的人口聚集容器?是拥有各种现代化设施的繁华都市?还是形形色色的拥挤人群和面带疲意的上班族?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许多从事城市研究的学者们,他们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许多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英国城市经济学家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生产一一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容器。” [19]
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一书中认为“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 [10]
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一书中,指出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土地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而且是一个更高文明层级的社会空间,这个解释说明了他把城市看作是一种具有象征性和表述性的空间区域。[20]
上述这些关于城市的定义都从不同方面解释了城市,但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共同点,在学者们眼中,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与人口密集的连片地理区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聚集地,是一个文化与文明的容器,是一个生产与生活空间,但是它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理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社会联系极为紧密的有机整体,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创造的最大的文化聚合体,代表着先进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这正是本文所使用的关于“城市”的定义。
..........................

2.2城市意象:城市形态与意蕴的结合
“意象”最早是中西方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西方,康德首先全面阐述了意象的概念、并将其领域赋予美学意义,他将审美意象又称作“合目的性的审美表象”。合目的性特征体现出意象与纯粹的知觉表象的区别在于“这类表象完全与主观的心理机能符合,因而人一见到它,就立刻引起想象力与知解力自由和谐的运动” [12],康德指出的意象这一特征,对意象观念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解释。此外,这一特征也明确表达了意象认知对具象或表象的依存性,意象的理解不能脱离对具体形态的认知。
我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出现了 “意象” 一词,比如刘總《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 一语。简单来说,意象就是文学家心中的物象,而“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全都是“物”,一般来说,物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对它的表述也容不得丝毫差错,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并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目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在城市中,“物”的范围也极广,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亭台楼阁、雕塑喷泉等人文景观,高楼大厦等现代建筑,这些城市视觉符号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这些印象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通过不断地亲身体验而形成了一种较为公认的意象。因此,通过对城市意象的文献综述,笔者认为,城市意象是指在认知主体接触城市客体事物后,对感觉传递的表象信息进行加工,在思维空间中抽象出对城市的印象,久而久之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于城市的客观存在与城市精神文化的总体感受。也就是说,城市意象是指城市形态和城市意蕴的有机结合,它是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城市的外在的形态,更具有城市的意蕴。城市以其独有的水土地域培育着它的子民,城市的形象与风貌也正是在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历与经验中日积月累起来的,每个城市都能从自身发展的历史中寻找到其独有的人文传统和历史背景,形成城市的整体意象,所以它们才会有各自的理念、模式、肌理与内涵。
...........................

第三章关于城市微电影的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17
3.1 抽样...........................17
3.2建构类目系统和量化系统........................... 17
3.3制作编码表........................... 19
3.4数据统计与分析........................... 19
3.4.1关于城市微电影的时长分析...........................19
3.4.2关于城市微电影的出品单位分析...........................20
3.4.3关于城市微电影的主人公分析...........................21
3.4.4城市微电影的情感类型分析...........................21
3.4.5微电影中城市空间意象及消费符号的统计分析...........................22
3.4.6微电影中城市消费空间的表现方式...........................22
3.4.7城市微电影中消费空间与剧情的关系...........................23
3.4.8城市微电影中的空间意象与消费符号的相关分析...........................24
第四章城市微电影:城市空间意象与消费符号的集合...........................26
4.1咖啡馆与茶馆:安静闲适的城市意象...........................26
4.2酒吧、KTV:快感与喧嚣的城市体验...........................28
4.3城市: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29
第五章微电影中城市空间意象的叙事与消费文化意涵...........................31
5.1休闲文化的展演:日常生活的回归...........................31
5.2时尚消费文化的繁荣:对欲望与审美的关怀...........................34
5.3城市狂欢文化的欢呼:“假面舞会”的盛行...........................36

第六章反思

上海狭小而悠长的里弄,苏州宁静而闲适的小桥流水,成都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恬淡而安溢的茶馆生活,这些只属于每个城市独特的意象在微电影中得到展示与演绎。主人公或闲游漫步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或在城市中找寻失去的情感与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从微电影的光影符号中感受着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人的关系,城市的空间意象穿插其中,主人公的举手投足在这里都被烙上深刻的文化烙印,体现了城市中的一代人独有的审美趣味,总体来说,城市的形象在微电影中都得到定位或提升。
波德利亚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反观当前灯红酒绿、色彩斑斓、日益繁荣的中国城市,我想再没有比从消费这个角度切入更加合适与准确了。尤其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纪,城市正经历着消费文化的渗透与形塑,“消费主义文化共同完成了对当代城市文化的重铸与改造,并形成了新的占主流地位的以消费为表征的城市文化形态,与传统的城市文化构成了一种断裂关系”[24]。所以它们表现出与以往城市有很大不同的文化特征,大城市像一个森林似的充斥着相次鳞比的高楼大厦,商场中各大高端品牌的橱窗里不断更新着时尚潮流讯息,这一切都在宣告,生活在当下城市中的人都在毫无例外地被这个“美好的”消费时代拥入怀中,制造着、享受着或真实或虚假的消费需求。在不顾一切追求速度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城市也已经产生了与西方现代城市相类似的负面问题。主要体现为:城市人开始变得冷漠与世俗,各种社会关系简化为人与物的关系,崇尚新奇与潮流,注重当下的享受,只追求速度和产量等。城市生活浓厚的政治色彩、经济利益至上色彩以及消费文化色彩,经由创作主体心灵的感受与投射,成为微电影中城市意象的风貌特色,纵观目前中国的城市微电影,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些问题。

6.1城市微电影“有名无实”
从第三章的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描绘城市形象与城市生活的微电影中,以爱情为主要情感类型的微电影占大多数,而且全部是大团圆结局,不同于精英文化对于思想深度与悲剧性的偏爱,以消费文化为表现特征的大众文化审美需求偏重喜剧性,因此城市微电影多以男女主角大团圆结局来喻示城市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使人们在对理想生活的想像中得到某种满足。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微电影因其丰富的光影符号、简单易懂以及草根化的特性,“成为大众书写自我想像的“新宠”,长期边缘化的压抑使大众自我表达的欲望一旦爆发便无以扼制”,[25]微电影创作者正是抓住了人们在长期的城市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抑与迷茫这样的社会现实,以大众审美的俊男靓女、甜蜜爱情以及“有情人终成眷属”来对城市进行“平民化”的描绘,观众从中得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快感。
但是,在许多微电影作品中,城市意象的选择与城市主题的相关度不大,仅仅是运用一个万能的故事模板,通过城市意象的变换来构造主题而己,没有深入的挖掘城市物质与非物质景观中渗透的城市文化与意象并将其转换为微电影的主题,并以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出来。城市微电影有名无实,而变成了一种“媒介型载体”,创作者仅仅是看重微电影这个平台,而缺失了对内容的深刻挖掘,因此削弱了微电影对于城市意象与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将城市微电影带入一个怪圈:城市意象是消费文化的一种象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更准确地书写城市意象、让自己拍摄的微电影更加深入人心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从主题、表现方式、情感类型等方面的创新,避免微电影中的某个城市出现游离于主题表现的倾向,更重要的是摆脱城市消费文化的笼罩,向更深层次的城市文化出发去思考,从城市意象所构造的影像空间中品味城市独特的生活状态与城市人的心理感受。而且,除了政府部门与旅游公司这些与城市发展利益直接相关的单位,更多的草根阶层、城市市民应该参与进来,使城市微电影的创作主题与表现方式更加丰富与多元化,这样也许可以降低消费文化对微电影的影响。
.........................

结语

我们都是生活在偌大的城市当中的局部,我们每个人会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去了解和感受城市空间,同时也会借助媒介中传达的城市不断丰富自己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以特定城市为主题的微电影不仅展现了城市的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同时主人公的谈情说爱、悲欢离合等情节在城市空间中有序展开,通过微电影独特的光影等视觉效果以及消费符号的叙事策略,不仅将这些空间内在化为城市的独特意象,也向人们這染了一种消费文化的意涵,城市的休闲文化、时尚文化或者狂欢文化被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常态、对大众深切的关怀以及“假面舞会”。因此,大众媒介中城市语言的使用,不再单纯只是沟通中自然的发生,而且开始包括了特定文化语境与商业气息,使得语言的发生有了强制性的、趋同性的生产机制,这也是消费社会中城市微电影故事情节与叙事角度雷同的原因之一。
微电影的生产和传播,既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叙述和生产机制,也不同于传统电影的观看方式和消费习惯。微电影叙事形态的随意性与即时性、观众的年轻化与潮流化、再加上城市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凸显了城市微电影叙事艺术特有的后现代消费文化的特色:符号化以及常态化。人们在追求贵族化消费心理中获取了自我认同,并通过这种典型的地标消费空间来确立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日常休闲生活的品味,微电影中层出不穷的影像符号打造了一种消费文化的场域,人们注重的是现实与此刻的感受。在这种“即时”消费的社会文化机制下,微电影艺术的韵味在悄然消解,而带上了特定的文化语境,日常生活与消费互为渗透,融为一体。在当今社会,将微电影作为城市形象或者文化推广的方式,已经呈现了一种新的城市营销范式,由消费社会、生活方式催生的现代性,也体现了现代人的宽容与大度,亦或是“无知”,只要微电影情节新颖、人物有趣、对话精彩,其中的潜在消费符号就可以被忽略,,这也是现在许多商业电影的“通病”,但是那些意象所营造的消费文化或许已经不知不觉地被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因此,城市空间不仅是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消费的空间载体,城市空间为文化所建构,也是文化的建构者。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2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caijicangku/wuyoulunwen/12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2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